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自动上、下料并能自动进行检测将成品与废品分离的胀管机,包括成型机台、分别设置在胀管机成型机台两侧的自动上料机构和下料检测机构以及下料仓,所述下料检测机构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两个安装柱,两个安装柱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卸料气缸,第一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同向的第二卸料气缸,第二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臂,卸料臂上设有设有取料气缸,取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块,两个卸料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转动件,转动件设有圆锥形端部,其中一个卸料块上设有驱动转动件的电机,两个安装柱上正对转动件的位置分别设有轮廓测量仪;所述下料仓包括沿取料方向并列设置的成品仓和废品仓。(*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胀管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胀管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胀管机的上下料都是由人工操作完成,工作效率低下,且高昂的人力成本推高了产品生产总成本,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成型后的管材还需进行检验,这个流程目前也是依靠人工完成,更是进一步推高了产品生产总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自动上、下料并能自动进行检测将成品与废品分离的胀管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胀管机,包括成型机台、分别设置在胀管机成型机台两侧的自动上料机构和下料检测机构以及下料仓,所述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上设有原料仓,原料仓底部设有出料滑道,出料滑道底端与自动推料装置相连接;自动推料装置包括中部设有竖直方向推料间隙的定位部件,推料间隙中活动设有推料部件以及驱动推料部件的推料气缸,定位部件上设有与出料滑道以及推料间隙都连通的送料通道,出料滑道两侧分别设有夹持臂,夹持臂上设有送料气缸,送料气缸活塞杆端设有夹持块,两个夹持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夹持气缸;所述下料检测机构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两个安装柱,两个安装柱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卸料气缸,第一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同向的第二卸料气缸,第二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臂,卸料臂上设有设有取料气缸,取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块,两个卸料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转动件,转动件设有圆锥形端部,其中一个卸料块上设有驱动转动件的电机,两个安装柱上正对转动件的位置分别设有轮廓测量仪;所述下料仓包括沿取料方向并列设直的成品仓和废品仓。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定位部件在送料通道与推料间隙连接处铰接有挡板,且挡板底端与定位部件相铰接,定位部件上设有驱动挡板开合的挡料气缸。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成型机台上设有上胀管模及下胀管模,成型机台上在下胀管模两侧分别设有密封注水装置,上胀管模模腔大于下胀管模模腔。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成品仓设有落料斜面,所述下料仓上在落料斜面的上部设有导料斗,所述落料斜面上平行设有两个相隔成品长度的引导板。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下料仓活动设置在沿涨形管材轴向设置的滑动轨道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推料部件上表面设有沿管材轴向贯通的V形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整个上、下料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减小了劳动强度,并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在下料机构中加入轮廓测量仪,可自动检测管件胀形后的尺寸是否合格,更能保证最终成形管件的质量。由于所述定位部件在送料通道与推料间隙连接处铰接有挡板,且挡板底端与定位部件相铰接,定位部件上设有驱动挡板开合的挡料气缸,确保每次只有一件物料落至推料部件上。由于将上、下模腔设计为上模大,下模小,使管件在起上模的同时被密封注水装置自动拨下,方便了自动下料。由于所述成品仓设有落料斜面,所述下料仓上在落料斜面的上部设有导料斗,使得物料慢慢滚动至成品仓中,避免了垂直下落可能产生的撞击变形;由于所述落料斜面上平行设有两个相隔成品长度的引导板,使得成品排列整齐。由于下料仓活动设置在沿涨形管材轴向设置的滑动轨道上,物料放满后,下料仓可以沿滑动轨道滑出,方便取料。由于推料部件上表面设有沿管材轴向贯通的V形槽,使得管材更好的定位在推料部件上,便于取料气缸的夹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自动上料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成型机台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下料检测机构及下料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至图2中:1.成型机台,11.上胀管模,12.下胀管模,13.密封注水装置;2.自动上料机构,21.安装架,22.原料仓,23.出料滑道,24.自动推料装置,241.定位部件,242.推料部件,243.推料气缸,244.挡板,245.挡料气缸,25.夹持臂,26.送料气缸,27.夹持块,28.夹持气缸;3.下料检测机构,301.底座,302.安装柱,303.第一卸料气缸,304.第二卸料气缸,305.卸料臂,306.取料气缸,307.卸料块,308.转动件,309.电机,310.轮廓测量仪;4.下料仓,41.成品仓,42.废品仓,411.落料斜面,43.导料斗,44.引导板;5.滑动轨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4所示,一种胀管机,包括成型机台1、分别设置在胀管机成型机台I两侧的自动上料机构2和下料检测机构3以及下料仓4。所述自动上料机构2包括安装架21,安装架21上设有原料仓22,原料仓22底部设有出料滑道23,出料滑道23底端与自动推料装置24相连接;自动推料装置24包括中部设有竖直方向推料间隙的定位部件241,推料间隙中活动设有推料部件242以及驱动推料部件242的推料气缸243,推料部件242上表面设有沿管材轴向贯通的V形槽。定位部件241上设有与出料滑道23以及推料间隙都连通的送料通道,所述定位部件241在送料通道与推料间隙连接处铰接有挡板244,且挡板244底端与定位部件241相铰接,定位部件241上设有驱动挡板244开合的挡料气缸245。出料滑道23两侧分别设有夹持臂25,夹持臂25上设有送料气缸26,送料气缸26活塞杆端设有夹持块27,两个夹持块27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夹持气缸28。所述下料检测机构3包括底座301,底座301上设有两个安装柱302,两个安装柱302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卸料气缸303,第一卸料气缸303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同向的第二卸料气缸304,第二卸料气缸304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臂305,卸料臂305上设有设有取料气缸306,取料气缸306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块307,两个卸料块307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转动件308,转动件308设有圆锥形端部,其中一个卸料块307上设有驱动转动件308的电机309,两个安装柱302上正对转动件308的位置分别设有轮廓测量仪310。所述成型机台I上设有上胀管模11及下胀管模12,成型机台I上在下胀管模12两侧分别设有密封注水装置13,上胀管模11模腔大于下胀管模12模腔。下料仓4活动设置在沿涨形管材轴向设置的滑动轨道5上。下料仓4包括沿取料方向并列设直的成品仓41和废品仓42。所述成品仓41设有落料斜面411,下料仓4上在落料斜面411的上部设有导料斗43,落料斜面411上平行设有两个相隔成品长度的引导板44。工作时,将数个待加工管料置于原料仓22中,管料在重力作用下沿出料滑道23滚落至自动推料装置24的送料通道中,挡料气缸245推动挡板244向下翻转使一根管材落出后闭合,落出的管材掉至推料部件242上,推料气缸243驱动推料部件242向上运动将管材推出,两个夹持块27上的夹持气缸28的活塞杆伸出将管材夹持住,接着送料气缸26推动夹持块27向外伸出将管材送至成型机台I的下胀管模12处,夹持气缸28的活塞杆缩回,管材被置于下胀管模12上,送料气缸26带动夹持块27缩回;两个密封注水装置13夹紧管材两端,上胀管模11落下,成型机台I实施胀管加工,胀管完成后,上胀管模11升起,两个密封注水装置13松开管材两端;第一卸料气缸303、第二卸料气缸304同时伸出,取料气缸306缩回使两个卸料块307上的转动件308夹紧加工好的管材两端,第一卸料气缸303、第二卸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胀管机,包括成型机台、分别设置在胀管机成型机台两侧的自动上料机构和下料检测机构以及下料仓,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上设有原料仓,原料仓底部设有出料滑道,出料滑道底端与自动推料装置相连接;自动推料装置包括中部设有竖直方向推料间隙的定位部件,推料间隙中活动设有推料部件以及驱动推料部件的推料气缸,定位部件上设有与出料滑道以及推料间隙都连通的送料通道;出料滑道两侧分别设有夹持臂,夹持臂上设有送料气缸,送料气缸活塞杆端设有夹持块,两个夹持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夹持气缸;所述下料检测机构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两个安装柱,两个安装柱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卸料气缸,第一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同向的第二卸料气缸,第二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臂,卸料臂上设有设有取料气缸,取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块,两个卸料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转动件,转动件设有圆锥形端部,其中一个卸料块上设有驱动转动件的电机,两个安装柱上正对转动件的位置分别设有轮廓测量仪;所述下料仓包括沿取料方向并列设置的成品仓和废品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胀管机,包括成型机台、分别设置在胀管机成型机台两侧的自动上料机构和下料检测机构以及下料仓,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上设有原料仓,原料仓底部设有出料滑道,出料滑道底端与自动推料装置相连接;自动推料装置包括中部设有竖直方向推料间隙的定位部件,推料间隙中活动设有推料部件以及驱动推料部件的推料气缸,定位部件上设有与出料滑道以及推料间隙都连通的送料通道;出料滑道两侧分别设有夹持臂,夹持臂上设有送料气缸,送料气缸活塞杆端设有夹持块,两个夹持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夹持气缸;所述下料检测机构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两个安装柱,两个安装柱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卸料气缸,第一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同向的第二卸料气缸,第二卸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臂,卸料臂上设有设有取料气缸,取料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卸料块,两个卸料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转动件,转动件设有圆锥形端部,其中一个卸料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洪才,张建,唐文献,杭世峰,王淑妍,刘焱,齐继阳,陶志高,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合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