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包括一进液总管、一进气总管以及一排液总管,进液总管并联连通有多支进液支管,每支进液支管的中部通过一进气支管与进气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通过一排液支管与排液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与待检测柱式膜的下封盒连通,每支进液支管对应设置有固定待检测柱式膜的固定平台;前述的每支进液支管、进气支管以及排液支管上均设有开关阀门。本发明专利技术另外还提供了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把原来的4根膜柱同时打压改为单柱打压,独立控制,可以实现多根膜连续进行,并把打压补漏和浸泡滴淋改为一个工序,在打压补漏后无需再进行保护液的浸泡和滴淋,极大地提高了柱式膜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设备制造领域,涉及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以及检漏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柱式膜的合格率,同时便于产品贮存,亟需一种可以快速检测柱式膜缺陷并能有效浸泡膜丝保护液的工艺。原有工艺是在打压车上进行打压检测后进行修补,然后采用静态浸泡的方式给膜丝涂覆保护液,在这过程中每次都是4根柱式膜同时进行检测完成后才能更换其它柱式膜进行打压检测,打压效率较低,工序较多,保护液浪费大,成本高,而且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并且存在保护液渗透慢、工序繁琐、操作时间长、成本高等不足。另外,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原有技术工序多,人员在操作、转运过程中易对产品造成损伤,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工艺技术无法满足产品生产需求这一客观实际,在不影响膜丝性能而又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对柱式膜用保护液进行独立打压检测,并可多根柱式膜连续进行的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以及检漏修复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包括一进液总管、一进气总管以及一排液总管,进液总管并联连通有多支进液支管,每支进液支管的中部通过一进气支管与进气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通过一排液支管与排液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与待检测柱式膜的下封盒连通,每支进液支管对应设置有固定待检测柱式膜的固定平台;前述的每支进液支管、进气支管以及排液支管上均设有开关阀门。所述的进气总管上设有一压力表。所述的每个待检测柱式膜的上封盒的出液口处设有回收液槽,回收液槽通过回收支管与进液支管连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将待检测柱式膜的下封盒固定在固定平台上,将进液支管的底部与待检测柱式膜的下封盒连通;(2)关闭排液支管上的开关阀门,打开进液支管上的开关阀门,将待检测柱式膜内充满配制好的保护液;(3)调节进气总管的进气压力至0.15MPa,打开待检测柱式膜的进气支管上的开关阀门进行加压;(4)加压完成后,冒出连续气泡处即为漏点,保压10分钟后,用钢针将泄漏处标记,待漏点处保护液晾干后将钢针取出,将补漏针沾上快速粘接胶后插入泄漏处;依法修复待检测柱式膜的全部漏点;(5)固化半小时后进行复检,此时可重复步骤(I)- (4),继续进行下一根柱式膜的检测。其中,所述的保护液为1.11-1.12g/cm3的甘油溶液。本专利技术对比已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将把原来的4根膜柱同时打压改为单柱打压,独立控制,可以实现多根膜连续进行,并把打压补漏和浸泡滴淋改为一个工序,在打压补漏后无需再进行保护液的浸泡和滴淋,极大地提高了柱式膜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主要优点包括:1、可以实现柱式膜的连续快速检测;2、节省操作时间,减少操作工序,降低部分成本;3、操作简单,便于生产操作,安全性高;4、提高柱式膜检测生产效率;5、保护液可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6、保护液可以快速充分的进入所有膜丝中,提高了对膜丝的保护效果。附图说明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单根柱式膜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首先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进行介绍,其后结合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对本专利技术的检漏修复方法进行介绍。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包括一进液总管1、一进气总管2以及一排液总管3,进气总管2上设有一压力表4。进液总管I并联连通有多支进液支管11,每支进液支管11的中部通过一进气支管21与进气总管2连通,每支进液支管11的底部通过一排液支管31与排液总管3连通;每支进液支管11的底部与待检测柱式膜5的下封盒51连通,每支进液支11对应设置有固定待检测柱式膜5的固定平台6 ;进液支管11上设有开关阀门12,进气支管21上设有开关阀门22,排液支管31上设有开关阀门32。每个待检测柱式膜5的上封盒的52出液口 53处设有回收液槽7,回收液槽7通过回收支管71与进液支管11连通。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检漏修复设备,对本专利技术的检漏修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以下步骤:(I)将待检测柱式膜5的下封盒51固定在固定平台6上,将进液支管11的底部与待检测柱式膜5的下封盒51连通;(2)关闭排液支管31上的开关阀门32,打开进液支管11上的开关阀门12,将待检测柱式膜5内充满配制好的甘油保护液;(3)调节进气总管2的进气压力至0.15MPa,打开待检测柱式膜5的进气支管21上的开关阀门22进行加压;(4)加压完成后,冒出连续气泡处即为漏点,保压10分钟后,用钢针将泄漏处标记,待漏点处保护液晾干后将钢针取出,将补漏针沾上快速粘接胶后插入泄漏处;依法修复待检测柱式膜的全部漏点;(5)固化半小时后进行复检,此时可重复步骤(I)- (4),继续进行下一根柱式膜的检测。自回收液槽7回流的甘油保护液可通过回流支管71进入进液支管11,从而实现保护液的重复使用。关闭进液支管11上的开关阀门12,保持进气总管2的压力不变,打开排管支管31上的开关阀门32,可使得保护液自排液支管31进入排液总管3,从而排出。本专利技术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如上所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是只要实质上没有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点及效果可以有很多的变形,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样的变形例也全部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液总管、一进气总管以及一排液总管,进液总管并联连通有多支进液支管,每支进液支管的中部通过一进气支管与进气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通过一排液支管与排液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与待检测柱式膜的下封盒连通,每支进液支管对应设置有固定待检测柱式膜的固定平台;前述的每支进液支管、进气支管以及排液支管上均设有开关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液总管、一进气总管以及一排液总管,进液总管并联连通有多支进液支管,每支进液支管的中部通过一进气支管与进气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通过一排液支管与排液总管连通;每支进液支管的底部与待检测柱式膜的下封盒连通,每支进液支管对应设置有固定待检测柱式膜的固定平台;前述的每支进液支管、进气支管以及排液支管上均设有开关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总管上设有一压力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待检测柱式膜的上封盒的出液口处设有回收液槽,回收液槽通过回收支管与进液支管连通。4.一种柱式膜检漏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李锁定,彭文娟,刘远,邱小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