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所述连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安装底座,其中,所述安装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连动杆,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钩接部;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置有卡钩,所述卡钩包括根部与端部,所述卡钩的根部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卡钩的端部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钩接部咬合的第二钩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之间设置联动机构,连动机构的卡钩在重力的作用下完成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锁止和解锁过程,从而实现了车辆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同步翻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
技术介绍
在多元化生活的需求下,在车辆内设置可翻折的座椅已经一种主流,然而在使用可翻折座椅靠背的过程中,多数座椅扶手不能跟随座椅靠背一起翻折。目前,为保持座椅扶手与座椅靠背同步,一些车辆在扶手和靠背间增大摩擦力,但这种方法会导致座椅靠背的关闭或开启的力度增加,另外,由于这种摩擦力需要在局部有发泡/面套之间的过度干涉,很容易影响到座椅的外观和舒适性。另外,一些中高端车型通常在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之间设置锁止结构来实现同步,但这种方法需要安装锁和解锁手柄,需要较大的布置空间,同时生产成本也会有明显的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该连动机构能实现车辆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同步翻折。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所述连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安装底座,其中,所述安装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连动杆,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钩接部;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置有卡钩,所述卡钩包括根部与端部,所述卡钩的根部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卡钩的端部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钩接部咬合的第二钩接部。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靠背在与所述卡钩的端部相抵接的位置设置有消音垫。进一步地,所述消音垫由橡胶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二连动杆,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卡钩的根部通过第五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本技术在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之间设置联动机构,连动机构的卡钩在重力的作用下完成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锁止和解锁过程,从而实现了车辆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同步翻折。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在座椅靠背未翻折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在座椅靠背翻折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在座椅靠背翻折后打开过程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第一钩接部和第二钩接部连接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第一钩接部和第二钩接部分开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做详细描述。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该连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4上的安装底座I,其中,如图4和5所示,所述安装底座 I上设置有第一连动杆2,所述第一连动杆2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I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2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5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钩接部21,为了使座椅靠背4和座椅扶手5连接的更加稳定,本实施例的安装底座I上优选地还设置有第二连动杆6,所述第二连动杆6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I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6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5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第一连动杆2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I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座椅扶手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6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I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6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座椅扶手5转动连接;所述卡钩3的根部通过第五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I转动连接。当然,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能够转动连接的其它结构,此处不再赘述。如图4和5所示,本技术的安装底座I上还设置有卡钩3,所述卡钩3包括根部与端部,所述卡钩3的根部与所述安装底座I转动连接,所述卡钩的根部优选地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卡钩3的端部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钩接部21咬合的第二钩接部31。为了避免卡钩3在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一连动杆2,而与座椅靠背4撞击产生异响, 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4在与所述卡钩3的端部相抵接的位置设置有消音垫7,所述消音垫7 优选地由橡胶制成。当然,橡胶只是制作消音垫的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其它材料,例如泡沫类材料。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的连动机构的座椅靠背4未翻折为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下,座椅靠背4处于乘员正常使用座椅时座椅靠背所处的位置,该初始状态下连杆机构中的卡钩3与第一连接杆2是脱离开的,使用时,如图2所示翻折座椅靠背4,卡钩3在重力作用下会旋转到垂直位置,即旋转至第二钩接部31能与第一钩接部21相扣紧的位置,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打开座椅靠背4,座椅扶手5通过第一钩接部和第二钩接部的连接而实现锁止,当座椅靠背4拉回至初始状态后,卡钩3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一连动杆2脱开座椅扶手与座椅靠背的锁止消除,从而实现了车辆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同步翻折。本技术的卡钩3在重力作用下紧贴座椅靠背,由于座椅靠背上设置了消音垫7,因此在翻折过程中不会有噪音的产生。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安装底座,其中, 所述安装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连动杆,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钩接部; 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置有卡钩,所述卡钩包括根部与端部,所述卡钩的根部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卡钩的端部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钩接部咬合的第二钩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在与所述卡钩的端部相抵接的位置设置有消音垫。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垫由橡胶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二连动杆,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ニ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ニ转轴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卡钩的根部通过第五转轴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座椅靠背和座椅扶手的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安装底座,其中,?所述安装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连动杆,所述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扶手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钩接部;?所述安装底座上还设置有卡钩,所述卡钩包括根部与端部,所述卡钩的根部与所述安装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卡钩的端部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钩接部咬合的第二钩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德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