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耐腐蚀换热器及一体机空调器,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及其用这种换热器的一体机空调器。包括螺旋状设置的外管(14)和套装在外管(14)内部的内管(15),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5)两端分别与进水口(9)和出水口(10)连接,内管(15)两端外壁与外管(14)内壁封闭连接,使外管(14)内壁与内管(15)外壁之间形成流通冷媒的密闭的冷媒腔(17),冷媒腔(17)两端的外管(14)上设有第一冷媒口(11)和第二冷媒口(1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换热效果好、耐腐蚀、便于制作、体积小节省空间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耐腐蚀换热器及一体机空调器,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盘管式换热器及其用这种换热器制成的地源热泵一体机空调器。
技术介绍
为了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热能源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源热泵一体机空调技术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能源,包括地下水、土壤和地表水等,即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输入少量的电能实现低温热能向高温热能转换从而达到室内制冷和取暖的目的。但目前的一体机空调器用的换热器都是采用外水内氟的热交换方式,即在外管中流通水,在内管中流通制冷剂,由于内管的内径都比较小,因此,热交换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内管制作采取的材料为普通金属材料,不能耐腐蚀,使用一段时间后,内管长出现·腐蚀现象,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和换热效果;再者,传统的换热器的盘管方式造成换热器的体积较大,占用的面积较大,相应的空调器的体积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换热效果显著、耐腐蚀、节省空间的新型耐腐蚀换热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新型耐腐蚀换热器,包括螺旋状设置的外管和套装在外管内部的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内管两端外壁与外管内壁封闭连接,使外管内壁与内管外壁之间形成流通冷媒的密闭的冷媒腔,冷媒腔两端的外管上设有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采用外氟内水的流通方式,换热效果更显著,保证换热温度的稳定性。所述进水口或出水口为与外管端部连接的铜接头,铜接头的内孔与内管相连通。在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外管端部连接处均设有水流保护装置。所述水流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内、外管连接处的水流开关和与水流开关连接的一段铜管,铜管另一端与铜接头连接。水流开关接通内管并检测其内部水流的大小,保证当空调处于运行状态中发生水流不足或无水流时,停止空调器运行,保护压缩机不因空转而损毁。所述内管为多根管壁光滑的铜管,管体内径为O. 5 lcm。采用铜管制作内管,使得内管更耐腐蚀,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所述外管为金属管,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管体展开后长度为2飞m。一种一体机空调器,包括柜体和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柜体内的表冷器、风机和压缩机,表冷器通过冷媒管路与压缩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风机下方设有所述的新型耐腐蚀换热器,所述耐腐蚀换热器的进、出水口连接地下水源,第二冷媒口依次联接单向阀、第一毛细管、第二毛细管、冷媒管路和表冷器,第一冷媒口依次联接冷媒管路、四通换向阀和压缩机形成回路。所述的耐腐蚀换热器的外管底部通过底座固定安装在柜体内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I、换热效果好、耐腐蚀性好采用外氟内水的流通方式,内置铜管内流通地下水,通过外管内流通的冷媒与内管内的水进行热交换,换热效果更显著,保证换热温度的稳定性,内管采用铜管制作内管,使得内管更耐腐蚀,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2、运行稳定、节省空间螺旋设置的管体,减少了换热器自身的体积,节省安装空间;地下水温度一般稳定在16°C 19°C左右,能够保证比较稳定的换热温度,耐腐蚀换热器进水口处设有一个水流开关,进水口连接地下水源。保证当空调处于运行状态中发生水流不足或无水流时,停止空调器运行,保护压缩机不因空转而损毁。 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耐腐蚀换热器结构俯视图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耐腐蚀换热器外管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体机空调器结构示意图。其中1、柜体 2、表冷器 3、风机 4、冷媒管路 5、耐腐蚀换热器 6、压缩机 7、铜接头 8、四通换向阀 9、进水口 10、出水口 11、第一冷媒口 12、底座 13、水流开关 14、外管 15、内管 16、第二冷媒口 17、冷媒腔 18、铜管19、第一毛细管 20、第二毛细管 21、单向阀。具体实施方式图Γ3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Γ3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参照附图广3 :该新型耐腐蚀换热器,包括外管14和安装在外管14内部的内管15,外管14为铜管,螺旋状设置,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管体展开后管体长度为2飞m,内管15为多根管壁光滑的铜管,管体内径为O. 5 lcm,呈螺旋状套装在外管14内部,且内部流通地下水,内管15两端分别与进水口 9和出水口 10连接,进水口 9或出水口 10为与外管14端部连接的铜接头7,铜接头7的内孔与内管15相连通;内管15两端外壁与外管14内壁封闭连接,使外管14内壁与内管15外壁之间形成流通冷媒的密闭的冷媒腔17,冷媒腔17两端的外管14管壁上设有第一冷媒口 11和第二冷媒口 16,制热时,第一冷媒口 11为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口 16为冷媒入口,制冷时,第一冷媒口 11为冷媒入口,第二冷媒口 16为冷媒出口。进水口 9和出水口 10与外管14端部连接处均设有水流保护装置,水流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内、外管15、14连接处的水流开关13和与水流开关13连接的一段铜管18,铜管18另一端与铜接头7连接,水流开关13接通内管15并检测其内部水流的大小。一种一体机空调器,包括柜体I和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柜体I内的表冷器2、风机3和压缩机6,表冷器2通过冷媒管路4与压缩机6连接,在风机3下方设有一个上述的新型耐腐蚀换热器5,耐腐蚀换热器5的外管14底部通过底座12固定安装在柜体I内底部,耐腐蚀换热器5的进、出水口 9、10连接地下水源,第二冷媒口 16依次联接单向阀21、第一毛细管19、第二毛细管20、冷媒管路4和表冷器2,第一冷媒口 11依次联接冷媒管路4、四通换向阀8和压缩机6形成回路,单向阀21 —端通过管路联接第二冷媒口 16,另一端联接第二毛细管20,第一毛细管19并联在单向阀21上,第一毛细管19和第二毛细管20为直径小于冷媒管路的细管,这些细管同样为铜管弯制而成,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季节制冷或制热的不同需求。工作过程如下本技术在使用时,在外管14内部与内管15之间的空间形成流通冷媒的冷媒腔17,冷媒腔17内流通冷媒,且在外管14两端部的管壁上设有第一冷媒口11和第二冷媒口 16,内管15内流通地下水,通过冷媒腔17内的流动的冷媒与内管15内的地下水进行热交换,外管14底部通过底座12固定安装在柜体I内底部制成一体机空调器后,与室内换热设备构成一体化结构,工作时分为制冷和制热两种工作模式。制冷工况时,外管14管壁上的第一冷媒口 11为冷媒入口,第二冷媒口 16为冷媒出口,压缩机6通过冷媒管路4从表冷器2中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经压缩机6做功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四通换向阀8进入耐腐蚀换热器5的冷媒腔中,与耐腐蚀换热器5的内管15中的地下水进行能量交换,从第二冷媒口 16流出经过单向阀21进入第二毛细管20,经过第二毛细管20的节流降压,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再通过冷媒管路4进入表冷器2中,进行能量交换,由风机3向室内吹出冷风,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另一冷媒管路4重新回到压缩机6中,如此不断循环,以达到制冷的目的。制热工况时正好相反,第一冷媒口 11为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口 16为冷媒入口,压缩机6从耐腐蚀换热器5中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6压缩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耐腐蚀换热器,包括螺旋状设置的外管(14)和套装在外管(14)内部的内管(15),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5)两端分别与进水口(9)和出水口(10)连接,内管(15)两端外壁与外管(14)内壁封闭连接,使外管(14)内壁与内管(15)外壁之间形成流通冷媒的密闭的冷媒腔(17),冷媒腔(17)两端的外管(14)上设有第一冷媒口(11)和第二冷媒口(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海,张帅,
申请(专利权)人:张福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