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加强架及具有该车身加强架的加强组件,所述车身加强架包括两个安装座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之间的支撑架,其中,所述安装座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座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两个前轮罩之间安装车身加强架,提高了前悬架之间的车身侧向刚度,改善了轮心变形及侧向力转向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转向的精确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加强架及具有该车身加强架的加强组件。
技术介绍
车辆转弯时,驾驶员对方向盘输入特定转角,车辆的前轮会相应地产生预期的转角,方向盘的转角与相应的前轮的转角线性越好,车辆转向的精确性越高。但是,车辆转弯时车轮会受到侧向力,该侧向力通过悬架导向杆系和减振器上安装点传递给车身和前轮罩,两个前轮罩之间侧向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刚度,在 力的作用下会引起车身和前轮罩变形,因此会导致前轮心产生一定的变形,轮心变形导致前轮附加转角,车辆转弯时带来附加转向,该转角破坏了预期的转向需求,对方向盘的输入转角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车辆转向的精确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加强架及具有该车身加强架的加强组件,其能加强车身刚度,减小转弯时由于车辆侧向力导致的前轮变形,提高转向的精确性。本技术提供的车身加强架包括两个安装座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之间的支撑架,其中,所述安装座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座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为铸招件或者铸铁件。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由钢或者铝合金制造。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撑杆。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支撑杆为实心杆或者封闭的空心杆。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的底面开设的第一安装孔包括两个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通过焊接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车身加强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车身加强架及与车身加强架连接的车身前轮罩,所述车身加强架包括两个安装座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之间的支撑架,所述安装座上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车身前轮罩上相应地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紧固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孔为车身前轮罩上用于固定前悬架的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加强架与前悬架通过共用紧固件连接至车身前轮罩的第二安装孔。本技术通过在两个前轮罩之间安装车身加强架,提高了前悬架之间的车身侧向刚度,改善了轮心变形及侧向力转向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转向的精确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车身加强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车身加强架的跟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加强组件 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加强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做详细描述。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车身加强架包括两个安装座I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I之间的支撑架2,其中,安装座I优选为铸铝件或者铸铁件,支撑架2优选为由钢或者铝合金制造,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注意的是,上述材质只是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安装座I和支撑架2还可以采用具有足够刚度的其它材料制造,此处不再赘述。为了和发动机保持一定间隙,本实施例的支撑架2优选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撑杆,该弧形支撑杆可以为实心杆或者封闭的空心杆,实心杆占用空间小,但相同的横向刚度时,重量较大;空心杆占用空间大,但相同的横向刚度时,重量较小。考虑到本技术可以利用的空间充裕,为了节省重量,优选地采用封闭的空心杆结构,所谓封闭的空心杆是指杆的横截面为封闭的空心环,该设计主要目的是在同样的重量下得到最大的侧向刚度。本实施例的安装座I的底面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本技术通过安装孔3实现与车身的连接,为了使车身加强架与车身的连接更加稳固,防止车辆颠簸的行驶过程中安装座与车身的连接失效,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底面开设的第一安装孔3优选地包括两个安装孔。本实施例的安装座I的顶面分别与支撑架2的两端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根据支撑架2的弧度及长度来选择支撑架2顶面的弧面,该弧面能够使安装座I与支撑架2的贴合的更好。安装座I优选地通过焊接与支撑架2连接.当然,焊接连接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连接方式,如胶接等。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加强架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车身加强架及与车身加强架连接的车身前轮罩,其中所述车身加强架包括两个安装座I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I之间的支撑架2,安装座I上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车身前轮罩上相应地开设有第二安装孔4,第一安装孔3与第二安装孔4通过紧固件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第二安装孔4优选地为车身前轮罩上用于固定前悬架的安装孔,相应地,车身加强架与前悬架通过共用紧固件连接至车身前轮罩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紧固件为螺栓。车身加强架固定在车前舱左右轮罩之间,其上部需要与发动机盖保持间隔,下部需要与发动机及其附件保持间隔。本技术对上述车身加强架及加强组件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在某2. OT三厢轿车上进行测量,本试验是在汽车行业标准的底盘参数测试台架上完成,即K&C试验台架,本技术主要考察安装加强架前后,由于车身两个前轮罩间侧向刚度的改变所导致的转向性能的变化。试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对无车身加强架车辆进行测试,第二次对安装车身加强架之后的车辆进行测试,两次测试内容相同,通过对比测试结果得出相应结论。试验时车身用夹具固定在地面,前轴左右两个车轮安装在两个托盘上,托盘受液压系统控制,对车轮加载侧向力,通过安装在车轮上传感器,测量车轮的角度变化和位移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车身未安装加强架时,侧向力导致的轮心变形为O. 4mm/KN,侧向力转向为O. 03deg/KN。车身安装加强架时侧向力变形为0.3mm/KN,侧向力转向为O. 02deg/KN。可见,本技术通过在两个前轮罩之间安装车身加强架,轮心变形量及侧向力转向都有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前悬架上安装点之间的车身侧向刚度,减小了转弯时由于车辆侧向力导致的前轮心变形以及侧向力转向,有效地提高转向的精确性。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安装座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之间的支撑架,其中,所述安装座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座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为铸铝件或者铸铁件。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由钢或者铝合金制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撑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撑杆为实心杆或者封闭的空心杆。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底面开设的第一安装孔包括两个安装孔。7.根据权利要求I 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通过焊接与所述支撑架连接。8.一种具有权利要求I 7中任一项所述车身加强架的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包括车身加强架及与车身加强架连接的车身前轮罩,所述车身加强架包括两个安装座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之间的支撑架,所述安装座上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车身前轮罩上相应地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加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安装座及架设在两个安装座之间的支撑架,其中,所述安装座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座的顶面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章林,段昀辉,唐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