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后配重托盘、移动后配重装置和起重机。该移动后配重托盘包括:托盘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支腿,所述支腿与托盘主体铰接;驱动所述支腿的伸出和收回的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托盘主体铰接有支腿,该支腿由驱动装置驱动伸出或收回。当移动后配重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距离较近时,支腿处于收回状态,避免影响起重机主平台的回转;当移动后配重装置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较远时,控制驱动装置驱动支腿伸出,当移动后配重的振动幅度超过安全距离至支腿与地面接触时,支腿对移动后配重装置及整机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由于移动后配重装置向下振幅过大而导致起重机整机倾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后配重托盘、移动后配重装置和起重机。
技术介绍
起重机是一种能够使物品垂直升降,或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的工程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能源及农田水利等部门。配重装置是起重机的重要构件之一,用于保证整机在工作时或起落臂时的稳定性。通常,起重机配重装置包括配重托盘和配重块,配重块置于配重托盘上,配重托盘设置在起重机主平台尾部的两侧。配重装置主要包括超起配重、固定后配重和移动后配重。超起配重适用于载荷较大的情况,固定后配重适用于载荷较小的情况,移动后配重能够适用于多种载荷情况,具·体而言,当载荷较小时,将配重前移,当载荷较大时,将配重后移。移动后配重具有适用性较高,无需频繁拆卸的特点,应用较为广泛。现有的移动后配重通常安装于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托盘主体上,而后将移动后配重托盘安装于起重机。现有的移动后配重的缺陷在于当移动后配重托盘移动到较远端时,由于受到地面水平度、载荷变化、支撑架自身刚度等因素的影响,移动后配重易出现沿竖直方向大幅度晃动的问题,后配重大幅度的晃动易导致多种危险状况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整车倾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移动后配重托盘、移动后配重装置和起重机,以解决现有的移动后配重大幅度振动时易造成整车倾覆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后配重托盘,包括托盘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支腿,所述支腿与所述托盘主体铰接;驱动所述支腿伸出和收回的驱动装置。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油缸,所述驱动油缸一端与所述支腿枢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托盘主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托盘主体设有开口,所述支腿铰接于所述开口的侧壁。进一步地,所述支腿的铰轴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托盘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进一步地,所述支腿的个数为多个。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支腿沿所述托盘主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支腿与所述托盘主体通过销轴铰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后配重装置,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后配重托盘和设置在所述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托盘主体上的配重。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其主平台的尾部设置有上述移动后配重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后配重装置的移动托盘底面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支腿伸出后其底面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托盘主体铰接有支腿,该支腿由驱动装置驱动伸出或收回。当移动后配重装置距离主平台的回转中心距离较近时,控制支腿处于收回状态,避免影响起重机主平台的回转。当移动后配重装置移动至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距离较远处时,整机的稳定性较低,此时控制驱动装置驱动支腿伸出,当移动后配重振动幅度超过安全距离至支腿与地面接触时,支腿对移动后配重装置及整机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由于移动后配重装置向下振幅过大而导致起重机整机倾覆。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后配重装置,其设置有上述移动后配重托盘。由于上述移动后配重托盘具有上 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移动后配重托盘的移动后配重装置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的主平台尾部设置有上述移动后配重装置。由于上述移动后配重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移动后配重装置的起重机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支腿处于伸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支腿处于收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支腿处于收回状态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支腿11第一支腿12第二支腿2驱动油缸3 开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在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托盘主体设置支腿,当移动后配重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较远时,驱动支腿伸出,当移动后配重装置晃动幅度超过安全距离时,支腿与地面接触,对移动后配重装置及整车起支撑作用,避免发生倾覆。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见图I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后配重托盘,其包括托盘主体;至少一个支腿I,其与托盘主体铰接;驱动支腿I伸出(图I状态)和收回(图2状态)的驱动油缸2,驱动油缸2的一端与支腿I枢转连接,另一端与托盘主体固定连接。上述支腿I与移动后配重托盘的托盘主体铰接,本技术中,支腿I优选通过销轴与托盘主体铰接。支腿I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分别为伸出状态和收回状态,当支腿I伸出时,其沿竖直方向布置,用于对移动后配重托盘进行支撑。当移动后配重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较近时,支腿I收回,避免影响起重机主平台的回转。支腿I的伸出和收回是由驱动油缸2驱动实现的,具体的可以为当驱动油缸2伸出时带动支腿I伸出;当驱动油缸2收回时带动支腿I收回。驱动油缸2的作用在于带动支腿I伸出或收回并固定支腿I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驱动油缸2也可由其它驱动装置代替。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后配重托盘能够对起重机起到保护作用,其原理为当移动后配重装置的振幅为零时,处于伸出状态的支腿I的底面距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以下称此距离为安全距离。移动后配重装置移动到较远端(远离起重机主平台回转中心的一端)时,由于地面水平度、载荷变化等影响,移动后配重装置易沿竖直方向有大幅振动。此时,控制驱动油缸2驱动支腿I伸出,一旦移动后配重装置的振动幅度超过此安全距离,则支腿I与地面接触,此时支腿I对移动后配重装置及整机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整机倾覆;当移动后配重装置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较近时,控制驱动油缸2驱动支腿I收回,避免伸出的支腿I影响起重机主平台的回转。上述支腿I可以设置于托盘主体的底面,或者,托盘主体设有开口 3(请参见图3),支腿I铰接于该开口 3的侧壁。对于支腿I铰接于上述开口 3的侧壁的情况,为了使上述支腿I收起后能尽可能小占用移动后配重装置沿竖直方向的空间,优选使支腿I收起后置于开口 3内,由此设置支腿I的铰轴的轴线方向与托盘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托盘主体的长度方为其工作状态下,沿起重机车身长度的方向。即支腿I收起后的布置方向与起重机车身长度方向垂直。该支腿I收起后的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支腿收起后置于托盘的开口 3内,因此该支腿收起后不会增加移动后配重装置的高度,进一步保证支腿I不会影响起重机主平台的回转。支腿I的个数优选为多个,以提高其支腿I支撑作用的稳定性。进一步地,上述多个支腿沿托盘主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托盘主体的中心线为其沿起重机车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本实施例中支腿I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由上述内容可知,相对于现有的移动后配重托盘,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后配重托盘在其托盘主体铰接有支腿,该支腿由驱动油缸驱动伸出或收回。当移动后配重装置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较近时,支腿处于收回状态,避免影响起重机主平台的回转;当移动后配重装置距离主平台回转中心较远时,控制驱动油缸驱动支腿伸出,当移动后配重的振动幅度超过安全距离至支腿与地面接触时,支腿对移动后配重装置及整机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由于移动后配重装置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后配重托盘,包括托盘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支腿(1),所述支腿(1)与所述托盘主体铰接;驱动所述支腿(1)伸出和收回的驱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凯,王亮,郭松,孙临瑞,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