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包括:下绝缘层、数条金属导线、补强板及上绝缘层,其中下绝缘层具有顶面、底面及连接顶面与底面的前端面。金属导线设置于下绝缘层的顶面上,金属导线的前端设有一延长部,该延长部反折延伸至前端面及底面的下方。补强板设置于底面的下方,延长部介于底面与补强板之间,上绝缘层设置于下绝缘层的顶面上,金属导线介于顶面与上绝缘层之间,金属导线的前端外露于上绝缘层以形成接触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在金属导线前端设有一延长部,使延长部反折延伸至挠性平型线缆底面的下方,以补强板压合固定此延长部,增强了金属导线与下绝缘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如此即可解决导接点容易剥离于下绝缘层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止剥离翘曲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
技术介绍
软性扁平线缆结构(Flexible Flat Cable),简称为软性排线或FFC,是一种用PET绝缘材料和极薄的镀锡扁平铜线通过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压合而成的数据线缆结构,其为一种信号传输用组件,具有任意挠曲与高速信号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一般软性排线细分为三层结构,由上而下依序为上绝缘层、导线层及下绝缘层的层叠方式,导线层内数条扁平铜线相互平行排列分离设置,并部份外露于软性排线两端以形成导接点,前端设有导接点的软性排线可贴设于绝缘本体上,然后再组装上下铁壳于绝缘本体上,如此即可形成以软性排线的导接点作为端子的连接器结构。然而,设有此种软性排线的连接器在与对接连接器搭接时,对接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在接触软性排线前端的导接点时会施加一抵接力,由于扁平铜线与下绝缘层之间仅靠着粘胶固定在一起,因此若是连接器插接的施力太大或太快的话,常会造成扁平铜线前端的导接点受到导电端子抵接力冲击影响而剥离(peeling)于下绝缘层的情形,导致设置于连接器上的软性排线的结构损坏,如此容易产生客诉及成本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结构简单,增强了金属导线与下绝缘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很好的解决现有软性排线的导接点容易剥离于下绝缘层进而导致的客诉及成本增加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包括—下绝缘层,该下绝缘层具有一顶面、相对于该顶面的一底面及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的一前端面;数条平行排列的金属导线,设置于该下绝缘层的该顶面上,该些金属导线的前端各设有一延长部,该延长部反折延伸至该前端面及该底面的下方;一补强板,设置于该底面的下方,该延长部介于该底面与该补强板之间;以及一上绝缘层,设置于该下绝缘层的该顶面上,该些金属导线介于该顶面与该上绝缘层之间,该些金属导线的前端外露于该上绝缘层以形成数个接触点。还包括一胶层,设置于该底面与该补强板之间,该胶层将该延长部及该补强板固定于该下绝缘层的该底面的下方。所述延长部包括一第一延伸段与一第二延伸段,该第一延伸段设置于该前端面上且其两端分别连接该金属导线的前端与该第二延伸段,该第二延伸段设置于该底面的下方。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长度大小实质等于该补强板的长度大小。所述接触点与该第二延伸段分别位于该下绝缘层的该顶面上及该底面下且呈上下对应设置。所述金属导线具有一原始宽度,该接触点具有一接触宽度,该接触宽度大于该原始览度。所述下绝缘层具有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的一后端面,该些金属导线的后端各设有另一该延长部,且另一该延长部反折延伸至该后端面及该底面的下方,另一该补强板设置于该底面的下方,另一该延长部介于该底面与另一该补强板之间。还包括一金属遮蔽层,设置于该上绝缘层上,且该下绝缘层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嵌合孔,该嵌合孔贯穿该下绝缘层的该顶面与该底面。所述延长部一体成型形成于该金属导线上。所述延长部与该接触点皆为扁平状,该延长部的宽度等于该接触宽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利用在金属导线的前端设有一延长部,使延长部反折延伸至挠性平型线缆底面的下方,并以补强板压合固定此延长部,由于延长部的结构可增强金属导线与下绝缘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如此即可解决现有软性排线的导接点容易剥离于下绝缘层进而导致的客诉及成本增加的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图I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至图2,本技术挠性平型线缆结构I包括数条平行排列的金属导线2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2的下绝缘层3与上绝缘层4,其中下绝缘层3具有一顶面31、相对于顶面31的一底面32及连接顶面31与底面32的一前端面33,该前端面33位于下绝缘层3的前端。数条平行排列的金属导线2设置于下绝缘层3的顶面31上,该些金属导线2的前端各设有一延长部21,该延长部21反折延伸至前端面33及底面32的下方。补强板5设置于底面32的下方,延长部21介于底面32与补强板5之间,上绝缘层4设置于下绝缘层3的顶面31上且覆盖该些金属导线2,亦即该些金属导线2介于顶面31与上绝缘层4之间,该些金属导线2的前端外露于上绝缘层4以形成数个接触点22。在本实施例中,此延长部21设于接触点22的前端,其包括有第一延伸段211与第二延伸段212,第一延伸段211设置于前端面33上且其两端分别连接金属导线2的前端与第二延伸段212,第二延伸段212设置于底面32的下方,其中第二延伸段212的长度大小等于补强板5的长度大小,如此补强板5才可完全压合固定第二延伸段212,并且可保护第二延伸段212免受外界影响,以防止接触点22产生剥离(peeling)于下绝缘层3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利用一胶层(未图示)设置于底面32与补强板5之间,该胶层将延长部21及补强板5固定于下绝缘层3的底面32的下方,其中接触点22与第二延伸段212分别位于下绝缘层3的顶面31上及底面32下且呈上下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此延长部21为一体成型形成于金属导线2上,延长部21与接触点22皆为经过压延制程处理后的扁平状结构,且金属导线2整体压延后的宽度相同,所以延长部21的宽度等于接触点22的接触宽度。然不限于此,亦可选择将金属导线2设计成具有一原始宽度,此原始宽度为金属导线2未经过任何加工制程处理的圆线结构或是经过预加工处理过后的方线结构的宽度,且使接触点22的接触宽度大于原始宽度,如此相邻的金属导线2之间设有足够的间距空间以利于进行后续的切割分线制程。相同地,下绝缘层3的后端同样具有连接顶面31与底面32的后端面(未图示),该些金属导线2的后端各设有另一延长部(未图示),且另一延长部反折延伸至后端面及底面32的下方,另一补强板(未图示)设置于底面32的下方,另一延长部介于底面32与另一补强板之间,由于其详细结构与下绝缘层3的前端相同,故在此省略图示。此外,软性排线2的上绝缘层4上设有一金属遮蔽层6,该金属遮蔽层6自上绝缘层4的前端延伸至上绝缘层4的后端,其中金属遮蔽层6包括保护层61及金属层62,且金属层62介于软性排线2与保护层61之间,此金属遮蔽层6用于防止电磁波干扰。再者,在下绝缘层3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嵌合孔34,嵌合孔34贯穿下绝缘层3的顶面31与底面32,此嵌合孔34有利于将软性排线2组装固定于金属壳体或其它固定组件上。综上所述,本技术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利用在金属导线的前端设有一延长部,使此延长部反折延伸至挠性平型线缆底面的下方,并以补强板压合固定延长部,由于延长部的结构可以增强金属导线与下绝缘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如此可解决现有软性排线的导接点容易剥离于下绝缘层进而导致的客诉及成本增加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绝缘层,该下绝缘层具有一顶面、相对于该顶面的一底面及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的一前端面;数条平行排列的金属导线,设置于该下绝缘层的该顶面上,该些金属导线的前端各设有一延长部,该延长部反折延伸至该前端面及该底面的下方;一补强板,设置于该底面的下方,该延长部介于该底面与该补强板之间;以及一上绝缘层,设置于该下绝缘层的该顶面上,该些金属导线介于该顶面与该上绝缘层之间,该些金属导线的前端外露于该上绝缘层以形成数个接触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淳,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