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碳高产栽培茯苓的方法,属于食(药)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本方法利用林下废弃物松树蔸进行茯苓自然栽培,选用适宜松树蔸栽培的特异性茯苓菌株,保藏号为CGMCCNO.6660茯苓(Wolfiporiaextens)川杰1号-A5,同时结合主根接种法栽培茯苓;栽培步骤为:菌种生产→松树蔸的预处理→接种→常规管理与采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高效地利用林业的废弃物松树蔸进行茯苓低碳自然栽培,有效地解决了茯苓生产的“菌林矛盾”,同时降低林业废弃物排放将导致白蚁等虫害的危害,不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极大地降低种苓的劳动强度,省工省时,易于管理,有利于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药)用菌栽培
,更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获茶[Wolfiporia extensa (Peck) Ginns]又名获英、云茶、获灵、松薯、松茶等。在分类学上隶属担子菌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芩属。茯苓通常是指寄生在松科植物树根上的菌核。茯苓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是目前国内药用菌人工栽培产量最大的品种之一。虽然人工栽培茯苓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栽培上仍延袭传统的种苓模式。据医药行业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大约需要2万余吨干茯苓,传统的常规栽培方式 是采用松树段木生产,每生产I吨干茯苓大约需要20立方米的松木,故每年用于生产茯苓的松木就达40余万立方米,因此茯苓与林业的矛盾突出,生产成本压力大,栽培产量又普遍偏低(I. 5 2kg/松段木IOkg),缺乏市场竟争力,极大地制约了茯苓段木栽培的规模化生产。2009年全国茯苓产量为29. 3314万吨(鲜品),而2010年茯苓产量锐减只有6. 9055万吨。而我国松树蔸资源极其丰富,每年林业部门都要间伐大量的松树留下许多的松树蔸,让大量的松树蔸放在山上腐烂,不仅浪费资源,还会给白蚂蚁提供生活场所,危害其他林木。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不仅能有效利用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发展低碳经济,变废为宝,符合国家倡导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项目。目前现有文献中已报道的关于松树蔸栽培茯苓的方法,采用将茯苓接种于蔸顶、蔸侧以及侧根,菌株产量不显著,且菌株遗传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种成活率高、结苓早、产量高的低碳高产栽培茯苓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株获茶菌株,所述获茶菌株为获茶(Fo7/i/ oria ejrie/75·)川杰I号-A5,已于2012年10月2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I号院3号,保藏号为CGMCC NO. 666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利用林下废弃物松树蔸进行茯苓自然栽培,选用适宜松树蔸栽培的特异性茯苓菌株,保藏号为CGMCC NO. 6660茯苓{Wolfiporia川杰I号-A5,同时结合主根接种法栽培茯苓;栽培步骤为菌种生产—松树蔸的预处理一接种一常规管理与采收。所述菌种生产的步骤如下(1)首先进行菌株的复壮,以菌丝在PDA斜面试管上向前生长时呈旺盛的“波浪状”排列为目标进行茯苓一级母种的生产;(2)茯苓原种生产以松木屑为主料按常规方法生产茯苓原种;(3)茯苓栽培种生产以松木片为主料,接入茯苓原种栽培。所述松树蔸的预处理包括将松树蔸周边杂物清除,并进行防白蚁处理,找出松树蔸的主根所在,对主根紧靠蔸干的部位削去一条宽5 8 cm,长15 cm的根皮,直径超过25cm的大树蔸则需再选2 3根较粗侧根进行削皮处理。本专利技术的管理与采收注重苓场的控水与透气。遇雨天防止松树蔸周围淤水,遇旱则增湿;栽培过程始终保持土层的疏松、透气。接种3 4个月后经常巡察苓场,无需盲目寻找,只要关注松树蔸Im直径范围内的表土是否开裂及时覆土就能确保茯苓菌核的正常生长。接种后10 12个月树蔸Im直径范围内的表土不再出现龟裂,茯苓菌核外皮颜色变深棕褐色,不再出现白色裂痕,就可采收。因松树蔸Im直径范围结苓的特性,极大地降低了茯苓栽培管理及采收的强度,省工省时。通过应用本专利技术,能使各省市丰富的废松树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该专利技术不仅降低了松树蔸种苓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工效,使松树蔸种苓易于管理,平均单蔸茯苓产量可 达15kg/松树葡D25±5cm,使林业废料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变废为宝,发展低碳经济。应用这种低碳高产栽培茯苓的方法不仅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同时化解了白蚁等虫害滋生对林木的危害,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本专利技术的显著优点为 I)本专利技术利用林业废弃物-松树蔸进行茯苓低碳原生态高效栽培的专利技术方法,解决了松树蔸栽培规模化生产的栽培技术问题,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且降低了松树蔸种苓的劳动强度,提高松树蔸利用率了,有利于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益,而且实现林业废弃物-松树蔸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松树蔸的利用价值,减少了林业的废弃物排放,对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具有重大意义。2)本专利技术通过适宜松树蔸栽培特异性菌株的选择,选用本所选育的“川杰I号一A5”茯苓品种确保栽培中茯苓菌核集中结苓于松树蔸Im直径范围内,且产量高,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5kg/葡直径25 ± 5cm。3)本专利技术通过配套栽培菌种的生产,一级母种PDA斜面试管中的菌丝必须具备上向前生长时呈旺盛的“波浪状”排列的特征。二级优质的原种菌丝生长旺盛,洁白、均匀、致密,有根状菌索分布;三级优质的栽培种菌丝应洁白致密均匀布满木片,断面淡黄色,且具有浓郁的茯苓特有香味,无发黄菌丝,菌袋完整。确保栽培菌种不仅在保持其菌株的Im结苓的特异性,同时旺盛的菌丝活力可提高松树蔸接种的成活率。适宜松树蔸栽培的茯苓优良菌株为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本专利技术的松树蔸的预处理,无需对所有的松根进行断根处理,极大地降低松树蔸的种苓的劳动强度。5)本专利技术的接种主根不拨袋接种法松木片栽培菌种(O. 5kg/袋)适宜的菌龄为30 40 d,菌丝均匀布满木片健壮致密,具茯苓特异香味浓郁,菌袋完整,无杂菌污染;接种时只将栽培种菌包割开一条2cm宽的长缝,不拨离菌袋则可确保雨天接种的成活率;松树蔸栽培接种的位置很关键,菌包的开口处应紧贴松树蔸主根与蔸干交叉处的新劈口,主根对松树蔸而言尤如人体的的动脉血管,接在松树蔸主根与蔸干交叉处的新劈口处既能提高松树蔸接种的成活率,又能提高茯苓菌丝在松树蔸中的吃料速度,确保茯苓后期菌核快速生长对营养的供给。接种量(O. 5kg/袋)1袋/松树蔸直径20±5cm cm、2袋/松树蔸直径30±5cm、3 4袋/松树蔸直径40cm以上的松树蔸。接种量过多,在菌丝生长阶段松树蔸的营养会被耗尽,结苓时则营养不足,菌核无法快速生长导致茯苓产量的严重下降;接种量过少,菌丝无法迅速蔓延,吃料速度慢,营养生长阶段延长推迟了菌核的形成,同样会导致产量的下降。适宜的松树蔸接种法也是栽培高产的关健所在。6)平均单蔸(松树蔸直径25 ± 5cm)产量达15kg,茯苓菌核直径IOcm 30cm,单核重2 5kg,具有茯苓菌核特有的组织形态,菌核表面皆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瘤状皱缩,质软、易开裂,菌肉洁白结实,适于中药材的加工。产品符合2010年〈〈中国药典》及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食用菌(NY5095-2006)的感官要求和安全要求。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I菌株选育 以“闽苓”为亲本应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开展茯苓育种研究制备“闽苓”菌丝原生质体,将原生质体稀释至I. 25 X IO6个/ml,各取O. I ml涂布于CYM再生培养基上,用15w的紫外灯照射诱变。培养皿距灯管30 cm,开灯预热20 min后,打开皿盖进行照射,照射时间为150s。紫外诱变结束后,平板用黑纸包严,置28°C下培养5 7天。原生质体再生后,挑选最先长出,健壮、纯正的菌落120个(编号为Wl W120),移入PDA培养基培养。以PD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株茯苓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茯苓菌株为茯苓(Wolfiporia?extens)川杰1号?A5,已于2012年10月2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简称CGMCC,保藏号为CGMCC?NO.?666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获茶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获茶菌株为获茶(#o7/i/ oria ezie/75·)川杰I号-A5,已于2012年10月2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简称 CGMCC,保藏号为 CGMCC NO. 6660。2.一种低碳高产栽培茯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林下废弃物松树蔸进行茯苓自然栽培,选用适宜松树蔸栽培的特异性茯苓菌株,保藏号为CGMCC NO. 6660HiJolfiporia 川杰I号-A5,同时结合主根接种法栽培茯苓;栽培步骤为菌种生产一松树蔸的预处理一接种一常规管理与米收。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丹凤,陈丹红,郑朋武,林佩瑛,蔡志欣,陈美元,王泽生,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