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胀管机。本胀管机包括基座、夹具、胀杆传送装置和胀杆,基座上设有前端板,夹具安装在前端板上,夹具具有夹具通道,胀管机有一夹具芯套从基座中伸出并穿过所述前端板后进入夹具里,夹具芯套设有供胀杆通过的芯套通道,芯套通道与夹具通道相对应,夹具上安装有复位装置,在胀杆传送装置的作用下胀杆在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前后运动,当胀杆后退时,胀杆上的胀球使夹具克服复位装置的弹力张开让待胀管伸进夹具通道,当胀杆前进时,在复位装置的弹力作用下夹具将待胀管被夹紧在夹具通道中进行胀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灵活、方便地对数量比较少而且规格不统一的待胀管进行胀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胀管机。
技术介绍
换热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金属管和套装在其上的翅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可保证良好的传热和导热,而且重量较轻、使用寿命较长。目前人们采用的方法有手工和自动两种。自动生产速度快质量优良,适合大批量生产。有时会碰到待胀管数量比较少而且规格不统一,采用自动化生产浪费资源,常常采用手工的方法。而目前手工的方法是将带有胀球的胀杆插入待胀管将待胀管胀大,然后抽出胀杆,这种方法因为靠工人的经验将胀杆对准待胀管,稍有偏差便需要重新对准持胀管,因而劳动强度大且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胀管机。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方案以达到上述目的胀管机,包括基座、夹具、胀杆传送装置和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前端板,所述夹具包括上夹板与下夹板,上夹板与下夹板分别铰接在所述前端板上;上夹板设有上凹腔,下夹板设有下凹腔,上夹板和下夹板靠在一起使上凹腔和下凹腔合并形成夹具通道,所述夹具通道从夹具前端到后端依次轴向分布有夹管段、大径段、过渡段和小径段,夹管段的直径比大径段小,具有圆锥面的过渡段圆滑连接大径段和小径段;胀管机还有一夹具芯套从所述基座中伸出并穿过所述前端板后进入所述夹具里,夹具芯套设有供胀杆通过的芯套通道,芯套通道与夹具通道相对应;所述胀管机还包括安装在上夹板和下夹板上的复位装置;胀杆置于所述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中,胀杆上的胀球置于所述大径段中,在胀杆传送装置的作用下胀杆在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前后运动,当胀杆后退时,胀杆上的胀球挤压所述过渡段使所述上夹板与下夹板克服在复位装置的弹力张开以供待胀管伸进夹管段,当胀杆前进时,在复位装置的弹力作用下上夹板与下夹板合并以供待胀管被夹紧在夹管段中。上述的胀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包括螺栓和弹簧,螺栓从上夹板穿过后固定在下夹板上,弹簧设置在上夹板与螺栓的螺帽之间。上述的胀管机,其特征在于胀管机共设有两条对称分布在所述螺栓两侧的芯套通道和夹具通道。上述的胀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胀杆远离胀球一端设有可在胀杆上移动的限位块。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灵活、方便地对数量比较少而且规格不统一的待胀管进行胀管。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三维示意图;图2是胀球挤压过渡段时的横剖截面图;图3是待胀管被夹具夹紧时的横剖截面图;图4是复位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是胀管机的整体外观三维示意图;图6是胀管机去除外罩的三维示意图;·图7是通过压紧辊和推进辊中心轴线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如图I至6所示,在地面上架设一台支撑架,支撑架上安装有平衡锤,平衡锤上悬挂有胀管机I。胀管机I包括基座11、夹具12、胀杆传送装置13和胀杆2。基座11上设有前端板11-1,夹具12包括上夹板12-1与下夹板12-2,上夹板12_1与下夹板12_2分别铰接在所述前端板11-1上。上夹板12-1设有上凹腔,下夹板12-2设有下凹腔,上夹板12-1和下夹板12-2靠在一起使上凹腔和下凹腔合并形成夹具通道,所述夹具通道从夹具12前端到后端依次轴向分布有夹管段12-31、大径段12-32、过渡段12-33和小径段12-34,夹管段12-31的直径比大径段12-32小,具有圆锥面的过渡段12-33圆滑连接大径段12-32和小径段12-34。胀管机I还有一夹具芯套15从所述基座11中伸出并穿过所述前端板11-1后进入所述夹具12里,夹具芯套15设有供胀杆2通过的芯套通道,芯套通道与夹具通道相对应。胀管机I还包括安装在上夹板12-1和下夹板12-2上的复位装置14。复位装置14包括双头螺柱14-1、与双头螺柱14-1配合的螺母14-3和弹簧14_2。双头螺柱14_1 一端从上夹板12-1穿过后固定在下夹板12-2上,另一端将上所述螺母14-3,弹簧14_2设置在上夹板12-1与螺母14-3之间。本胀管机I共设有两条对称分布在所述双头螺柱14-1两侧的芯套通道和夹具通道。胀杆2置于所述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中,胀杆2上的胀球21置于所述大径段12-32中,在胀杆传动装置13的作用下胀杆2在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前后运动,当胀杆2后退时,胀杆2上的胀球21挤压所述过渡段12-33使所述上夹板12-1与下夹板12_2克服在复位装置14的弹力张开以供待胀管3伸进夹管段12-31,当胀杆2前进时,在复位装置14的弹力作用下上夹板12-1与下夹板12-2合并以供待胀管3被夹紧在夹管段12-31中。胀杆2远离胀球21 —端设有可在胀杆2上移动的限位块。上述胀杆传送装置13,包括基座11和两组安装在基座11上的转动辊,每组转动辊有压紧辊13-1和推进辊13-2,压紧辊13-1和推进辊13-2的圆周表面设有相对应的压紧辊凹槽和推进辊凹槽,压紧辊13-1和推进辊13-2压合在一起使压紧辊凹槽和推进辊凹槽形成夹持胀杆的通道13-3,本胀杆传送装置13共有两条夹持胀杆的通道13-3与前述两条芯套通道和夹具通道相对应。在基座11后端安装有导向板13-6,导向板13-6设有与所述夹持胀杆的通道13-3相对应的胀杆导向通道。基座11上安装有油马达11-2,油马达11-2的驱动轴安装有主动齿轮13-41.压紧辊13-1两端设有压紧齿轮13-11,推进辊13-2两端设有推进齿轮13-21,压紧齿轮13-11与推进齿轮13-21啮合传动。两组转动辊间安装有中间齿轮13-51与两组推进齿轮13-21啮合传动,所述主动齿轮13-41与中间齿轮13-51啮合传动。压紧辊13-1和推进辊13_2在异向转动,使压紧放置在夹持胀杆的通道13-3的胀杆2前后运动。压紧辊13-1两端通过压轴套13-7安装在基座上,基座上还设有可供压轴套13_7滑移的滑槽,基座上还设有一与滑槽配合的松紧螺钉13-8,松紧螺钉13-8 —端伸进所述滑槽与压轴套13-7相抵以供定位。 胀管机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待胀管3平放在一个平台上,四周固定不得移动。由液压系统提供高压液压油动力源,带动胀管机I的油马达11-2的驱动轴转动,跟着驱动主动齿轮13-41,主动齿轮13-41驱动中间齿轮13-51,中间齿轮13-51驱动设在其两边的两只推进齿轮13-21异向转动,压紧齿轮13-11在推进齿轮13-21的驱动下转动,使压紧辊13_1和推进辊13-2异向转动。胀杆2置于所述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中,胀杆2上的胀球21置于所述大径段12-32中,在胀杆传动装置13的作用下胀杆2在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前后运动,当胀杆2后退时,胀杆2上的胀球21挤压所述过渡段12-33使所述上夹板12-1与下夹板12_2克服在复位装置14的弹力张开,待胀管3伸进夹管段12-31,当胀杆2前进时,在复位装置14的弹力作用下上夹板12-1与下夹板12-2合并,待胀管3被夹紧在夹管段12-31中。将胀管力消化在整个胀管机I上。继续使胀杆2向前推进并进入到待胀管3的内部对待胀管3进行胀管。胀管前将胀杆2上的限位块调节至所需胀管的深度,当胀杆2上的限位块碰到机座时,即胀管深度已达到,手动按动按钮,胀杆2退出,胀杆2退到夹具通道,胀杆2上的胀球21挤压所述过渡段12-33使所述上夹板12-1与下夹板12_2克服在复位装置14的弹力张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胀管机,包括基座、夹具、胀杆传送装置和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前端板,所述夹具包括上夹板与下夹板,上夹板与下夹板分别铰接在所述前端板上;上夹板设有上凹腔,下夹板设有下凹腔,上夹板和下夹板靠在一起使上凹腔和下凹腔合并形成夹具通道,所述夹具通道从夹具前端到后端依次轴向分布有夹管段、大径段、过渡段和小径段,夹管段的直径比大径段小,具有圆锥面的过渡段圆滑连接大径段和小径段;胀管机还有一夹具芯套从所述基座中伸出并穿过所述前端板后进入所述夹具里,夹具芯套设有供胀杆通过的芯套通道,芯套通道与夹具通道相对应;所述胀管机还包括安装在上夹板和下夹板上的复位装置;胀杆置于所述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中,胀杆上的胀球置于所述大径段中,在胀杆传送装置的作用下胀杆在夹具通道和芯套通道前后运动,当胀杆后退时,胀杆上的胀球挤压所述过渡段使所述上夹板与下夹板克服在复位装置的弹力张开以供待胀管伸进夹管段,当胀杆前进时,在复位装置的弹力作用下上夹板与下夹板合并以供待胀管被夹紧在夹管段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晓斌,李启新,黄福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奥美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