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端出水柱式膜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7744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端出水柱式膜组件,包括一壳体,壳体的上、下两端胶合有胶层,中空纤维膜丝的两端分别胶合在壳体两端的胶层中,中空纤维膜丝的出水孔露出胶层的外端面;两端的胶层外分别盖设有产水封头,产水封头具有容纳中空纤维膜丝出水的腔体,以及通向外部的出水口;其中下端的产水封头上还设有进水口,进水口设有一通过下端胶层进入壳体内部的进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两端出水的结构以及采用均化盘对进水或进气均匀分配的方式,使得膜丝受力均匀,降低膜污染及膜元件的抗污堵性、提高膜元件的过滤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改善元件内水流均匀性,提高产水水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具体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污水处理的中水回用及净水生产的双端出水超滤外压柱式膜组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膜行业的发展,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空纤维膜组件因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如装填密度大、自支撑体系等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污水处理、废水回用等诸多领域。但特别对于高浊度的水处理应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膜污染问题及膜元件污堵,影响元件过滤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降低膜污染及膜元件的抗污堵性、提高膜元件的过滤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改善元件内水流均匀性、特别是滤芯部分的优化设计日益受:关注。 现有的外压柱式中空纤维膜元件中普遍采用一端进水,反洗时进气,另一端出水的形式。中空纤维膜丝的特征是内孔细小,延程压力高,出水路径长的特点,因此在过滤作用的中空纤维膜丝外表面就形成出水不一致、不均匀的结果,实际上降低了中空纤维膜丝的利用率。针对上述问题,有大量专利或专利申请或通过优化膜组件浇注方法、或通过改变组件端头的设计、流道设计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空纤维膜丝过滤效率。例如美国专利申请US5248424公开了一种在集水基板之间设置拱形无壳、无约束的中空纤维膜组件,使膜丝呈浮游状态,可自由摆动。该技术能够提高膜丝的自由度、改善了水处理性能,但实际使用中发现浮游状态的膜丝会呈大幅面屏幕状,会使得膜丝受力不均匀,也会影响膜组件的使用寿命和产水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在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即保证现有过滤面积,同时相对缩短过滤、产水流道路径的一种中空纤维膜元件。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端出水柱式膜组件,包括一壳体,壳体的上、下两端胶合有胶层,中空纤维膜丝的两端分别胶合在壳体两端的胶层中,中空纤维膜丝的出水孔露出胶层的外端面;两端的胶层外分别盖设有产水封头,产水封头具有容纳中空纤维膜丝出水的腔体,以及通向外部的出水口 ;其中下端的产水封头上还设有进水口,进水口设有一通过下端胶层进入壳体内部的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通过与配水管连接进入壳体,配水管一端置入进水管的内部,另一端连接有一对水流进行分配的均化盘。所述的均化盘为一扁平盘体,均化盘下表面一体设有与配水管扣合实现连接的凸出圆柱槽,盘体上均布有进水孔,盘体上还均布有容纳并固定中空纤维膜丝的膜丝定位孔。所述的均化盘的上表面还设有一圆柱基座,基座上固定有支撑管,支撑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浓水管,浓水管与通过上端胶层的中心管连接,中心管的另一端连接在上端产水封头的出水口上。所述的中心管与上端产水封头之间的接触面设有密封圈。所述的膜丝定位孔处的中空纤维膜丝包覆有柔性护层。所述的配水管的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倒置杯状体,开口端与进水管连接,封闭端设有与均化盘上的凸出圆柱槽配合安装的止口 ;杯状体的四壁均布有出水的配水孔。所述的产水封头和壳体通过卡箍固定。所述的产水封头和壳体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两端出水的结构以及采用均化盘对进水或进气均匀分配的方式,·使得膜丝受力均匀,降低膜污染及膜元件的抗污堵性、提高膜元件的过滤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改善元件内水流均匀性,提高产水水质。附图说明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I是本技术的总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均化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I中配水管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截面图;其中1产水封头;2、胶层;3、中心管;4、密封圈;5、中空纤维膜丝;51、腔体;52、出水口 ;53、进水口 ;54、浓水口 ;6、密封圈;7、卡箍;8、壳体;9、浓水管;10、支撑管;11、均化盘;110、凸出圆柱槽;111、进水孔;112、膜丝定位孔;113、圆柱基座;12、配水管;121、开口端;122、封闭端;123、止口 ;124、配水孔;13、柔性护层;14、进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的一种双端出水柱式膜组件,包括一壳体8,壳体8的上、下两端胶合有胶层2,中空纤维膜丝5的两端分别胶合在壳体8两端的胶层2中,中空纤维膜丝5的出水孔露出胶层2的外端面;两端的胶层2外分别盖设有产水封头1,产水封头I具有容纳中空纤维膜丝5出水的腔体51,以及通向外部的出水口 52 ;其中下端的产水封头I上还设有进水口 53,进水口 53设有一通过下端胶层2进入壳体8内部的进水管14 ;进水管14通过与配水管12连接进入壳体8,配水管12 —端置入进水管14的内部,另一端连接有一对水流进行分配的均化盘11 ;均化盘11为一扁平盘体,均化盘11下表面一体设有与配水管12扣合实现连接的凸出圆柱槽110,盘体上均布有进水孔111,盘体上还均布有容纳并固定中空纤维膜丝5的膜丝定位孔112。配水管12的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倒置杯状体,开口端121与进水管14连接,封闭端122设有与均化盘11上的凸出圆柱槽110配合安装的止口 123 ;杯状体的四壁均布有出水的配水孔124。均化盘11的上表面还设有一圆柱基座113,基座113上固定有支撑管10,支撑管10的另一端连接有浓水管9,浓水管9与通过上端胶层2的中心管3连接,中心管3的另一端连接在上端产水封头I的出水口 52上。中心管3与上端产水封头I之间的接触面设有密封圈4进行密封,膜丝定位孔112处的中空纤维膜丝5包覆有柔性护层13。产水封头I和壳体8通过卡箍7固定。产水封头I和壳体8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圈6。中空纤维膜丝5及胶层 2与产水封头I形成两个独立的产水腔;浓水经浓水管9和中心管3外排,水、气经进水管14、内置配水管12进入均化盘11和胶层2形成的区域,并经均化盘11盘片中的进水孔111进入壳体8 ;水透过中空纤维膜丝5进入两端产水封头I内后排出,形成净化的产水;浓水经开孔的浓水管9、中心管3和浓水口 54外排。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显而易见的变动,以及其它不脱离本技术实质的改动,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双端出水柱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8),壳体(8)的上、下两端胶合有胶层(2),中空纤维膜丝(5)的两端分别胶合在壳体(8)两端的胶层(2)中,中空纤维膜丝(5)的出水孔露出胶层(2)的外端面;两端的胶层(2)外分别盖设有产水封头(1),产水封头(I)具有容纳中空纤维膜丝(5 )出水的腔体(51),以及通向外部的出水口( 52 );上端有浓水排放的浓水口(54);其中下端的产水封头(I)上还设有进水口(53),进水口(53)设有一通过下端胶层(2 )进入壳体(8 )内部的进水管(1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端出水柱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14)通过与配水管(12)连接进入壳体(8),配水管(12) —端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端出水柱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8),壳体(8)的上、下两端胶合有胶层(2),中空纤维膜丝(5)的两端分别胶合在壳体(8)两端的胶层(2)中,中空纤维膜丝(5)的出水孔露出胶层(2)的外端面;两端的胶层(2)外分别盖设有产水封头(1),产水封头(1)具有容纳中空纤维膜丝(5)出水的腔体(51),以及通向外部的出水口(52);上端有浓水排放的浓水口(54);其中下端的产水封头(1)上还设有进水口(53),进水口(53)设有一通过下端胶层(2)进入壳体(8)内部的进水管(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开昌张继昌刘德祥刘明轩薛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