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包括结构尺寸相同的离合器主分泵与离合器副分泵,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变速器壳体上,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推杆均与固定安装在离合器分离叉叉轴同一端上的相应动力臂铰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动力臂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同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离合器分泵的安装仅需要一张安装板,且不会加大变速器整体宽度,更不会与发动机后悬托梁发生干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教练客车的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教练客车采用副离合推式离合器的液压助力车辆采用的离合器分泵安装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传统形式。第一种传统安装形式如图I与图2所示,离合器主分泵10安装在变速器30上,离合器副分泵20安装在发动机40的飞轮壳41上。离合器主分泵安装支架61安装在变速器30上,离合器主分泵10通过离合器主分泵安装支架61和离合器主分泵后固定支架11固定在变速器30上,离合器主分泵10的推杆12前端与动カ臂13可相对旋转地铰接在一起,且该动カ臂13朝上安装,依靠这ー套机构实现主离合操纵。离合器副分泵安装支架62安·装在飞轮壳41上,离合器副分泵后固定支架21安装在发动机40的缸体42上,离合器副分泵20通过离合器副分泵安装支架62和离合器副分泵后固定支架21固定在发动机40上,离合器副分泵20的推杆22前端与动カ臂23可相对旋转地铰接在一起,该动カ臂23朝下安装,依靠这ー套机构实现副离合操纵。该安装形式的结构缺点是I)由于增加了离合器副分泵后固定支架62,致使安装形式复杂、成本增加;2)由于离合器副分泵后固定支架62安装在发动机40飞轮壳41上,发动机40型号不同副分泵后固定支架62的结构也会不同,致使副分泵后固定支架62通用性不好;3)离合器副分泵20容易与发动机后悬托梁43干渉,不易设计和调整;离合器副分泵20与发动机后悬托梁43靠在一起,致使维修空间有限,不易维修。第二种传统安装形式如图3所示,离合器主分泵10和离合器副分泵20均安装在变速器30上,但分别安装在变速器30左右两侧。离合器主分泵安装支架71安装在变速器30上,离合器主分泵10通过离合器主分泵安装支架71和离合器主分泵后固定支架11固定在变速器30上,离合器主分泵10的推杆12前端与动カ臂13可相对旋转地铰接在一起,该动カ臂13朝上安装,依靠这ー套机构实现主离合操纵。离合器副分泵安装支架72安装在变速器30的另ー侧上,离合器副分泵20通过离合器副分泵安装支架72和离合器副分泵后固定支架21固定在变速器30上,离合器副分泵20的推杆22前端与动カ臂23可相对旋转地铰接在一起,该动カ臂23朝上安装,依靠这ー套机构实现副离合操纵。该安装形式的结构缺点是离合器分泵安装成本较高;另外,由于离合器主分泵10和离合器副分泵20分别安装在变速器30两侧,整个变速器30 (含离合器主分泵10与离合器副分泵20)宽度加大了许多,其中ー侧非常易与车架50干渉,不利于离合器主分泵40和离合器副分泵50的设计调整,同时也不利于离合器主分泵10和离合器副分泵20的拆装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ー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装拆方便且便于维修的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包括结构尺寸相同的离合器主分泵与离合器副分泵,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变速器壳体上,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推杆均与固定安装在离合器分离叉叉轴同一端上的相应动カ臂铰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动カ臂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同一侧。进ー步,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两推杆轴线之间夹角为锐角,所述离合器主分泵的推杆与相应动カ臂确定的主分泵工作平面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推 杆与相应动カ臂确定的副分泵工作平面之间相互平行,且均与所述叉轴轴线垂直。进ー步,所述离合器主分泵的支架包括主分泵后固定支架与主分泵安装支架,所述主分泵后固定支架分别与所述离合器主分泵后端及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主分泵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离合器主分泵前端及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进ー步,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支架包括副分泵后固定支架与副分泵安装支架,所述副分泵后固定支架分别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后端及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副分泵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前端及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进ー步,所述主分泵安装支架与所述副分泵安装支架安装面夹角和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两推杆轴线之间夹角大小相等。进ー步,所述副分泵安装支架安装位置高于所述主分泵安装支架安装位置,所述副分泵后固定支架安装位置高于所述主分泵后固定支架安装位置,且所述副分泵安装支架与所述主分泵安装支架之间的安装位置差值和所述副分泵后固定支架与所述主分泵后固定支架之间的安装位置差值相等,并与所述两分泵的工作平面之间的距离相等。进ー步,在所述主分泵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焊接有加强板。进ー步,在所述副分泵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焊接有加强板。进ー步,所述离合器主分泵还包括有一放气阀,所述放气阀安装在所述离合器主分泵的上部。进ー步,所述离合器副分泵还包括有一放气阀,所述放气阀安装在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上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离合器主分泵与离合器副分泵均安装在安装板上,离合器分泵的安装仅需要一张安装板,且不会加大变速器整体宽度,更不会与发动机后悬托梁发生干渉,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装拆方便且便于维修,非常适于推广使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说明图I为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第一种传统安装形式示意图;图2为图I中A向视图示意图;图3为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第二种传统安装形式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主视图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俯视图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中安装板主视图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中安装板左视图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中安装板俯视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如图4与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安装板80、离合器主分泵10与离合器副分泵20。其中,离合器主分泵10与离合器副分泵20结构尺寸相同。安装板80上加工有多个安装孔81,变速器30壳体相应位置上也加工有螺纹孔,通过螺栓螺母将安装板80固定安装在与动カ臂13、23同一侧的变速器30壳体上。安装板80应在不干渉的情况下尽量增加长度与宽度,以增大安装面积。离合器分离叉的叉轴90的同一端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动カ臂13、23,两个动カ臂13,23均朝上安装,且两个动カ臂13、23均随叉轴90 —起旋转,两个动カ臂13、23可以一体形成,也可分别加工形成。当离合器主分泵10工作时,通过活塞推动推杆12作直线运动,推杆12推动动カ臂13顺时针旋转,从而通过离合器分离叉的叉轴90带动离合器分离。由于离合器主分泵10与离合器副分泵20的摇臂13、23均与离合器分离叉的叉轴90相连,所以对应离合器主分泵10的动カ臂13顺时针旋转吋,也带动对应离合器副分泵20的动カ臂23顺时针旋转,致使离合器副分泵20的推杆22与活塞之间有间隙,此时踩踏驱动离合器副分泵20,只能使活塞前移填补离合器副分泵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教练客车离合器分泵安装结构,包括结构尺寸相同的离合器主分泵与离合器副分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变速器壳体上,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离合器主分泵与所述离合器副分泵的推杆均与固定安装在离合器分离叉叉轴同一端上的相应动力臂铰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动力臂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同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培云,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