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该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由于第一冷媒管连接于第一集流管的侧壁,冷媒不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而是由中间向两端扩散,其行程较短,因此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损耗较小,使得流入各扁管的冷媒较均匀。因而使得各个扁管都能较均匀的分配到足量的冷媒,能够充分的利用各扁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各扁管分配到的冷媒较均匀,其出风温度也均匀一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中国是铝资源丰富,而铜资源缺乏的国家。空调能效标准逐年提升,势必会消耗大量的铜资源,造成铜价飞速上涨,铜资源紧缺的风险。因此铝代铜技术将成为今后空调换热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平行流换热器就是一种全铝换热器,它作为一种用于空调的新型换热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平行流换热器(如图I所示),输入集流管I端部连接一输入冷 媒管3,输出集流管2的端部连接一个输出冷媒管4,靠近输入冷媒管3的扁管称为近端扁管5,远离输入冷媒管3称为远端扁管6。由于冷媒进入输入集流管I后,在输入集流管I内部会受到扁管的干扰,沿程出现漩涡,流动阻力非常大,容易造成冷媒的不均匀流动。从而使得远端扁管6的冷媒流通量远远小于近端扁管5的冷媒流通量,导致近端扁管5的冷媒比较充分,远端扁管6的冷媒流量不足,这势必会造成平行流换热器在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降低。因此,如何降低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的沿程阻力,使每根扁管的冷媒分配均匀,充分利用扁管的内侧换热面积,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以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一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该端的侧壁上开设若干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远离第一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冷媒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侧壁。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二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其侧壁上开设若干孔。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二冷媒管。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远离第二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两端封闭。优选地,还包括若干第二冷媒管,且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侧壁上对应的连接一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自由端相互连通。本技术同时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一平行流换热器,该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一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该端的侧壁上开设若干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媒管远离第一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冷媒管,其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侧壁。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扁管垂直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连接并伸入第二集流管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或者封闭后开设孔,并在其侧壁上开设若干孔。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二冷媒管。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媒管远离第二集流管的一端通过毛细管与分流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对应连接一第一冷媒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两端封闭。优选地,还包括若干第二冷媒管,且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至少两个独立的隔离区,每个隔离区侧壁上对应的连接一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自由端相互连通。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由于第一冷媒管连接于第一集流管的侧壁,冷媒不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而是由中间向两端扩散,其行程较短,因此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损耗较小,使得流入各扁管的冷媒较均匀。因而使得各个扁管都能较均匀的分配到足量的冷媒,能够充分的利用各扁管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各扁管分配到的冷媒较均匀,其出风温度也均匀一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中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与第一集流管连接部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 二实施例中分流器与第一冷媒管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2、图3、图4,提出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2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与第一集流管连接部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00、第二集流管200、扁管500、第一冷媒管300、第二冷媒管400,其中扁管500若干,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之间。第一集流管100侧壁上设有通孔,第一冷媒管300 —端插入该通孔与第一集流管100连接。第一冷媒管300可以是一个,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00中部;也可以是两个,分别靠近第一集流管100两端。本实施例优选设置3个,纵向均布于第一集流管100中部和两端。本实施例的第一集流管100的两端封闭,当然,第一集流管100的两端也可以不封闭,而是连接其他冷媒管。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300均匀的分布在第一集流管100的中部和两端,冷媒通过第一冷媒管300向第一集流管100的两端扩散,冷媒不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其行程较短,因此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损耗较小,使得流入各扁管500的冷媒较均匀,能够充分的利用各扁管500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由于各扁管500分配到的冷媒均匀,其出风温度也均匀一致,提闻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将第一冷媒管300连接并伸入第一集流管100内的一端的端部封闭,且在侧壁上设置若干孔310,也可以同时于封闭端的端部设置一个或若干孔310,孔310的直径约f 5_,第一冷媒管300就通过这些孔310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冷媒管以及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第一冷媒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丰,程志明,岑晓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