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炉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40635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窑炉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回转窑炉部件,包括设置在冷却回转窑炉部件上的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上设有进水装置和回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沿回转窑炉外周固定设置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冷却水腔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外端部安装有水斗,所述回转窑炉下方对应所述水斗的位置设有取水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回转窑炉的回转特点,利用灌溉用水车原理,将冷却水加注到冷却水腔中,结构简单,不采用其它动力,无相互摩擦部件,使用极为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转窑炉,尤其涉及一种回转窑炉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回转窑炉应用广泛并且在高温下工作,其壳体和壳体内部件使用寿命较短,故障率极高,因此常增加冷却系统以提高回转窑炉的使用寿命。但由于回转窑炉直径较大且工作时旋转,常规的方法是采用旋转接头将冷却水输送至冷却水腔内,经过换热 后再经过旋转接头排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结构复杂,旋转接头使用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大大降低了回转窑炉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了回转窑炉的运行费用。还有一种是采用喷淋的方法,该方法只能对回转窑炉的壳体进行冷却,容易污染环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对回转窑炉内的部件进行冷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回转窑炉冷却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回转窑炉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回转窑炉部件,包括设置在冷却回转窑炉部件上的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上设有进水装置和回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沿回转窑炉外周固定设置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冷却水腔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外端部安装有水斗,所述回转窑炉下方对应所述水斗的位置设有取水槽。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水装置兼做所述回水装置,所述进水管兼做回水管,所述取水槽兼做回水槽。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却水腔内设有蓄水板。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却水腔内设有蓄水管。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取水槽连接至循环水冷却系统。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回转窑炉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回转窑炉部件,包括设置在冷却回转窑炉部件上的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上设有进水装置和回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沿回转窑炉外周固定设置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冷却水腔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外端部安装有水斗,所述回转窑炉下方对应所述水斗的位置设有取水槽;本专利技术利用回转窑炉的回转特点,利用灌溉用水车原理,将冷却水加注到冷却水腔中,结构简单,不采用其它动力,无相互摩擦部件,使用极为可靠。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正下方取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右方回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正下方取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右方回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正下方取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右方回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正下方取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水斗位于回转窑炉右方回水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回转窑炉;2_冷却水腔;3_进水管;4-水斗;5_取水槽;6_碎渣爪;7-蓄水板;8-蓄水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回转窑炉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回转窑炉I的壳体,包括设置在回转窑炉I的壳体上的冷却水腔2,所述冷却水腔2被分割成八个冷却水腔2,所述冷却水腔2上分别设有进水装置和回水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装置包括沿回转窑炉I外周呈辐状固定设置的八条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与对应的所述冷却水腔2连通,所述进水管3的外端部安装有水斗4,所述回转窑炉I下方对应所述水斗4的位置设有取水槽5。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装置兼做所述回水装置,所述进水管3兼做回水管,所述取水槽5兼做回水槽。当然,根据公知常识,所述回水装置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所述进水装置在回转窑炉的高处,所述回水装置在窑炉的低处,所述回水装置在回转窑炉的所述冷却水腔2的低处固定安装上回水管即可,通过回水管将冷却水汇集到回水槽,取水槽5和回水槽都与循环水冷却系统连接,以保证系统的连续正常运行,该方案是从本实施例很容易推导出来的,也应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工作时,随着回转窑炉I的旋转,所述水斗4在图2所示位置和状态时,所述水斗4位于取水槽5冷却水中,冷却水自动加注到所述水斗4中,随着回转窑炉I的旋转,所述水斗4中的冷却水逐渐通过所述进水管3加注到所述冷却水腔2中,吸收回转窑炉I的热量,对回转窑炉I进行冷却;当所述水斗4旋转到图3位置开口向下倾斜时,冷却水腔2内的水依靠重力通过所述进水管3逐渐流出至所述水斗4,并从所述水斗4洒落至所述取水槽5。为使所述取水槽5内的水不致温度过高,所述取水槽5可以另外连接至循环水冷却系统,循环水冷却系统是公知的冷却系统,在次不再重复赘述。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回转窑炉冷却装置,用于冷却伸入至回转窑炉I内的碎渣爪6,包括设置在冷却回转窑炉碎渣爪6内的冷却水腔2,所述冷却水腔2上分别设有进水装置和回水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装置包括沿回转窑炉I外周呈辐状固定设置的八条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与对应的所述冷却水腔2连通,所述进水管3的外端部安装有水斗4,所述回转窑炉I下方对应所述水斗4的位置设有取水槽5。碎渣爪6的结构和功能不是本专利技术的重点,而且也不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因此不再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装置兼做所述回水装置,所述进水管3兼做回水管,所述取水槽5兼做回水槽。工作时,随着回转窑炉I的旋转,所述水斗4在图5所示位置和状态时,所述水斗4位于取水槽5冷却水中,冷却水自动加注到所述水斗4中,随着回转窑炉I的旋转,水斗4中的冷却水逐渐通过所述进水管3加注到所述冷却水腔2中,吸收碎渣爪6的热量,对碎渣爪6进行冷却;当所述水斗4旋转到图6位置开口向下倾斜时,冷却水腔2内的水依靠重力通过所述进水管3逐渐流出至所述水斗4,并从所述水斗4洒落至所述取水槽5。为使所述取水槽5内的水不致温度过高,所述取水槽5可以另外连接至循环水冷却系统,循环水冷却系统是公知的冷却系统,在次不再重复赘述。·实施例三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具有相同的用途,结构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冷却水腔2内设有蓄水板7 ;所述蓄水板7的作用是随着回转窑炉I的旋转,当冷却水依靠重力通过所述进水管3逐渐流出至所述水斗4时,保持部分冷却水在冷却水腔2内,不会因部分位置缺少冷却水而造成回转窑炉I内的部件烧蚀损坏;随着回转窑炉I的旋转,当冷却水依靠重力通过所述水斗4和所述进水管3逐渐进入至所述冷却水腔2时,所述蓄水板7阻挡存留的冷却水流出并与新的冷却水混合,以保持冷却温度的一致;尤其当回转窑炉I停止运转时,所述蓄水板7的作用更为显著,实施例二则没有此功能。实施例四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具有相同的用途,结构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冷却水腔2内设有蓄水管8,所述蓄水管8的外端封闭且内端开口,与所述水斗4的进出水正好相反,其作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回转窑炉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回转窑炉部件,包括设置在冷却回转窑炉部件上的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上设有进水装置和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装置包括沿回转窑炉外周固定设置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冷却水腔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外端部安装有水斗,所述回转窑炉下方对应所述水斗的位置设有取水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田张明泉张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金丝达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