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型弧形墙施工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测量定位,搭设脚手架;安装弧形柱内型钢柱;于所述型钢柱四周绑扎钢筋;测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钢柱上安装弧形环梁内部钢筋,绑扎固定;于钢筋上安装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环梁模板;浇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环梁;测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环梁上安装固定所述弧形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型弧形墙施工方法采用竖向分段施工,逐层搭设弧形柱和弧形环梁内部型钢及钢筋结构,绑扎模板,浇注成型,再于浇注好的弧形柱和弧形环梁上继续建设上层弧形柱和弧形环梁,最后将在场外设计制作好的弧形板安装到弧形柱和弧形环梁上,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工艺改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墙体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
技术介绍
大型弧形墙由于弧度大,曲面复杂,主体为弧形空间结构造型,外部结构柱、梁、墙多为弧形构件,结构整体测控量大,测量精度要求高,轴线标高竖向传递次数多,固无法使用常规的高层测量手段来测量定位,施工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精密易操作的。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测量定位,搭设脚手架;安装弧形柱内型钢柱;于所述型钢柱四周绑扎钢筋;测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钢柱上安装弧形环梁内部钢筋,绑扎固定;于钢筋上安装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环梁模板;浇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环梁; 测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环梁上安装固定所述弧形板。所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环梁模板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块体,相邻两根弧形环梁和相邻两根弧形柱之间单独配置模板。所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测量定位时采用控制点竖向传递原则,首层平面放线直接依据首层平面控制网,其它楼层平面放线,从地面控制网引投到高空。所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通过以下方法测量定位弧形柱和弧形环梁根据弧度将弧形柱和弧形环梁分成若干单位体;通过利用BM的协助计算得出每段单位体的控制点三维极坐标;分别对环向轴线与径向轴线进行测量布控。所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通过以下方法测量定位弧形板通过BIM辅助将所述弧形板划分成若干网格块;竖向按划分网格的高度将墙体划分成若干断面体,并通过计算得出各断面内网格角点控制线三维极坐标; 利用测放控制线的方法进行结构定位控制。所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安装所述模板时利用模板支撑系统和外架系统固定。所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在所述模板内侧安装倒梯形胶条,待混凝土浇筑完成拆模后取下所述胶条形成诱导缝。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采用竖向分段施工,逐层搭设弧形柱和弧形环梁内部型钢及钢筋结构,绑扎模板,浇注成型,再于浇注好的弧形柱和弧形环梁上继续建设上层弧形柱和弧形环梁,最后将在场外设计制作好的弧形板安装到弧形柱和弧形环梁上,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工艺改进。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大型弧形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大型弧形墙的结构模型。图3是本专利技术大型弧形墙的弧形环梁与弧形柱内外控法测量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大型弧形墙的弧形板截面测量控制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利于对本专利技术结构的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以图I的一较佳实施例作说明。参阅图I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大型弧形墙I是由500X550弧形柱11、与之相交的350X500弧形环梁12和厚150弧形板13组成的壳状壁式框架结构体系,弧形柱11内置H200 X 150 X 6 X 8型钢,弧形梁主筋面筋、底筋均5 Φ 25钢筋,10. 45m、14. 9m和23. 9m标高位置的弧形环梁12内置H200 X 100 X 8 X 12型钢,顶部26. 9m标高水平弧形环梁350 X 500,长约60m,顶部25. 4m标高与之相连的斜梁宽500mm,斜梁的高度待设计确定。大型弧形墙I采用竖向分段施工。本专利技术大型弧形墙的具体施工如下测量定位,搭设脚手架;安装弧形柱内型钢柱;于所述型钢柱四周绑扎钢筋;测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钢柱上安装弧形环梁内部钢筋,绑扎固定;于钢筋上安装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环梁模板;浇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环梁;测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环梁上安装固定所述弧形板。其中,该工程施工注意事项如下I、测量定位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论证与数据准备,工程重点、难点的分析与应对措施。施工测量精度受结构自振、风振、日照的影响大,拟采用增加施工测量基准层,减少激光准直仪的投测高度,以及通过测量基准层传递,采用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动态测量数据,消除结构自振、风振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施工测量时进行测量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转换,这样可以减少投测高度过高的影响,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平面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采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激光准直仪进行,且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动态测量数据,消除结构风振、日照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高程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采用全站仪测天顶距法进行。利用计算机通过对激光接收靶上测得的结构自振、风振产生的摆动影响的激光接收点摆动振幅进行自动处理的方法解决结构自振、风振对垂直度测量控制精度的影响;通过在清晨同一时间进行垂直度测量时间的控制解决日照对垂直度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固定的测量施工人员控制测量精度的人为误差。(一)、平面测量a、轴线控制点的布设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依据基坑边布设的平面控制网,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 93)四等导线网测量的精度要求,在±0. OOOm楼面(第I控制基准点层)布设轴线控制基准点,并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坐标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地上部分平面控制依据。控制点所对应的各楼层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X200mm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随着施工的进程,楼部分轴线控制基准点分阶段向上传递转换。b、控制点传递原则为了保证核心筒的铅垂性,使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控制点精确传递至施工层,以控制施工层的各轴线,为保证传递精度,竖向传递必须分段投测。C、控制点传递方法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首层平面放线直接依据首层平面控制网,其它楼层平面放线,根据规范要求,应从地面控制网引投到高空,不得使用下一楼层的定位轴线。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采用内控法,投点仪器选用天顶准直仪。在控制点上方架设好仪器,将激光铅直仪架设在首层楼面基准点上,对中、整平后,接通电源射出激光束。把有光学成像物镜与CCD光点传感器的激光接收靶由导线引入计算机系统。根据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动激光接收靶。基准控制点与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后确定控制点的点位并加以保护,要在接收靶的周边用笔画出个框来,这样就是接收靶稍有移动也可以跟据它的形状放回原位。另外在对中整平后设点时要将红外线调到最细这样增强了准确度。如投点精度不够,必须重新投点,直至满足精度要求。考虑到天顶激光铅直仪的视距变长以后,清晰度影响投测精度,故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基准点应转移到稳定的上部楼面上。(二 )、弧形立面测量由于本工程大型弧形墙I主体为弧形空间结构造型,外部结构柱、梁、墙多为弧形构件,结构整体测控量大,测量精度要求高,轴线标高竖向传递次数多,固无法使用常规的高层测量手段来测量定位。所以针对该空间结构,我们将采用内控与外控法相结合,参阅图3所示,主要利用全站仪2进行三维极坐标定位放样的方法进行施工测量,且在整个测量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利用BM (建筑信息模型)作为空间坐标计算等方面的辅助。但由于弧形立面空间结构的特点导致测量定位点附着面有限,而结构测控点又比较多,所以在测量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模板支撑系统及外架系统来增加测控点的附着面和我们测量控制的手段。(三)、测量方法本工程主要采用极坐标测量法,由于弧形结构的特殊性,我们将根据各构件的特点进行逐一施测,为了满足弧形结构的设计弧度要求,并更有利于弧形结构的模板控制,我们将通过弧度近似计算,依照结合模板的分段尺寸设计,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型弧形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测量定位,搭设脚手架;安装弧形柱内型钢柱;于所述型钢柱四周绑扎钢筋;测量定位并于所述型钢柱上安装弧形环梁内部钢筋,绑扎固定;于钢筋上安装并固定弧形柱及弧形环梁模板;浇注混凝土成形弧形柱和弧形环梁;测量制作弧形板,于所述弧形柱及弧形环梁上安装固定所述弧形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利民,蔡庆军,刘勇,芮代平,万伟民,税勇,梁思龙,徐勇彪,梁焌东,张繁,王继雄,王建军,诸葛仲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