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致冷剂流经的致冷剂管(16a),以及车辆运行电动机(MG)的冷却剂流经的冷却介质管(43a)。致冷剂管(16a)和冷却介质管(43a)被交替层叠布置。热交换器还包括在彼此相邻的致冷剂管(16a)和冷却介质管(43a)之间的外部空气通道(70a),外部空气流经所述外部空气通道(70a)。热交换器还包括外部散热片(50),所述散热片布置在外部空气通道(70)中以便能够在致冷剂管(16a)和冷却介质管(43a)之间传递热量。因此,可以在致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冷却剂和外部空气之间,以及在致冷剂和冷却剂之间进行适当的热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组合热交换器,其构造成能够在三种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技术介绍
常规地,已知一种组合热交换器,其构造成能够在三种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一种热交换器,其构造成能够在致冷循环装置的致冷剂和室外空气(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在所述致冷剂和冷却引擎的冷却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具体地说,专利文献I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层叠布置的致冷剂管,致冷剂管的两 端部分连接到收集和分配致冷剂的致冷剂箱。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布置在层叠布置的致冷剂管之间的热管,热管的一个端部分连接到冷却剂流经的冷却剂箱。此外,促进热交换的散热片布置在设置在致冷剂管和热管之间的空气通道中。当致冷循环装置工作时,致冷剂通过吸收外部空气的热量和冷却剂的热量(即,引擎的废热)而蒸发,并且,通过使用通过热管传递的引擎的废热作为热源,限制热交换器中的结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11-157326A近来,节油车辆快速普及,其设计成保护环境并提高燃料效率。与从一般汽油引擎车辆等产生的废热相比,节油车辆的引擎产生的废热较小。例如,在包括引擎和电动机作为车辆运行的能源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在其中引擎停止而混合动力车辆仅依靠从电动机输出的驱动力运行的运行模式中,可能不会获得引擎的废热,并且冷却剂的温度可能不会被充分地增加。在使用热管的专利文献I的热交换器中,当冷却剂的温度不能通过利用引擎的废热充分增加时,热管不能得到适当地使用。因此,不能实现致冷剂对来自引擎的废热的热吸收,而不能限制热交换器中的结霜。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的热交换器中,热管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是弯曲的,并连接到冷却剂箱以便将热管布置在层叠布置的管之间。因此,还存在一个问题热交换器结构复杂并且尺寸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面描述的各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能够在三种流体之间进行适当的热交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例子的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分和第二热交换部分。第一热交换部分包括多个第一管和第一箱部分,第一流体流经第一管以与在第一管周围流过的第三流体交换热量,第一箱部分在第一管的层叠方向上延伸以从第一管收集第一流体并且将第一流体分布到第一管。第二热交换部分包括多个第二管和第二箱部分,第二流体流经所述多个第二管以与在第二管周围流动的第三流体交换热量,第二箱部分在第二管的层叠方向上延伸以从第二管收集第二流体并且将第二流体分布到第二管。多个第一管的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二管之间,多个第二管的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管之间。第一管和第二管在其间限定空间,该空间包括第三流体流经的第三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在其中容纳外部散热片,所述外部散热片能够促进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部分中进行的热交换并且能够在流经第一管的第一流体和流经第二管的第二流体之间传递热量。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都固定到第一箱部分,并且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都固定到第二箱部分。在这种情况中,第一流体和第三流体能够经由第一管和外部散热片适当地彼此交换热量。第二流体和第三流体能够经由第二管和外部散热片适当地彼此交换热量。此外,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能够经由外部散热片适当地彼此交换热量。于是,可以在三种流体之间进行适当的热交换。此外,例如,对于能够调整第一到第三流体的流量的系统,通过利用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在三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的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由此可以更适当地在三种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都固定到第一箱部分,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都固定到第二箱部分。因此,能够限制热交换器结构变复杂以及尺寸增大。换句话说,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能够形成为彼此相似的形状,因为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都固定到第一箱部分,第一箱部分对于从第一管收集第一流体和分配第一流体到第一管来说是必要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都固定到第二箱部分,第二箱部分对于从第二管收集第二流体和分配第二流体到第二管来说是必要的。因此,第一管或第二管都不需要象传统技术中那样弯曲。于是,热交换器的结构复杂化和尺寸增大整体上得到限制。结果,可以提供热交换器,其具有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在三种流体之间进行适当的热交换。这里,词语“固定”意味着其中第一和第二管与第一和第二箱部分没有相对于彼此移位的状态,由此不限于第一和第二管连接到第一和第二箱部分的意思。第一箱部分可包括第一固定板部件(第一管或第二管中的至少任一个固定到所述第一固定板部件)、固定到第一固定板部件的第一中间板部件以及第一箱形成部件,所述第一箱形成部件固定到第一固定板部件或者第一中间板部件,并且在其中具有空间,第一流体被收集进入所述空间中或者从所述空间分配第一流体。第二箱部分可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的至少任一个被固定到其上的第二固定板部件、固定到第二固定板部件的第二中间板固件,以及固定到第二固定板部件或者第二中间板部件的第二箱形成部件,并在其中具有空间,第二流体被收集到所述空间中或者从所述空间分配第二流体。第一中间板部件可具有第一连通孔,第一管通过第一连通孔与设置在第一箱形成部件内的空间连通,第二中间板部件可具有第二连通孔,第二管通过第二连通孔与设置在第二箱形成部件内的空间连通。在这种情况中,即使在第一和第二管固定到第一和第二箱部分时,可以容易地并确定地实现第一箱部分用于分配第一流体到第一管和从第一管收集第一流体,以及第二箱部分用于分配第二流体到第二管和从第二管收集第二流体。第一管可延伸通过第一连通孔以突出到设置在第一箱形成部件内的空间中,第二管可延伸通过第二连通孔以突出到设置在第二箱形成部件内的空间中。在这种情况中,第一管可以制成为与设置在第一箱形成部件内的空间确定地连通,第二管可制成为与设置在第二箱形成部件内的空间确定地连通。第一管的外周部分可通过连接等手段固定到第一连通孔的内周部分,第二管的外周部分可通过连接等手段固定到第二连通孔的内周部分。 第一管和第二管可关于流经第三流体通道的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布置成多排。第一固定板部件和第一中间板部件可在其间限定第一连通空间,关于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布置的第二管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空间彼此连通。第二固定板部件和第二中间板部件可在其间限定第二连通空间,关于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布置的第一管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空间彼此连通。在这种情况中,第一连通空间可设置在第一箱部分内作为流动通道,流出固定到第一箱部分的第二管的第二流体通过所述流动通道,第二连通空间可设置在第二箱部分内作为流动通道,流出固定到第二箱部分的第一管的第一流体通过所述流动通道。因此,即使在热交换器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关于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布置成多排时,热交换器尺寸的增大可整体上被限制。第一和第二管可通过钎焊固定到第一和第二固定板部件。因此,第一管和第二管可容易地固定到第一和第二固定板部件。第一固定板部件可通过压接固定到第一箱形成部件,第二固定板部件可通过压接固定到第二箱形成部件。因此,第一固定板部件可容易地固定到第一箱形成部件,并且第二固定板部件可容易地固定到第二箱形成部件。热交换器可用作蒸汽压缩致冷循环的蒸发器,致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在这种情况中,第一流体是致冷循环的致冷剂,第二流体是已经吸收外部热源的热量的热介质,而第三流体是空气。在这种情况中,即使在作为第一流体的致冷剂吸收热量而蒸发时蒸发器(热交换器)结霜,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吉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