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具有架体(1),所述架体(1)为横卧的“Y”形板状结构,由主杆段(1a)和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杆段(1b)组成,两支杆段(1b)的后端与主杆段(1a)的前端连为一体,在所述主杆段(1a)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螺栓过孔(2),并且主干段(1a)的底面固定有螺母(3),该螺母(3)的螺孔正对所述第一螺栓过孔(2)。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后扶手安装支撑点和车架尾部加强板的功能集于一体,在提高后扶手与车架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也增强了车架尾部的结构强度,减少了支架的数量,不仅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结构简单、用料节约,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地讲,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摩托车上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后扶手安装支架,摩托车后扶手的前端直接与车架尾部的左、右尾管后端相固定,而车架尾部的左尾管后端和右尾管后端之间通过加强板相连,该加强板用于提高车架尾部的结构强度。在摩托车未启动的情况下,常常需要通过摩托车的后扶手来挪动摩托车。而现有的摩托车后扶手仅仅前端左右两边与左、右尾管相固定,后扶手的后端没有与车架相固定,在通过后扶手挪动自重较大的摩托车时,后扶手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往往不足以承载摩托车的重量,容易造成后扶手与车架之间的松动和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用于提高后扶手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具有架体(1),所述架体(I)为横卧的“Y”形板状结构,由主杆段(Ia)和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杆段(Ib)组成,两支杆段(Ib)的后端与主杆段(Ia)的前端连为一体,在所述主杆段(Ia)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螺栓过孔(2),并且主干段(Ia)的底面固定有螺母(3),该螺母(3)的螺孔正对所述第一螺栓过孔⑵。采用上述结构,两支杆段的端头可分别与车架左、右尾管相固定,主干段端头设置的螺栓过孔和螺母可用于固定后扶手的后端,从而在后扶手与车架之间增加了一个连接点,同时使两支杆段取代原有的加强板,将后扶手安装支撑点和车架尾部加强板的功能集于一体,在提高后扶手与车架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也增强了车架尾部的结构强度,减少了支架的数量,不仅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节约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所述架体(I)的板面向上变形凸起,形成与其造型相适应的“Y”形加强筋(4),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架体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了车架尾部的结构强度以及车架与后扶手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所述架体(I)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螺栓过孔(5),该第二螺栓过孔(5)位于两支杆段(Ib)的交汇处。第二螺栓过孔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尾灯支架中部安装点,用于尾灯支架的固定和安装定位,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后扶手安装支架的功能。所述架体(I)由2. 3-2. 7mm厚的Q235A钢板冲压而成,Q235A钢板的强度高、成本低;当架体的厚度小于2. 3mm时,架体的强度不够,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弯折变形;当架体的厚度大于2. 7mm时,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材料,增加了生产成本。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设置成横卧的“Y”形板状结构,在提高后扶手与车架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也增强了车架尾部的结构强度,减少了支架的数量,不仅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结构简单、用料节约,生产成本低。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架体I、第一螺栓过孔2、螺母3、加强筋4和第二·螺栓过孔5。其中,架体I为横卧的“Y”形板状结构,该架体I由主杆段Ia和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杆段Ib组成,其中两支杆段Ib较宽,主干段Ia较窄,两支杆段Ib的后端交汇并向后延伸与主杆段Ia的前端连为一体,并且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架体I由2. 3-2. 7mm厚的Q235A钢板冲压而成,该架体I的板面中间部分向上变形凸起,形成与其造型相适应的“Y”形加强筋4。在所述主杆段Ia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螺栓过孔2,该第一螺栓过孔2位于加强筋4的中心线上。在主干段Ia的底面焊接固定有螺母3,该螺母3的螺孔正对所述第一螺栓过孔2。如图I和图2所示,在所述架体I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螺栓过孔5,该第二螺栓过孔5位于两支杆段Ib交汇处的前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如下如图3和图4所示,将左、右支杆段Ib的端头分别与左、右尾管6的后端焊接固定,后扶手7呈前端开口的环状,该后扶手7开口端的左右端头分别与左、右尾管6相固定,后扶手7的后端正中间与主干段Ia后端通过螺栓9相固定,该螺栓9与第一螺栓过孔2和螺母3相配合;在所述左、右尾管6的下方设置有尾灯支架8,该尾灯支架8的中部定位点与架体I上的第二螺栓过孔5通过螺栓固定。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具有架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I)为横卧的“Y”形板状结构,由主杆段(Ia)和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杆段(Ib)组成,两支杆段(Ib)的后端与主杆段(Ia)的前端连为一体,在所述主杆段(Ia)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螺栓过孔(2),并且主干段(Ia)的底面固定有螺母(3),该螺母(3)的螺孔正对所述第一螺栓过孔(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I)的板面向上变形凸起,形成与其造型相适应的“Y”形加强筋(4)。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架体(I)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螺栓过孔(5),该第二螺栓过孔(5)位于两支杆段(Ib)的交汇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I)由.2.3-2. 7mm厚的Q235A钢板冲压而成。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具有架体(1),所述架体(1)为横卧的“Y”形板状结构,由主杆段(1a)和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杆段(1b)组成,两支杆段(1b)的后端与主杆段(1a)的前端连为一体,在所述主杆段(1a)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螺栓过孔(2),并且主干段(1a)的底面固定有螺母(3),该螺母(3)的螺孔正对所述第一螺栓过孔(2)。本专利技术将后扶手安装支撑点和车架尾部加强板的功能集于一体,在提高后扶手与车架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也增强了车架尾部的结构强度,减少了支架的数量,不仅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结构简单、用料节约,生产成本低。文档编号B62J1/28GK102897252SQ20121038562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2日专利技术者陈良钱, 吴志畅, 别啸峰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后扶手安装支架,具有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为横卧的“Y”形板状结构,由主杆段(1a)和左右对称设置的支杆段(1b)组成,两支杆段(1b)的后端与主杆段(1a)的前端连为一体,在所述主杆段(1a)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螺栓过孔(2),并且主干段(1a)的底面固定有螺母(3),该螺母(3)的螺孔正对所述第一螺栓过孔(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良钱,吴志畅,别啸峰,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