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渊霖专利>正文

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482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在底模座和其正上方的模穴板间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是由插放在底模座和模穴板的每一对应穴孔之间纵向的穿撑杆和串套在每一穿撑杆上的若干片弹性垫圈构成,各穿撑杆的上端有一与模穴板上的各模穴孔插放的受力帽体部,与帽体部相过渡的是一沿径向外凸的推压部,而各穿撑杆的下端均与各模穴孔相对应的底模座上的各座孔活动插放,每一穿撑杆上的串套的若干弹性垫圈则活动穿套在推压部至底模座的上表面之间的各穿撑杆轴向。(*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缓冲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现有的电机转子压铸用成型模具包括模穴板、模穴板相组合的底模以及外模座构成,成型时,先将成型转子的矽钢放入模穴板的穴孔内,再将外模座与模穴板闭合,再将铝液浇铸到穴孔内以填充压铸成转子。由于转子成型前的主要组成部分矽钢片是以串组的叠落形式串套在中轴上的,即按设计要求在中轴上串放一定数量的矽钢片以达到所需要的叠落厚度,但是由于矽钢片在厚度尺寸上难以获得各片完全等厚度的要求,因此,叠落后的尺寸精度很难与设计要求一致,因此,当闭合外模座实施压铸时,常出现因叠落高度不够而产生穴孔间隙或因叠落高度超出要求而模具无法紧密闭合的问题,后者导致转子成型后出现大量毛边,既影响产品质量,又易因超厚而硬性闭模造成模具的变形、甚至损坏。尤其是成型尺寸误差较大时还会造成转子的质心不平衡,使电机转子工作时噪音大,转动不平稳。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既可弥补成型转子中的矽钢片的串套的尺寸误差,又可防止模具的损坏及提高转子成型质量的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在底模座和其正上方的模穴板间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是由插放在底模座和模穴板的每一对应穴孔之间纵向的穿撑杆和串套在每一穿撑杆上的若干片弹性垫圈构成,各穿撑杆的上端有一与模穴板上的各模穴孔插放的受力帽体部,与帽体部相过渡的是一沿径向外凸的推压部,而各穿撑杆的下端均与各模穴孔相对应的底模座上的各座孔活动插放,每一穿撑杆上的串套的若干弹性垫圈则活动穿套在推压部至底模座的上表面之间的各穿撑杆轴向。当串放的矽钢片放于模穴板的穴孔内并闭合外模座进行压铸成型时,矽钢片串的下部可推压穿撑杆对弹性垫圈串进行压缩,以实现对矽钢片串的厚度误差进行补偿。由上可见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第1由于缓冲机构加设,不仅可起到补偿矽钢片串放厚度误差、提高转子压铸成型质量的目的,而且可起到弹性缓冲作用,可防止模穴板,底模座及矽钢片串之间的惯性硬性冲击磕碰。第2由于合模后,作用力可通过各组独立串套的矽钢片串传递到相对应的各缓冲机构的各穿撑杆以及弹性垫圈组上,使弹性垫圈组可按传递压力的大小而产生不同的变形量,以达到准确补偿因矽钢片轴向叠落误差而导致的厚度尺寸间隙或超厚度问题,有效防止了因超厚而引起的合模不严所导致的压铸毛边太大和模具受压变形问题,同时,也防止了因存有间隙而造成的压铸缺陷问题。本技术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及附图实现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合模前的结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合模时的结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合模时的动作示意图。图5是成型后的转子的结构立体图。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底模座10和其正上方的模穴板20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30,其特征在于缓冲机构30是由插撑在底模座10的各座孔11和与各座孔11一一对应的模穴板20的各穴孔21之间轴向的若干组弹性组件31构成,每组弹性组件31又由一个穿撑杆311和活动套串在穿撑杆311上的若干个弹性垫圈32构成。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的结构特征还在于各组弹性组件31的轴心线相互平行,弹性组件31的数量与座孔11和与座孔11相对应的穴孔21的组数相同,每一穿撑杆311的上部均有一个与下模穴板20上的对应穴孔21活动插放的帽体部310,与帽体部310下部连为一体的是一沿径向外凸的推压部312,推压部312下部则是一与各弹性垫圈32中心孔320活动穿套的光杆段,各穿撑杆311的下端活动插放在与其对应的下部底模座10的座孔11内,由弹性垫圈32串套叠落而成的弹性组件31位于推压部312下部至底模座10上表面之间的穿撑杆311的轴向段内。参见图1至图4各弹性垫圈32为一曲弯不平的弹簧钢冲制成的板体或碟形板体,各穿撑杆311上段的推压部312的上周沿位于下模穴板20的各穴孔21的孔口的下周沿的下侧,各弹性组件31中的圆形帽体部310活动插置在下模穴板20的穴孔21中并与叠落在其上部的成型转子的矽钢片串组40的下端相接触或脱离。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将各要被压铸成型的各矽钢片串组40放置在模穴板20的下模板的各穴孔21上部,即落放在帽体部310的上部,再将上模穴板与下模穴板扣合定位,然后再闭合外模座50并施合模压力P,参见图2至图4,由于合模力P作用到矽钢片串组40及穿撑杆311上,所以,套串在各穿撑杆311上的弹性组件31可按受力大小的不同而产生弹性压缩变形,这种弹性压缩变形将起到补偿矽钢片串组40厚度方向尺寸误差的作用,可以使模具闭合后无间隙,这样,浇铸铝溶液后的成型的转子既不会产生毛刺飞边,也不会产生因尺寸误差偏下而产生成型穴隙。参见图4和图权利要求1.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在底模座(10)和其正上方的模穴板(20)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30),其特征在于缓冲机构(30)是由插撑在底模座(10)的各座孔(11)和与各座孔(11)一一对应的模穴板(20)的各穴孔(21)之间轴向的若干组弹性组件(31)构成,每组弹性组件(31)又由一个穿撑杆(311)和活动套串在穿撑杆(311)上的若干个弹性垫圈(32)构成。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各组弹性组件(31)的轴心线相互平行,弹性组件(31)的数量与座孔(11)和与座孔(11)相对应的穴孔(21)的组数相同,每一穿撑杆(311)的上部均有一个与下模穴板(20)上的对应穴孔(21)活动插放的帽体部(310),与帽体部(310)下部连为一体的是一沿径向外凸的推压部(312),推压部(312)下部则是一与各弹性垫圈(32)中心孔(320)活动穿套的光杆段,各穿撑杆(311)的下端活动插放在与其对应的下部底模座(10)的座孔(11)内,由弹性垫圈(32)串套叠落而成的弹性组件(31)位于推压部(312)下部至底模座(10)上表面之间的穿撑杆(311)的轴向段内。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弹性垫圈(32)为一曲弯不平的弹簧钢冲制成的板体或碟形板体,各穿撑杆(311)上段的推压部(312)的上周沿位于下模穴板(20)的各穴孔(21)的孔口的下周沿的下侧,各弹性组件(31)中的圆形帽体部(310)活动插置在下模穴板(20)的穴孔(21)中并与叠落在其上部的成型转子的矽钢片串组(40)的下端相接触或脱离。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在底模座和其正上方的模穴板间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是由插放在底模座和模穴板的每一对应穴孔之间纵向的穿撑杆和串套在每一穿撑杆上的若干片弹性垫圈构成,各穿撑杆的上端有一与模穴板上的各模穴孔插放的受力帽体部,与帽体部相过渡的是一沿径向外凸的推压部,而各穿撑杆的下端均与各模穴孔相对应的底模座上的各座孔活动插放,每一穿撑杆上的串套的若干弹性垫圈则活动穿套在推压部至底模座的上表面之间的各穿撑杆轴向。文档编号B22D17/24GK2214857SQ9520025公开日1995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1995年2月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机转子压铸成型模具中的缓冲机构,在底模座(10)和其正上方的模穴板(20)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30),其特征在于:缓冲机构(30)是由插撑在底模座(10)的各座孔(11)和与各座孔(11)一一对应的模穴板(20)的各穴孔(21)之间轴向的若干组弹性组件(31)构成,每组弹性组件(31)又由一个穿撑杆(311)和活动套串在穿撑杆(311)上的若干个弹性垫圈(32)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渊霖
申请(专利权)人:张渊霖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