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特别是指对传动皮带,可在主动轮与从动轮间作无级调整传动位移的结构,它的主动轮及从动轮的上、下楔合盘各具有弹性可调整对合的构造,再配合一中间变速轮的设计,该中间变速轮上、下端各具可调整变速的转动器,以使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可借中间变速轮控制调整套合传动皮带的传动位移,达到无级变速的功效,并在操作使用上更具有安全、简捷调整变速、结构简单、操作可靠的特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特别是指对传动皮带,可在主动轮与从动轮间作无级调整传动位移的结构。
技术介绍
现在的钻床变速装置,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有主动轮1′、从动轮2′及传动皮带3′。该主动轮1′以三种不同轮径的大、中、小转轮,由小到大依序向下列置所构成。从动轮2′以三种不同轮径的大、中、小转轮,由大到小依序向下列置所构成。该主动轮1′设置于马达上,可带动传动皮带3′转动,以带动从动轮2′转动。借传动皮带3′由上至下分别嵌套在主动轮1′与从动轮2′之间,而使主动轮1′带动从动轮2′,可得到低、中、高三种不同的转速。但是依照上述变速装置的钻孔作业,对于钻轴需借助更多段弹性转速作用于钻孔作业上。仅具有三种变动转速,而使钻孔作业所需弹性转速会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且在钻轴作变速转动时,需借助人力操作,拨动调整传动皮带3′,常受限于传动皮带3′张力调整的影响,致使调整非常不便,极易造成危险意外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主动轮与从动轮的上、下楔合盘各具有弹性可调整对合的构造设计,再配合一中间变速轮的构造设计,以使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可借中间变速轮控制调整套合传动皮带的传动位移,达到无级变速的功效,及在操作使用上更具有安全、简捷调整变速的特点。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它主要包括有主动轮(1)、从动轮(2)、传动皮带(4)以及马达(5),其特征在于主动轮(1),设置连接于马达(5)上,由上楔合盘(11)、下楔合盘(12)相互对合而构成,并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13);从动轮(2),设置连接于钻轴(6)上,由上楔合盘(2 1)、下楔合盘(2 2)相互对合构成,也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23);中间变速轮(3),设置定位于主动轮(1)、从动轮(2)之间的钻床机体板座(8)上,由托架(31)、连接套轴(32)、第一调节轮(33)、第二调节轮(34)、中心轴杆(35)及两组转动器(36)相互组合而成;两组传动皮带(4),分别套置于主动轮(1)与第二调节轮(34)及从动轮(2)与第一调节轮(33)之间。上述钻床无级变速装置的压缩弹性座体(13)、(23)由环套座(131)、(231)及弹簧元件(132)、(232)组合而成,环套座(131)、(231)压持弹簧元件(132)、(232)定位于主动轮(1)、从动轮(2)的上楔合盘顶部凹槽座(111)、(211)中,并以扣环(7)扣掣于下楔合盘的卡环沟(221),予以卡掣环套座(131)、(231)定位于凹槽座(111)、(211)中。上述钻床无级变速装置的中间变速轮(3)的托架(31)固定在机体板座(8)上,套置连接套轴(32),并使连接套轴(32)上、下端处分别固定连接定位第一、第二调节轮(33)、(34)。该变速装置的中间变速轮(3)的中心轴杆(35)贯穿于连接套轴(32)中,于上、下端段差部位各套置卡掣一轴承(351),并使轴承(351)分别嵌合卡掣于第一调节轮(33)的下楔合盘(332)及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中,于上、下端段差部位各设有一段螺纹(352),供分别与第一调节轮的上楔合盘(331)顶部内卡掣可自转的轴承衬座(3311),及第二调节轮的下楔合盘底部孔内卡掣可自转的轴承衬座(3421),相互螺纹连接引导位移。中间变速轮(3)的两组转动器(36)分别组配于中心轴杆(35)上、下端处,其顶部的转动体(362)可带动中心轴杆(35)一起转动,底部活动座体(361)锁固套接于轴承衬座顶部凸伸的转轴上,并于一侧延伸挡止杆(3611),供以受挡板扣制,予以挡止活动座体361转动,当转动体带动中心轴杆35转动时,使轴承衬套连接于中心轴杆上,得以作垂直位移,以带动第一调节轮33的上楔合盘331及第二调节轮的下楔合盘342同步同向位移。本技术的主动轮及从动轮的上、下楔合盘各具有弹性可调整对合的构造,再配合一中间变速轮的设计,该中间变速轮上、下端各具可调整变速的转动器,以使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可借中间变速轮控制调整套合传动皮带的传动位移,达到无级变速的功效,并在操作使用上更具有安全、简捷调整变速、结构简单、操作可靠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钻床变速装置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组装于钻床上的实施例图。图3为本技术组装于钻床上另一角度的实施例图。图4为本技术主动轮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从动轮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间变速轮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6所示,本技术变速装置主要包含有主动轮1、从动轮2、中间变速轮3及两组传动皮带4;其中主动轮1连接于马达5上,从动轮2连接于钻轴6上;该主动轮1、从动轮2各具有上楔合盘11、21及下楔合盘12、22并相互对合,其间并各配设一压缩弹性座体13、23,该压缩弹性座体由环套座131、231及弹簧元件132、232相互组合而成;环套座131、231压持弹簧元件132、232定位于主动轮1、从动轮2的上楔合盘11、21顶部的凹槽座111、211中,并使环套座131、231压持设置于凹槽座111、211中,以一扣环7扣合于凹槽座111、211的卡环沟121、221,令环套座132、232分别定位于上楔合盘11、21的凹槽座111、211中,使上楔合盘11、21分别受弹簧元件131、231伸缩顶持作用,于下楔合盘12、22上作弹性张合位移。前述中间变速轮3,设置定位于主动轮1、从动轮2间的钻床机体板座8上,由托架31、连接套轴32、第一调节轮33、第二调节轮34、中心轴杆35及两组转动器36相互组合构成。其中托架31锁固定位于机体板座8上,并于中心设有转枢座311,供连接套轴32套置其中。连接套轴32为一中空管体,设置于托架31的转枢座311中,并于上、下端外缘扣制扣环7,使连接套轴32定位于转枢座311中。第一、第二调节轮33、34各具有上楔合盘331、341及下楔合盘332、342相互对合,其中第一调节轮33的下楔合盘332套置锁固于连接套轴32上端,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套置锁固于连接套轴32下端。中心轴杆35贯穿于连接套轴32中,并于上、下段差部位各套置轴承351,且以扣环7扣制轴承351定位于中心轴杆35上。而该上、下套置的轴承351可分别嵌合于第一调节轮33的下楔合盘332顶部凹槽座3321、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底部凹槽座3411中,并以扣环7扣制轴承351,使中心轴杆35与第一调整轮33的下楔合盘332、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相互连结一体。该中心轴杆35于上、下段差部位各设有一段螺纹352。第一调节轮33的上楔合盘331、第二调节轮34的下楔合盘343各于孔内组装可自转的轴承衬座3311、3421,并以扣环7扣制轴承衬座予以定位,供分别连接于中心轴杆35上、下段差部位的螺纹352上,使第一、第二调节轮33、34的上楔合盘331、341与下楔合盘332、342相互对合,并令对合开口呈一开一合的组装形态。两组转动器分别组配定位于中心轴杆35上、下端,其底部具有活动座体361,供套置固定连接于第一、第二调节轮33、34的轴承衬座3311、3421顶部凸伸的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主要包括有主动轮(1)、从动轮(2)、传动皮带(4)以及马达(5),其特征在于:主动轮(1),设置连接于马达(5)上,由上楔合盘(11)、下楔合盘(12)相互对合而构成,并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13);从 动轮(2),设置连接于钻轴(6)上,由上楔合盘(21)、下楔合盘(22)相互对合构成,也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23);中间变速轮(3),设置定位于主动轮(1)、从动轮(2)之间的钻床机体板座(8)上,由托架(31)、连接套轴(32)、 第一调节轮(33)、第二调节轮(34)、中心轴杆(35)及两组转动器(36)相互组合而成;两组传动皮带(4),分别套置于主动轮(1)与第二调节轮(34)及从动轮(2)与第一调节轮(3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文祈,
申请(专利权)人:庄文祈,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