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连接器及包含此浮动连接器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0483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24 22:32
本技术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及包含此浮动连接器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该浮动连接器包含主要壳体、多个接触件及配置成可独立相对于该主要壳体移动的第一次要壳体及第二次要壳体。每一个接触件包含第一接触部、第一保持部、第一弹簧部、第二保持部、第二弹簧部、第三保持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保持部由该第一次要壳体保持,该第二保持部由该主要壳体保持,该第三保持部由该第二次要壳体保持。该第一弹簧部连接该第一保持部及该第二保持部,该第二弹簧部连接该第二保持部及该第三保持部。此浮动连接器可用于建立两个分离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且可吸收电路板或板安装型连接器的定位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浮动连接器,尤其是具有可独立移动的两个浮动件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1、已知利用挠性扁平缆线及板安装型连接器来建立分开的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然而,在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或是在安装在电路板的两个板安装型连接器之间的距离非常短的情况下,可能无法使用挠性扁平缆线来建立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2、亦有利用卧式板对板连接器来建立分开的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这种卧式板对板连接器例如已揭示于中国台湾技术专利m645087u。然而,使用这种卧式板对板连接器存在有如下的问题。例如在安装空间不允许搭载卧式板对板连接器的电路板在卧式板对板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为了解开卧式板对板连接器的嵌合或是为了更换两个电路板中的其中一个电路板,不得不将两个电路板同时自安装位置卸下。这会导致更换电路板或连接器所需的工时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其可桥接分别搭载于两个电路板的两个板安装型连接器,由此建立该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2、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其可吸收电路板的定位误差或板安装型连接器的定位误差。

3、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其可在不卸下电路板的情况下解开浮动连接器的嵌合,允许各板安装型连接器或各电路板可独立拆卸或更换。

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包括:

5、主要壳体,包含彼此隔开的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容槽;

6、第一次要壳体,包含第一嵌合部,该第一次要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该第一收容槽且该第一次要壳体配置成可相对于该主要壳体移动;

7、第二次要壳体,包含第二嵌合部,该第二次要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该第二收容槽且该第二次要壳体配置成可相对于该主要壳体移动;及

8、多个接触件,每一个接触件包含第一接触部、第一保持部、第一弹簧部、第二保持部、第二弹簧部、第三保持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延伸自该第一保持部,该第一保持部由该第一次要壳体保持,该第二保持部由该主要壳体保持,该第一弹簧部连接该第一保持部及该第二保持部,该第二接触部延伸自该第三保持部,该第三保持部由该第二次要壳体保持,该第二弹簧部连接该第二保持部及该第三保持部,该第一接触部配置于该第一嵌合部,该第二接触部配置于该第二嵌合部;

9、其中该第一次要壳体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每一者是通过该多个接触件可浮动地支撑。

10、根据本技术的浮动连接器,该第一次要壳体的移动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移动彼此独立。

11、根据本技术的浮动连接器,该第一收容槽及该第二收容槽平行并列设置。

12、根据本技术的浮动连接器,该第一收容槽及该第二收容槽的开口在该主要壳体的同一侧。

13、根据本技术的浮动连接器,该第一次要壳体的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该第二嵌合部构造成插座型的嵌合部。

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包含浮动连接器及两个配对连接器,该两个配对连接器分别安装于分开的两个电路板,该浮动连接器包括:

15、主要壳体,包含彼此隔开的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容槽;

16、第一次要壳体,包含第一嵌合部,该第一次要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该第一收容槽且该第一次要壳体配置成可相对于该主要壳体移动;

17、第二次要壳体,包含第二嵌合部,该第二次要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该第二收容槽且该第二次要壳体配置成可相对于该主要壳体移动,该第一次要壳体的移动独立于该第二次要壳体的移动;及

18、多个第一接触件,每一个第一接触件包含第一接触部、第一保持部、第一弹簧部、第二保持部、第二弹簧部、第三保持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延伸自该第一保持部,该第一保持部由该第一次要壳体保持,该第二保持部由该主要壳体保持,该第一弹簧部连接该第一保持部及该第二保持部,该第二接触部延伸自该第三保持部,该第三保持部由该第二次要壳体保持,该第二弹簧部连接该第二保持部及该第三保持部,该第一接触部配置于该第一嵌合部,该第二接触部配置于该第二嵌合部;

19、其中该第一次要壳体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每一者是通过该多个第一接触件可浮动地支撑;

20、该两个配对连接器中的一个配对连接器与该第一次要壳体嵌合,该两个配对连接器中的另一个配对连接器与该第二次要壳体嵌合,

21、每一个配对连接器包括:

22、配对壳体,包含配对嵌合部,该配对嵌合部与该第一次要壳体的该第一嵌合部或该第二次要壳体的该第二嵌合部嵌合;

23、多个第二接触件,该多个第二接触件由该配对壳体保持,每一个第二接触件包含第二接触部、第四保持部及焊接连接部,该第四保持部延伸自该焊接连接部,该第二接触部延伸自该第四保持部,该第二接触部配置于该配对嵌合部,该第四保持部由该配对壳体保持;

24、在该两个配对连接器与该浮动连接器嵌合的状态,该多个第二接触件分别与该第一接触件接触,由此建立该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25、根据本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每一个配对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装配在该配对壳体,该金属壳体包含多个弹性臂,每一个弹性臂的远端形成有卡固突起。

26、根据本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每一个配对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对金属支架,该对金属支架体分别固定在该配对壳体的两端,该对金属支架体与该金属壳体一体成形或与该金属壳体分离形成。

27、根据本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该配对壳体的配对嵌合部被构造成插头型嵌合部。

28、根据本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该插头型嵌合部是舌板,该第二接触部配置于该舌板的一侧,该舌板的另一侧形成有多个卡固突起,该配对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对金属支架,该对金属支架体分别固定在该配对壳体的两端。

29、本技术所属
中具有普通技术知识的人员,在参阅本技术的说明书及附图后,将可最佳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特点以及其他目的与优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次要壳体的移动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移动彼此独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收容槽及该第二收容槽平行并列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收容槽及该第二收容槽的开口在该主要壳体的同一侧。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次要壳体的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该第二嵌合部构造成插座型的嵌合部。

6.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包含浮动连接器及两个配对连接器,该两个配对连接器分别安装于分开的两个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浮动连接器包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配对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装配在该配对壳体,该金属壳体包含多个弹性臂,每一个弹性臂的远端形成有卡固突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配对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对金属支架,该对金属支架分别固定在该配对壳体的两端,该对金属支架与该金属壳体一体成形或与该金属壳体分离形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配对壳体的配对嵌合部被构造成插头型嵌合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插头型嵌合部是舌板,该第二接触部配置于该舌板的一侧,该舌板的另一侧形成有多个卡固突起,该配对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对金属支架,该对金属支架分别固定在该配对壳体的两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次要壳体的移动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移动彼此独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收容槽及该第二收容槽平行并列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收容槽及该第二收容槽的开口在该主要壳体的同一侧。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次要壳体的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次要壳体的该第二嵌合部构造成插座型的嵌合部。

6.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总成,包含浮动连接器及两个配对连接器,该两个配对连接器分别安装于分开的两个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浮动连接器包括:

7.如权利要求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贤昌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