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42625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包括: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具有数条分线,该分线包括平行排列的数条金属导线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的一绝缘层,该些分线互相堆栈以形成一重叠部,该重叠部包括一弯折区;及一导电层,环绕于该重叠部的周围,该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为一黑色导电层。利用环绕一导电层环绕于重叠部的周围,且导电层对应于重叠部的弯折区为一黑色导电层,从而达到预防电磁波干扰的目的,并且同时具有外观美观的作用,以解决现有客诉的问题。此外,由于切割缝直接形成于接地导线上,因此不会受到软性排线内的数条扁平铜线间的间距缩小化的影响,如此又可以解决切割分线良率不佳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同时具有预防电磁波干扰与外观美观作用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
技术介绍
软性扁平线缆(Flexible Flat Cable),简称为软性排线或FFC,是一种用PET绝缘材料和极薄的镀锡扁平铜线透过高科技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压合而成的数据线缆结构。软性排线为一种信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挠曲、高信号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一般软性排线分为三层结构,由上而下依序为上绝缘层、导线层及下绝缘层的层 叠方式,导线层内数条扁平铜线平行排列分离设置,其末端外露于软性排线前后两端以形成导接点。随着消费性电子不断朝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为了配合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小型化与薄型化设计,必须要求软性排线的横向宽度的尺寸缩小。因此就本领域专业人员开发出利用刀具切割分线软性排线中段以形成数个长条线缆,将此些长条线缆弯折堆栈以形成束线结构,由于此束线结构使得软性排线原先的横向宽度缩小,如此即可解决一般软性排线无法塞入小尺寸空间的问题。此束线结构必需要加以固定以避免数条长条线缆松脱散舌L现有一般的作法利用胶带卷绕于束线结构的周围以达到固定数条长条线缆的目的。然而,此种具有束线结构的软性排线虽然可以解决一般现有软性排线无法塞入小尺寸空间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设置任何预防电磁波干扰(EMI)的保护结构,因此很容易受到电磁波干扰而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导致客诉问题的产生。此外,束线结构有一部份在使用时会外露于产品机构外,此外露部份通常会造成产品外观有不美观的情形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不会受到软性排线内的数个条扁平铜线间的间距缩小化的影响,防止切割分线良率不佳的问题,还可以达到预防电磁波干扰的目的,并且同时具有外观美观的作用,以解决现有客诉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包括—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具有数条分线,该分线包括平行排列的数条金属导线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的一绝缘层,该些分线互相堆栈以形成一重叠部,该重叠部包括一弯折区;及一导电层,环绕于该重叠部的周围,该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为一黑色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外为一银色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外亦为该黑色导电层。 所述黑色导电层为一深色导电层。所述黑色导电层与该银色导电层各自为一单独组件,且该黑色导电层相邻于该银色导电层且接触该银色导电层以形成电性导通。所述软性排线具有一前连接部、一后连接部及位于该前连接部与该后连接部的间的一本体部,该前连接部与该后连接部上分别设有数个接点,该本体部上设有该些分线,该前连接部上设有一壳体以形成一线端连接器,该些分线互相堆栈所形成的该重叠部的位置较靠近于该前连接部。所述银色导电层较该黑色导电层靠近于该前连接部,该黑色导电层较靠近于该本体部的中央位置,该本体部的该重叠部外的区域更环绕设有一接地层。还包括一第一导通件,设置于该银色导电层上并与该银色导电层形成电性连接,该第一导通件朝着远离于该重叠部的方向延伸;及一第二导通件,设置于该接地层上并与该接地层形成电性连接,该第二导通件朝着远离于该本体部的方向延伸。 所述分线的该些金属导线包括数个信号导线及至少一接地导线,该接地导线外露于该绝缘层,该导电层与各该分线的该接地导线形成电性导通。所述软性排线利用数条切割缝沿着该些金属导线的轴线方向延伸以将该软性排线切割分线而形成该些分线,各该切割缝设于该接地导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利用环绕一导电层环绕于重叠部的周围,且导电层对应于重叠部的弯折区为一黑色导电层,从而达到预防电磁波干扰的目的,并且同时具有外观美观的作用,以解决现有客诉的问题。此外,由于切割缝直接形成于接地导线上,因此不会受到软性排线内的数条扁平铜线间的间距缩小化的影响,如此又可以解决切割分线良率不佳的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经过切割分线的立体图。图2为图I沿着AA线段的剖面图。图3为图I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经过弯折叠置后的俯视图。图4为图3挠性平型线缆结构经过缠绕导电层后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及2,本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包括一软性排线1,是由平行排列的数条金属导线11及上下包覆该些金属导线11的绝缘层12所组成,其中绝缘层12包括覆盖于该些金属导线11的上下表面的上绝缘层121与下绝缘层122,软性排线I利用数条切割缝10沿着金属导线11的轴线方向延伸以将软性排线I切割分线而形成数条分线13及位于该些分线13 二侧的余留边13’,该些切割缝10位于软性排线I的前后两端之间且未切穿软性排线I的前后两端,该些分线13形成于软性排线I的前后两端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软性排线I具有一前连接部14、一后连接部15及位于前连接部14与后连接部15之间的一本体部16,前连接部14与后连接部15上分别设有数个接点(未标示),本体部16上设有该些分线13及一铝箔层17。前连接部14上设有一壳体2以形成一线端连接器,此壳体2上设有数片接地弹片21,该些接地弹片21用以与本体部16上的铝箔层17搭接,后连接部15上则设有一补强板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数条金属导线11之间的间隙大小因为缩小化的影响缩小至小于金属导线11的宽度大小,因此本技术将切割缝10直接设置于该些金属导线11的中的接地导线上,而非现有技术的没有设置金属导线11之间隙区域的绝缘层12上,这样就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切割分线良率不佳的问题。各分线13包括平行排列的数条金属导线11及上下包覆该些金属导线11的绝缘层12,该些金属导线11包括数条信号导线及接地导线(未标示),接地导线经过刀具切割后外露于绝缘层12,此些分线13经过弯折后互相堆栈以形成一重叠部18,如图3所示,位于该些分线13 二侧的余留边13’则是可以任意选择留下来或是去除掉,在本实施例中选择直接切除余留边13’而只留下数条分线13,此重叠部18的宽度小于软性排线I的宽度,如此以顺利将重叠部18组装于铰链或枢纽(hinge)等具有细长的容置空间中。此外,重叠部18包括一弯折区181,此弯折区181会外露于产品机构外,还必须要承受反复弯折的摇摆绕性测试。请参阅图4,所述导电层4环绕于重叠部18的周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此弯折区181会外露于枢纽的结构,为了外观美观的目的,此导电层4对应于弯折区181为一黑色导电层41,导电层4对应于弯折区181外为一银色导电层42,然不限于此,此导电层4对应于弯折区181外亦可为黑色导电层41,亦即整个导电层4皆是为黑色导电层41。另一种选择是,此黑色导电层41亦可使用一深色导电层来替代,如此亦可以达到美观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此黑色导电层41使用黑色导电布,此银色导电层42使用银色导电布,黑色导电层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具有数条分线,该分线包括平行排列的数条金属导线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的一绝缘层,该些分线互相堆栈以形成一重叠部,该重叠部包括一弯折区;及一导电层,环绕于该重叠部的周围,该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为一黑色导电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具有数条分线,该分线包括平行排列的数条金属导线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的一绝缘层,该些分线互相堆栈以形成一重叠部,该重叠部包括一弯折区;及 一导电层,环绕于该重叠部的周围,该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为一黑色导电层。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外为一银色导电层。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对应于该弯折区外亦为该黑色导电层。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色导电层为一深色导电层。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色导电层与该银色导电层各自为一单独组件,且该黑色导电层相邻于该银色导电层且接触该银色导电层以形成电性导通。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性平型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排线具有一前连接部、一后连接部及位于该前连接部与该后连接部的间的一本体部,该前连接部与该后连接部上分别设有数个接点,该本体部上设有该些分线,该前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旺昆魏欣怡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