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及微通道换热器,分配管包括管体,管体内设有数块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板,分隔板将管体内的空间分割为数个独立的分空间,在每个独立分空间所对应的管壁上均设有一组通孔,数组通孔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扁管组及翅片,第一集液管内插装有分配管。分配管采用上述结构,从其入口端进入的制冷剂由于分隔板的作用,被分流到各个独立的分空间内,然后通过管壁上的通孔均匀地流出。将该分配管应用在微通道换热器的制冷剂流入端的集流管内时,从通孔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分配管与集流管之间的空隙均匀地进入到扁管的微通道内,从而保证了制冷剂在扁管微通道内分布的均匀度,进而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系统中的换热装置,特别涉及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空调系统的中的关键组件,其由两集液管、连通两集液管的扁管组及设在扁管之间的翅片构成,在扁管上置有供制冷剂通过的微通道。其工作原理是制冷剂通过一个集液管的进口端进入到该集液管内,然后进入到微通道扁管内,在扁管内流动的过程中与外界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在理想的情况下,制冷剂应均匀的分配到每个扁管的微通道内,以保证换热器的最佳运行效率。然而,在制冷剂进入集液管后,由于集液管及扁管阻力的影响,在靠近集液管进口端的位置的扁管的微通道内会进入 过多的制冷剂,离集液管进口端越远位置的扁管的微通道内进入的制冷剂越少,从而导致制冷剂在扁管内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造成空调出风有高有低,影响了舒适性。目前,用于改进制冷剂流体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均匀性的多种设计方案已被提出。例如申请号为200910159926. 4,名称为具有改进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性的多通道换热器。该换热器是在制冷剂进口端的集液管内插装分配管,在分配管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非圆形开口。采用上述分配管提高了制冷剂在扁管微通道内分配的均匀性,该种结构特别适用于制冷剂流量较大的使用工况,但上述分配管仍然不能实现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理性的分配均匀性和性能水平,分配均匀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制冷剂分配均匀高效的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及微通道换热器。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设有数块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管体内的空间分割为数个独立的分空间,在每个独立分空间所对应的管壁上均设有一组通孔,数组通孔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固装在两集液管之间使两集液管连通的扁管组及设在扁管组之间的翅片,所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分别为制冷剂进管和制冷剂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管内还插装有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一端位于第一集液管内,所述分配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液管的一侧的端盖,且与换热器外侧的制冷剂输入管路连接。本技术还可以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管体为圆形管体,所述分隔板沿管体的径向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所述通孔为圆孔或椭圆孔。所述管体为扁方形管体,所述分隔板沿扁方形管体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平行均匀分布。所述通孔为圆孔、椭圆孔或窄长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扁管的数量一致,且通孔与扁管在径向方向一一对正。所述每个独立分空间上的通孔总面积之和与所对应扁管的微通道面积之和的比值为O. 5-1。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分配管采用上述结构,从分配管的入口端进入的制冷剂由于分隔板的作用,被分流到各个独立的分空间内,然后通过分空间对应管壁上的通孔均匀地流出。将该分配管应用在微通道换热器的制冷剂流入端的集流管内时,从通孔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分配管与集流 管之间的空隙均匀地进入到扁管的微通道内,从而保证了制冷剂在扁管微通道内分布的均匀度,进而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分配管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横向剖视图;图3是分配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分配管;1_1、管体;1_2、分割板;1_3、分空间;1_4、通孔;2、第一集液管;3、第二集液管;4、扁管组;5、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见图1-4,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包括管体1-1。所述管体内设有数块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板1-2,所述分隔板将管体内的空间分割为数个独立的分空间1-3,在每个独立分空间所对应的管壁上均设有一组通孔1-4,数组通孔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上述技术方案中管体可采用圆形、方向、多边形等各种形状,从便于制造和安装的角度考虑,在本技术中,管体优选采用如下两种技术方案I)管体为圆形管体,所述分隔板沿管体的径向呈放射状均匀分布。具体的,每个分隔板的外侧端均与管体的内壁接触固定,分割板的内侧端汇集在管体的中心位置。管体与分隔板可采用一体铸造成型方式,也可采用分体成型后焊接固定的方式。管体采用上述圆形管体结构时,管壁上的通孔可进一步采用圆孔或椭圆孔结构。2)管体为扁方形管体,所述分隔板沿扁方形管体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平行均匀分布。具体的,分割板的两侧端分别与管体的两平行长边的内壁固连。数个分割板在空间呈平行分布状态。管体采用上述扁方形结构时,管壁上的通孔可进一步采用圆孔、椭圆孔或窄长孔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液管2、第二集液管3、固装在两集液管之间使两集液管连通的扁管组4及设在扁管之间的翅片5,所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分别为制冷剂进管和制冷剂出管。所述第一集液管内还插装有上述结构的分配管I,所述分配管的一端位于第一集液管内,所述分配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液管的一侧的端盖,且与换热器外侧的制冷剂输入管路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管壁上通孔的数量与扁管的数量关系及两者在空间位置上的对应关系,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可灵活设置。在本技术中,所述通孔的数量优选与扁管的数量一致,且通孔与扁管在径向方向一一对正。具体的,沿着分配管的轴向,每一个通孔与每一个扁管对正,从该通孔内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最短的距离进入到该扁管的微通道内。上述管壁上通孔的面积与扁管微通道的面积可根据制冷剂的充填量的大小进行合理设置,在本技术中,所述每个独立分空间上的通孔总面积之和与所对应扁管的微通道面积之和的比值优选为O. 5-1。微通道面积是指微通道的横向截面积。·权利要求1.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设有数块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管体内的空间分割为数个独立的分空间,在每个独立分空间所对应的管壁上均设有一组通孔,数组通孔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为圆形管体,所述分隔板 沿管体的径向呈放射状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圆孔或椭圆孔。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为扁方形管体,所述分隔板沿扁方形管体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平行均匀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圆孔、椭圆孔或窄长孔。6.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固装在两集液管之间使两集液管连通的扁管组及设在扁管组之间的翅片,所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分别为制冷剂进管和制冷剂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管内还插装有采用权利要求I至5任一所述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一端位于第一集液管内,所述分配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液管的一侧的端盖,且与换热器外侧的制冷剂输入管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数量与扁管的数量一致,且通孔与扁管在径向方向一一对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独立分空间上的通孔总面积之和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设有数块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管体内的空间分割为数个独立的分空间,在每个独立分空间所对应的管壁上均设有一组通孔,数组通孔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启,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