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在细纱过程中提高加捻纱线质量的加工方法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847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细纱过程中提高加捻纱线质量的加工方法及其装置,在牵伸系统的前罗拉后增加一对输出罗拉,在前罗拉和输出罗拉之间增加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喷嘴。喷嘴主要有两个区域组成,第一区域开有直槽,通过直槽气室充一定正压力,装有网状内壁通道,第二区域包括中间管、进气管、气室、喷射孔、纱道,所述喷嘴的壳体一侧开有开口空隙,所述的中间管内部设有若干沟槽。蓬松后又经缠结的须条从输出罗拉输出,进入加捻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利用对须条的蓬松及纠缠现象,控制尾端不受力纤维进入须条,并与须条内部纤维缠结,以达到减少毛羽,提高纱线质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纺织
,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细纱过程中提高加捻纱线质量的加工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加捻的目的是使纱线具有一定的强伸性和稳定的外观形态。它使纤维间产生正压力,从而形成切向摩擦阻力。同时加捻使纤维产生张力,而导致纤维在纱中的径向移位,使纤维间形成纠缠,由此使纱具有强力和可适用性。·在理想状态下,从前罗拉输出的纤维束呈平行分布,经加捻后呈开启或密堆式的理想堆砌方式,这种理论堆砌方式为有序排列。但此时形成的纱很难保证纤维间有足够的相互作用,因此实用性小。在实际生产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此有序排列,如纤维的内应力或加捻作用力,纤维的根数、几何形态等。因此,实际由于纤维本身性质的差异和在纱中不同位置纤维所受力学作用不同,会造成纤维在纱中的转移。这种转移使纤维间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强力和稳定状态。在传统环锭纺中,扁平须条成纱三角区中,张力和几何作用的转移机理共存,使得内外层纤维进行转移。但研究表明,实际能够参与内外转移的纤维量仅为半数左右,另有部分纤维头尾端由于不受张力作用,不再转移而留在纱的表面,形成毛羽。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改进,包括减小加捻三角区的宽度和高度。本装置和方法从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细纱过程中提高加捻纱线质量的装置,包括前罗拉(16)、中罗拉(15)、后罗拉(14)、输出罗拉(18)、喷嘴(17),其特征是:所述的前罗拉(16)、中罗拉(15)、后罗拉(14)都为一对且由前至后依次排列,前罗拉(16)前方还依次设有一对喷嘴(17)和输出罗拉(18);所述的喷嘴(17)包括彼此连接的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通道且通道内腔为网状内壁(3),网状内壁(3)上开有正压直槽(2),正压直槽(2)与通道外侧的直槽气室(12)相连,第二部分括壳体(1)、中间管(4)、进气管(6)、直槽气室(12)、喷射孔(8)、纱道(10),壳体(1)一侧开有开口空隙,壳体(1)内且于喷嘴(17)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文良马洁魏孟媛薛剑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江阴市华晓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