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及芯片版图结构,所述晶体管版图结构包括栅极区、源极区、漏极区和衬底区,栅极区、源极区和漏极区位于衬底区上,其中:所述栅极区呈环状,将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隔开;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栅极区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内部空间,所述源极区位于所述栅极区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外部空间。相对于现有的晶体管版图结构中,呈条状结构的栅极区,本申请实施例中,环状结构的晶体管栅极区,在所述栅极区总长度一定的前提下,环形的栅极区可大大减少所述栅极区所需要占据的面积,即相应的减少单个晶体管的面积,并减小了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面积,有效降低了晶体管和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
,特别涉及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及芯片版图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脑管理芯片的版图结构中,多个晶体管的源极叉指条和漏极叉指条相互交叉,如图I所示,在两个晶体管之间设置有一个公用接触孔的条状衬底。在这种芯片中,晶体管的栅极为条状结构,且晶体管的面积较大,晶体管和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制作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及芯片版图结构,用以解决现有的晶体管版图结构面积较大,使得晶体管及芯片制作成本较大的技术问题,以及用以解决现有的晶体管版图结构中条状结构的栅极寄生电阻较大,延长晶体管和芯片的启动时间,进而降低晶体管和芯片的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包括栅极区、源极区、漏极区和衬底区,所述栅极区、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衬底区上,其中所述栅极区呈环状,将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隔开;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栅极区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内部空间,所述源极区位于所述栅极区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外部空间。上述晶体管版图结构,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源极接触孔、至少一个漏极接触孔和至少一个衬底接触孔,所述源极接触孔位于所述源极区,所述漏极接触孔位于所述漏极区,所述衬底接触孔位于所述栅极区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外部空间。上述晶体管版图结构,优选地,所述源极接触孔均匀分布。上述晶体管版图结构,优选地,所述漏极接触孔均匀分布。上述晶体管版图结构,优选地,所述衬底接触孔均匀分布。上述晶体管版图结构,优选地,所述衬底接触孔与所述源极接触孔间隔分布,且均匀分布。上述晶体管版图结构,优选地,所述栅极区呈八边形结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版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晶体管版图结构。由上述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及芯片版图结构,其栅极区为环状结构,在保证栅极区总长度一定的前提下,所述栅极区所需要占据的面积达到最小,即如现有技术中,栅极区分为两条状区域,则两条状区域和两条状区域之间的面积即为栅极区所需要占据的面积,在所述栅极区总长度一定的前提下,环形的栅极区可大大减少所述栅极区所需要占据的面积,即相应的减少单个晶体管的面积,并减小了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面积,有效降低了晶体管和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成本。此外,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及芯片版图结构,所述栅极区为环状结构,而且公知的,所述栅极区内设置有栅极,即所述栅极为环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所提供的环状栅极总电阻相当于将现有的两条分离栅极并联之后的电阻,则该环状结构栅极的寄生电阻要小于现有的晶体管栅极寄生电阻之和,即本申请有效减小了栅极寄生电阻,相应的,减小了晶体管和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启动时间,提闻了晶体管和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栅极为条状结构的晶体管版图结构;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另一结构不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另一结构不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芯片版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芯片版图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晶体管版图结构包括栅极区201、源极区202、漏极区203和衬底区204,所述栅极区201、所述源极区202和所述漏极区203位于所述衬底区204上,其中所述栅极区201呈环状结构,将所述源极区202和所述漏极区203隔开;所述漏极区203位于所述栅极区201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内部空间,所述源极区202位于所述栅极区201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外部空间。其中,所述栅极区201的结构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矩形环状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环形结构,图2中所示矩形环状结构的栅极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栅极区201的结构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矩形环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栅极区201、所述源极区202和所述漏极区203覆盖所述衬底区,图2中所示的源极区202边缘与所述衬底区204边缘为重合覆盖,本申请附图2为便于理解,将所述源极区202与所述衬底区204之间设置深色阴影的条状边缘。需要说明的是,矩形面积要大于该矩形的两条对边形成的环形面积。例如,如图I中,两条条状栅极区长度均为a,其之间距离为b,此时,栅极区形成的面积为a*b ;如图2中,将所述两条栅极区两端对接,形成一个环状栅极区,其两条临边相加长度为a,若其中一条边长为b,另一边长为a-b,此时,栅极形成的面积为b* (a-b),小于图I中的栅极面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一还提供了另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栅极区201为圆形环形结构,此时圆环的面积为a*a/3. 14,而实际应用中,b要大于a/3. 14,此时,圆形环状结构栅极的晶体管版图结构面积小于两条对边长和等于圆形周长的条状栅极的晶体管版图结构面积。由上述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其栅极区为环状结构,在保证栅极区总长度一定的前提下,所述栅极区所需要占据的面积达到最小,即如现有技术中,栅极区分为两条状区域,则两条状区域之间的面积即为栅极区所需要占据的面积,在所述栅极区总长度一定的前提下,环形的栅极区可大大减少所述栅极区所需要占据的面积,即相应的减少单个晶体管的整体面积,由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条状栅极的晶体管版图结构,面积较大,造成晶体管和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减小了晶体管的元器件面积,有效降低了晶体管和由晶体管集成的芯片的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晶体管版图结构实际应用时,需要设置两个引出端,以便与其他器件相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栅极区201包括第一引出端211和第二引出端212。现有技术中,两条条状结构的栅极,其寄生电阻较大,在晶体管和芯片启动时,延长了晶体管和芯片的启动时间,进而降低晶体管和芯片的工作效率。而所述栅极区201位于所述第一引出端211和第二引出单212之间的部分栅极区的寄生电阻为,两端弧形区域并联形成的电阻,其要远小于两端等长等宽区域串联形成的电阻,即,图4中所示的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晶体管版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栅极区、源极区、漏极区和衬底区,所述栅极区、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衬底区上,其中:所述栅极区呈环状,将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隔开;所述漏极区位于所述栅极区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内部空间,所述源极区位于所述栅极区的环状结构形成的外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军,谢文刚,任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国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