低桔霉素红曲米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77352 阅读:3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桔霉素红曲米的生产方法,其采用紫色红曲菌发酵大米而成,该方法的工艺步骤为:(1)将清洗干净的大米放入加有桔霉素抑制剂的水中浸泡;(2)浸泡后的大米经沥干、蒸米、降温、接种,再堆积培养后转入通风培养;所述通风培养期间通过补加水使物料的含水量保持在50wt%~70wt%,所述补加的水中加入有金属螯合剂;(3)所述通风培养结束前,向物料加入氧化剂以去除红曲米上的桔霉素;所述通风培养结束后,出料烘干,即可得到低桔霉素红曲米。本方法通过在泡米水中添加桔霉素抑制剂、控制培养含水量、在补水添加金属螯合剂等,从而控制桔霉素的合成;并在发酵后期通过氧化剂进一步去除桔霉素,从而得到低桔霉素的红曲米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发酵
,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桔霉素是青霉属和曲霉属的某些菌株产生的真菌毒素,于1931年首次被分离纯化。1979年Carlton将其作为抗菌素进行检测时,发现它对实验动物具有显著的肾脏毒性, 后来,又发现它能引起许多动物的肾脏毒害,并有致癌性。桔霉素的污染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危害。日本厚生省1999年已制订了红曲色素中桔霉素含量低于O. 2μ g/g的限制量。在“2000东方红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的报告,采用这一标准测定了 3个来自中国的红曲色素样品,结果桔霉素全部超标。美国FDA 明确提出红曲产品作为食品添加剂必须对桔霉素进行评价,Heber等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 9种作为营养补充剂的中国红曲制品,发现7种含有桔霉素。我国红曲中桔霉素含量很难达到控制标准,桔霉素问题成为限制我国红曲出口的瓶颈问题。桔霉素是红曲菌固有的次级代谢产物,大量实验证明红曲菌产桔霉素是普遍性的问题。常规红曲米的制备方法是利用紫色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发酵大米而成,作为一种常规的红曲霉菌,紫色红曲菌在发酵大米的过程中同样会代谢桔霉素,因此,红曲米同样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桔霉素红曲米的生产方法,其采用紫色红曲菌发酵大米而成,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工艺步骤为:(1)将清洗干净的大米放入加有桔霉素抑制剂的水中浸泡;(2)浸泡后的大米经沥干、蒸米、降温、接种,再堆积培养后转入通风培养;所述通风培养期间通过补加水使物料的含水量保持在50wt%~70wt%,所述补加的水中加入有金属螯合剂;(3)所述通风培养结束前,向物料加入氧化剂以去除红曲米上的桔霉素;所述通风培养结束后,出料烘干,即可得到低桔霉素红曲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轩任庆海武亚明暴海军李晓阳
申请(专利权)人: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