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孔铜粉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218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孔铜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配位沉淀-热分解法,在常温常压下的Cu↑[2+]-NH↓[3]-NH↓[4]↑[+]-SG↑[n-]-C↓[2]O↓[4]↑[2-]-H↓[2]O体系中合成铜粉前驱体沉淀物,SG↑[n-]代表酸根离子:SO↓[4]↑[2-],Cl↑[-],NO↓[3]↑[-],CH↓[3]COO↑[-];在非氧化性气氛下热分解前驱体得到多孔铜粉。整个制备过程安全可靠、无毒无污染;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的铜粉多孔、粒度小、比表面积大,能满足多种用途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粉末冶金领域,涉及。技术背景铜粉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和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而广泛应用在粉末冶金、 催化剂、润滑剂、导电涂料和电磁屏蔽材料等领域。目前,制备铜粉的方法主要有气相 蒸气法、Y射线法、等离子体法、水雾化法、电解法和液相化学还原法等。这些方法各 有自己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都难于制备多孔铜粉。气相蒸汽法 设备复杂、成本高。Y射线法产品难以收集。等离子法能量利用率低。水雾化法制备的 产品粒度大,且成形性差,松装密度过高。电解法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粉末活性大,需 要还原处理,成本较高。液相化学还原法虽然设备简单,易工业化生产,但目前所使用 的还原剂要么有剧毒,要么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提供。该方法 安全可靠,无毒无污染,对环境友好;只要改变铜粉前驱体制备过程中pH和浓度大小, 便可以得到不同形貌和粒度的多孔铜粉,并易于实现工业化;其中制备的多孔铜粉纯度 高、粒度小、比表面积大,能满足许多领域对铜粉的要求。 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其特征在于,将可溶性铜盐溶液与沉淀剂溶液混合成液 料,料液中cV+的初始浓度为0.1~1.0mol/L,在形成的Cu2+-NH3-NH4+- SG、 C2042--H20体系中进行配位沉淀转化,其中的SGn—代表酸根离子,控制温度为30 80°C,用氨 水调节pH为3.0~8.5;加入分散剂PVP (聚乙烯吡咯烷酮)(占溶液总重量的重量百分 比为0.1% 0.2%);将反应完成后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干燥得到铜粉的前驱 体;将铜粉的前驱体在300 40(TC非氧化性气氛条件下热分解得到铜粉,冷却后得到多孔铜粉。所述的可溶性铜盐为五水硫酸铜、二水氯化铜、三水硝酸铜、 一水醋酸铜或硫 酸铜、氯化铜、硝酸铜、醋酸铜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沉淀剂为草酸或草酸盐。所述沉淀剂和可溶性铜盐的化学计量系数为1.0 1.2。所述的非氧化性气氛为氢气、氢气加氮气、氢气加惰性气体或纯惰性气体气氛。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 采用液相沉淀-热分解法,在常温常压下的Cu2+- NH3- NH4+- SGn—- C2042—- H20 (SG"代表酸根离子S042—, cr, N03—, CH3COO—)体系中进行铜粉前驱体的合成过程,并且后续的前驱体热分解过程安全可靠、无毒无污染,对环境友好。2. 如图2所示,按照本专利技术生产的粉末为结晶度良好的铜粉,如图3所示,铜粉成 链球状、粒度小、多孔、比表面积大,能满足多种用途的要求,特别适合用作催化剂。 经检测,多孔铜粉的比表面积约为5.741 m2/g,平均孔径30.3nm附图说明图l:本专利技术中多孔铜粉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图2:本专利技术中多孔铜粉的XRD图;图3:本专利技术中多孔铜粉的SEM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描述了多孔铜粉的制备工艺过程① 将可溶性铜盐溶液与按化学计量的沉淀剂溶液经加料装置以--定的加料方式加入反应器中,在Cu2+- NH3- NH4+- SGn-- C2042-- H20 (SGn-代表酸根离子S042-, Cl—, N03—, CH3C0CO体系中进行液相配位沉淀,控制温度为30 80°C,用氨水调节 pH为3.0 8.5,料液中初始Cu2+浓度为O.l 1.0mol/L;加入分散剂PVP (聚乙烯吡咯烷酮)(占溶液总重量的重量百分比为0.1%~0.2%);② 将反应完成后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千燥即为铜粉的前驱体;③ 将铜粉的前驱体置于PID调节的电炉中,控制温度为300 400°C,在非氧化性气氛条件下进行热分解,并将热分解完成后的铜粉随即进行冷却和表面防氧化处理,得 到多孔铜粉。经检测,多孔铜粉的比表面积约为5.741 m2/g,平均孔径30.3nm。 实施例1:将硫酸铜溶液、草酸溶液和0.1^wt (重量百分比)的分散剂PVP经加料装置加入 反应器,在Cu2+- NH3 - NH4+- SO, - C2042—- H20体系中进行配位沉淀转化,控制温度 为50°C,用氨水调节pH为3.5,料液中初始012+浓度为O.lmol/L, (:2042—浓度为 O.llmol/L。反应完成后将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干燥后即为铜粉前驱体,其后将前 驱体放入烧舟并置入PID调节的电炉中,控制温度为31(TC,并在N2气氛调控下进行 热分解。热分解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出炉后从烧舟中取出的深红色粉末即为多孔铜粉。实施例2:将氯化铜溶液、草酸铵溶液和0.2%wt的分散剂PVP经加料装置加入反应器,在 Cu2+ - NH3 - NH4+ - Cr - C2042- - H20体系中进行配位沉淀转化,控制温度为70°C ,用氨 水调节pH为6.5,料液中初始012+浓度为0.4mol/L, (]2042-浓度为0.44mol/L。反应完成后将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干燥后即为铜粉前驱体,其后将前 驱体放入烧舟并置入PID调节的电炉中,控制温度为35(TC,并在(H2+N2)气氛调控 下进行热分解。热分解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出炉后从烧舟中取出的深红色粉末即为多孔 铜粉。实施例3:将硝酸铜溶液、草酸钠溶液和0.1%wt的分散剂PVP经加料装置加入反应器,在 Cu2+- NH3- NH4+- NO" C2042、 H20体系中进行配位沉淀转化,控制温度为30°C,用 氨水调节pH为8.0,料液中初始Cu"浓度为O.8mol/L,〇2042-浓度为0.88moVL。反应完成后将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干燥后即为铜粉前驱体,其后将前 驱体放入烧舟并置入PID调节的电炉中,控制温度为38(TC,并在(H2+N2)气氛调控 下进行热分解。热分解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出炉后从烧舟中取出的深红色粉末即为多孔铜粉。实施例4:将醋酸铜溶液、草酸铵溶液和0.2%wt的分散剂PVP经加料装置加入反应器,在Cu2+- NH3 - NH4+- CH3COO—- C2042、 H20体系中进行配位沉淀转化,控制温度为50°C, 用氨水调节pH为6.5,料液中初始012+浓度为0.4mol/L, (:2042-浓度为0.44mol/L。反应完成后将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干燥后即为铜粉前驱体,其后将前 驱体放入烧舟并置入PID调节的电炉中,控制温度为31(TC,并在(H2+N2)气氛调控 下进行热分解。热分解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出炉后从烧舟中取出的深红色粉末即为多孔 铜粉。权利要求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其特征在于,将可溶性铜盐溶液与沉淀剂溶液混合成液料,料液中Cu2+的初始浓度为0.1~1.0mol/L,在形成的Cu2+-NH3-NH4+-SGn--C2O42--H2O体系中进行配位沉淀转化,其中的SGn-代表酸根离子,控制温度为30~80℃,用氨水调节pH为3.0~8.5;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1%~0.2%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将反应完成后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干燥得到铜粉的前驱体;将铜粉的前驱体在300~400℃非氧化性气氛条件下热分解得到铜粉,冷却后得到多孔铜粉。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铜粉的制备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铜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可溶性铜盐溶液与沉淀剂溶液混合成液料,料液中Cu↑[2+]的初始浓度为0.1~1.0mol/L,在形成的Cu↑[2+]-NH↓[3]-NH↓[4]↑[+]-SG↑[n-]-C↓[2]O↓[4]↑[2-]-H↓[2]O体系中进行配位沉淀转化,其中的SG↑[n-]代表酸根离子,控制温度为30~80℃,用氨水调节pH为3.0~8.5;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1%~0.2%的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将反应完成后获得的沉淀物经过洗涤、过滤和干燥得到铜粉的前驱体;将铜粉的前驱体在300~400℃非氧化性气氛条件下热分解得到铜粉,冷却后得到多孔铜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传福樊友奇邬建辉湛菁黎昌俊戴曦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