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新型可承压滑轮,具有本体,所述本体左端面上制有环形凹槽,本体下端两侧均制有与环形凹槽贯通的纵向绳孔,两个绳孔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密封头接头和捕捉器接头;所述环形凹槽中自内向外依次套装有绳轮、密封压环及卡环,所述绳轮沿周向具有绳槽,且绳轮通过轴承套装在环形凹槽中,所述绳轮和轴承通过卡环、密封压环压装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在注脂密封头与上捕捉器之间,且注脂密封头采用倒装形式,降低防喷装置整体的连接高度,并缩短各种连接管线,从而减少安全隐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可承压滑轮
本技术属油田测试井作业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可承压滑轮。
技术介绍
油田测试井电缆作业时,从测井车或者测井橇的滚筒上引出的电缆,必须先经过地滑轮、天滑轮下入注脂密封头、上捕捉器、防喷管、下捕捉器、防喷器等组成的防喷装置中,然后连接电缆绳帽、加重杆、测井仪器等组成的仪器串,即可下井进行测试作业。由于注脂密封头长度较长,特别是70MPa以及更高压力的注脂密封头,一般长度都会达到2. 5米以上,从而使吊车吊装高度增高,注脂回脂管线以及密封头液控管线长度都较长,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可承压滑轮,安装在注脂密封头与上捕捉器之间,且注脂密封头采用倒装形式,降低防喷装置整体的连接高度,并缩短各种连接管线,从而减少安全隐患。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新型可承压滑轮,具有本体,所述本体左端面上制有环形凹槽,本体下端两侧均制有与环形凹槽贯通的纵向绳孔,两个绳孔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密封头接头和捕捉器接头;所述环形凹槽中自内向外依次套装有绳轮、密封压环及卡环,所述绳轮沿周向具有绳槽,且绳轮通过轴承套装在环形凹槽中,所述绳轮和轴承通过卡环、密封压环压装密封。进一步地,所述卡环包括外卡环和多节内卡环,且外卡环由多节外圆弧形卡板组成,内卡环由多节内圆弧形卡板组成,所述环形凹槽外壁上制有环状外卡槽,内壁上制有环状内卡槽,所述外圆弧形卡板外侧嵌装在环状外卡槽中,内侧通过螺钉固定在密封压环上, 所述内圆弧形卡板内侧嵌装在环状内卡槽中,外侧通过螺钉固定在密封压环上。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中央具有减重孔,且其右端面下部制有注脂孔,所述注脂孔内端与轴承贯通,外端通过单向阀连接有快速接头。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右端面上部制有拆卸孔,所述拆卸孔内端与环形凹槽贯通,外端装有丝绪密封。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端连接有弓形卸扣。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I、本技术安装在注脂密封头与上捕捉器之间,且注脂密封头采用倒装形式, 降低了防喷装置整体连接高度,并缩短各种连接管线,安全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2、本技术通过压环、外卡环和内卡环将轴承及绳轮压装密封在本体内,不但减少了因为轴承游隙导致的滑轮偏摆情况,而且保证了承压的可靠性。3、本技术工作轴承补充润滑脂方便快捷,拆卸维修容易。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I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3描述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可承压滑轮,具有本体1,所述本体I左端面上制有环形凹槽13,本体I 下端两侧均制有与环形凹槽13贯通的纵向绳孔20,两个绳孔20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密封头接头2和捕捉器接头3 ;所述环形凹槽13中自内向外依次套装有绳轮4、密封压环9及卡环21,所述绳轮4沿周向具有绳槽14,且绳轮4通过轴承5套装在环形凹槽13中,所述绳轮4 和轴承5通过卡环21、密封压环9压装密封。所述卡环21包括外卡环11和多节内卡环12,且外卡环11由6节外圆弧形卡板 22组成,内卡环12由6节内圆弧形卡板23组成,所述环形凹槽13外壁上制有环状外卡槽15,内壁上制有环状内卡槽17,所述外圆弧形卡板22外侧嵌装在环状外卡槽15中,内侧通过螺钉16固定在密封压环9上,所述内圆弧形卡板23内侧嵌装在环状内卡槽17中,外侧通过螺钉16固定在密封压环9上。所述本体I采用整体锻造毛坯加工而成,中央具有减重孔21减轻整体重量。且其右端面下部制有注脂孔18,所述注脂孔18内端与轴承5贯通,外端通过单向阀7连接有快速接头6。右端面上部制有拆卸孔19,所述拆卸孔19内端与环形凹槽13贯通,外端装有丝绪8密封。上端连接有弓形卸扣10,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弓形卸扣10挂在吊车的大钩上,起到承重、扶正的作用。本技术使用时密封头接头2与注脂密封头24连接,上捕捉器接头3与上捕捉器25连接,且注脂密封头采用倒装形式,电缆从注脂密封头24穿出后,从密封头接头2通过本体I上的绳孔20进入绳轮4的绳槽14内,绳轮4在两件球轴承5的支撑下顺利转动, 带动电缆旋转180度后,再通过另一侧绳孔20进入上捕捉器接头3,进而依次进入上捕捉器25、防喷管26、下捕捉器27、防喷器28到井下。轴承5使用过程中需要补充润滑脂,润滑脂可以通过注脂泵与快速接头6连接经注脂孔18注入轴承球的空隙,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丝堵8作用在于拆卸轴承5时,打开丝堵8,通过拆卸孔19顶出轴承5。在高压工作状态下轴承5及绳轮4会产生巨大的轴向推力,本技术通过压环9、外卡环11和内卡环12将轴承5及绳轮4压装密封在本体I内,保证了承压的可靠性。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 故凡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新型可承压滑轮,具有本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I)左端面上制有环形凹槽(13),本体(I)下端两侧均制有与环形凹槽(13)贯通的纵向绳孔(20),两个绳孔(20)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密封头接头(2)和捕捉器接头(3);所述环形凹槽(13)中自内向外依次套装有绳轮(4 )、密封压环(9 )及卡环(21),所述绳轮(4 )沿周向具有绳槽(14 ),且绳轮(4 )通过轴承(5 )套装在环形凹槽(13 )中,所述绳轮(4 )和轴承(5 )通过卡环(21)、密封压环(9 )压装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可承压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21)包括外卡环(11)和多节内卡环(12),且外卡环(11)由多节外圆弧形卡板(22)组成,内卡环(12)由多节内圆弧形卡板(23)组成,所述环形凹槽(13)外壁上制有环状外卡槽(15),内壁上制有环状内卡槽(17),所述外圆弧形卡板(22)外侧嵌装在环状外卡槽(15)中,内侧通过螺钉(16) 固定在密封压环(9 )上,所述内圆弧形卡板(23 )内侧嵌装在环状内卡槽(17 )中,外侧通过螺钉(16)固定在密封压环(9)上。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可承压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I)中央具有减重孔(21),且其右端面下部制有注脂孔(18),所述注脂孔(18)内端与轴承(5)贯通,外端通过单向阀(7)连接有快速接头(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可承压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I)右端面上部制有拆卸孔(19),所述拆卸孔(19)内端与环形凹槽(13)贯通,外端装有丝绪(8)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可承压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I)上端连接有弓形卸扣(10)。专利摘要提供一种新型可承压滑轮,具有本体,所述本体左端面上制有环形凹槽,本体下端两侧均制有与环形凹槽贯通的纵向绳孔,两个绳孔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密封头接头和捕捉器接头;所述环形凹槽中自内向外依次套装有绳轮、密封压环及卡环,所述绳轮沿周向具有绳槽,且绳轮通过轴承套装在环形凹槽中,所述绳轮和轴承通过卡环、密封压环压装密封。本技术安装在注脂密封头与上捕捉器之间,且注脂密封头采用倒装形式,降低防喷装置整体的连接高度,并缩短各种连接管线,从而减少安全隐患。文档编号F16H55/50GK202746543SQ201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可承压滑轮,具有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左端面上制有环形凹槽(13),本体(1)下端两侧均制有与环形凹槽(13)贯通的纵向绳孔(20),两个绳孔(20)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密封头接头(2)和捕捉器接头(3);所述环形凹槽(13)中自内向外依次套装有绳轮(4)、密封压环(9)及卡环(21),所述绳轮(4)沿周向具有绳槽(14),且绳轮(4)通过轴承(5)套装在环形凹槽(13)中,所述绳轮(4)和轴承(5)通过卡环(21)、密封压环(9)压装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乃存,
申请(专利权)人:宝鸡市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