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侧换热器、风冷热泵机组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436260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7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侧换热器以及具有该风侧换热器的风冷热泵机组和空调系统,其中风侧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板,该翅片换热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与连接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部以及一端与第二换热部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方向延伸的第四换热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翅片换热板的回风面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翅片换热板换热面积,进而提高了风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风侧换热器、风冷热泵机组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风冷热泵机组包括若干单机组,该单机组包括至少两个氟循环单元,且每两个氟循环单元中的风侧换热器共用同一风机。该风侧换热器包括第一氟循环单元的第一翅片换热板、第二氟循环单元的第二翅片换热板以及连接板,该第一翅片换热板、第二翅片换热板和连接板围合形成一具有两端开口的柱体,上述风机容置在该柱体内。由于该柱体同时包括第一翅片换热板、第二翅片换热板和连接板,因此使得第一翅片换热板和第二翅片换热板的回风面较小,导致风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侧换热器,旨在提高风侧换热的换热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风侧换热器,设置在风冷热泵机组内,该风侧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板,该翅片换热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与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部,以及一端与第二换热部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方向延伸的第四换热部。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的内表面呈平面或曲面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相互连接的部位呈圆角设置。优选地,所述风侧换热器还包括连接板、底板、风机和导风板,所述翅片换热板与连接板围合形成一具有两端开口的柱体;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柱体的底部,且封闭该柱体底部的开口 ;所述风机容置于所述柱体内、且位于该柱体的顶部;所述导风板固定于所述柱体的顶部、且与该柱体顶部的开口适配,所述导风板上设有与所述风机适配的出风口。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风冷热泵机组,该风冷热泵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侧换热器,且相邻两风侧换热器之间具有供所述翅片换热板回风的间隙;所述风侧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板,该翅片换热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与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部,以及一端与第二换热部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方向延伸的第四换热部。优选地,所述间隙的宽度大于50mm。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的风冷热泵机组,该风冷热泵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侧换热器,且相邻两风侧换热器之间具有供所述翅片换热板回风的间隙;所述风侧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板,该翅片换热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与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部,以及一端与第二换热部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方向延伸的第四换热部。本技术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翅片换热板结构设置为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并通过第三换热部分别连接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一端与第二换热部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延方向伸的第四换热部。因此可有效提高翅片换热板的回风面积,从而增大翅片换热板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风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风侧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I中风侧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中风侧换热器沿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风冷热泵机组第一实施例中风侧换热器的排布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I至图3,图I为本技术风侧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I中风侧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中风侧换热器沿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风侧换热器,设置在风冷热泵机组内,其包括翅片换热板10。该翅片换热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101和第二换热部102、与该第一换热部101和第二换热部102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部103以及一端与第二换热部102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101方向延伸的第四换热部104。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101的一端通过第三换热部103分别与第二换热部102连接,第二换热部102的另一端与第四换热部104的一端连接,该第四换热部104的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101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换热部101、第二换热部102和第三换热部103可构成U型翅片换热板,在该U型换热板的基础上第二换热102还连接有第四换热部104,从而使得连接板20的面积减小,从而有效增大了翅片换热板10整体的换热面积。本技术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翅片换热板10结构设置为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101和第二换热部102,并通过第三换热部103分别连接该第一换热部101和第二换热部102,一端与第二换热部102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101方向延伸的第四换热部104。因此可有效提高翅片换热板10的回风面积,从而增大翅片换热板10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风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换热部101和第四换热部104之间的间隙距离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进一步限定。具体地,上述风侧换热器还包括翅片连接板20、底板30、风机40和导风板50,其中翅片换热板10与连接板20围合形成一具有两端开口的柱体I ;底板30固定于该柱体I的底部、且封闭该柱体I底部的开口 ;风机40容置于柱体I内、且位于该柱体I的顶部;导风板50固定于柱体I的顶部、且与该柱体I顶部的开口适配,该导风板50上设有与风机40适配的出风口 501。本实施例中,翅片换热板10具有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以及穿出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与铜管连接的冷媒换热管。上述连接板20的一端与翅片换热板10的第一端板贴合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翅片换热板10的第二端板贴合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翅片换热板10和连接板20构成两端贯通的柱体结构。具体地,该连接板20可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翅片换热板10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上。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换热部101的一端与第三换热部103连接,另一端形成上述第一端板;第四换热部104的一端与第二换热部102连接,另一端形成上述第二端板。上述底板30大于翅片换热板10和连接板20所形成的柱体I底部开口的大小,且该柱体I与该底板贴合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可在底板30、连接板20以及翅片换热板10 的第一端板上设置合适的螺纹通孔,并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将底板30固定于柱体I的底部。上述风机40包括支架401、电机402和扇叶403,其中支架401固定在上述底板30上,电机402与该支架401固定连接,该电机402通过转轴与扇叶403固定连接,并使得扇叶403位于上述柱体I顶部、且正对出风口 501设置。工作时,在风机40的旋转作用下,使得柱体I内部的气体从出风口 501流出,从而使得柱体I内部的气压较低;翅片换热板10外壁周边空气在压差的作用下经过翅片换热板10,并与该翅片换热板1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进入柱体I内部,然后在风机40的旋转作用下从出风口 501流出。具体地,上述第一换热部101、第二换热部102、第三换热103以及第四换热部104的内表面可呈平面或曲面设置。本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换热部101、第二换热部102、第三换热103以及第四换热部104连接的部位设置为圆角。具体地,第一换热部101与第三换热部103连接部位呈圆角设置,第三换热部103与第二换热部102连接部位呈圆角设置,第二换热部102与第四换热部104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侧换热器,设置在风冷热泵机组内,其特征在于,包括翅片换热板,该翅片换热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与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部,以及一端与第二换热部连接、另一端向第一换热部方向延伸的第四换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寿辉何理谯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