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包括阀体和设置在阀体孔内的阀芯,阀体孔内依序设有第一沉割槽、第二沉割槽、进油沉割槽、第三沉割槽、第四沉割槽,第一沉割槽和第四沉割槽与回油口连通,第二沉割槽和第三沉割槽分别与工作油口连通,进油沉割槽与进油口连通;阀芯由左至右包括左台肩、左轴颈、中台肩、右轴颈和右台肩,在中台肩左部的外圆上设有环形槽和互不连通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在中台肩右部的外圆上和右台肩左部的外圆上分别设有与右轴颈连通的第三阀口、第四阀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进液压阀主阀芯结构来实现差动功能,整体结构改动少,低了产品成本及产品故障率,在实现差动功能的同时,可实现流量的无级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传动与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
技术介绍
目前,实现油缸差动功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油缸内自带差动功能、控制阀内部自带差动功能、在原有控制阀基础上增加叠加式差动阀、液压系统上通过管路连接并结合电气控制实现差动功能。上述几种实现差动功能的方式各有其缺点,对于现有的自带差动功能的控制阀来说,王要存在以下缺点 I、为实现差动功能,需在控制阀内增加逻辑阀、操纵阀等元件;2、为实现差动功能,控制阀内需相应增加各控制油路及安装腔孔,阀体结构相对复杂,相应增加了产品成本及产品故障率;3、这种控制阀只能实现油路通断,不能实现流量的无级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通过改进液压阀主阀芯结构来实现差动功能,整体结构改动少,低了产品成本及产品故障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包括阀体和设置在阀体孔内的阀芯,所述阀体孔内依序设有第一沉割槽、第二沉割槽、进油沉割槽、第三沉割槽、第四沉割槽,所述第一沉割槽和第四沉割槽与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沉割槽和第三沉割槽分别与工作油口连通,所述进油沉割槽与进油口连通;所述阀芯由左至右包括左台肩、左轴颈、中台肩、右轴颈和右台肩,在所述中台肩左部的外圆上设有环形槽、互不连通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左轴颈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环形槽连通,在所述中台肩右部的外圆上和所述右台肩左部的外圆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右轴颈连通的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当阀芯处于中位时,所述左台肩、中台肩、右台肩分别封闭所述第一沉割槽、进油沉割槽、第四沉割槽,所述左轴颈、第一阀口与第二沉割槽连通,所述第二阀口、环形槽与进油沉割槽连通,所述第三阀口、第四阀口及右轴颈与所述第三沉割槽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口和/或第三阀口和/或第四阀口为阶梯槽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口为条形槽结构、阶梯槽结构或三角形槽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进油沉割槽包括靠近第二沉割槽的第五沉割槽和靠近第三沉割槽的第六沉割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口和/或第三阀口和/或第四阀口的数量为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阀芯的外圆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口设有两个,且与所述第一阀口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进油口还设有流量调节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I、本实施例所述的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不需额外增加逻辑阀、操纵阀等元件便可实现差动功能; 2、本实施例所述的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不需在阀内增加各控制油路及安装腔孔便可实现差动功能,相应降低了产品成本及产品故障率;3、本实施例所述的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通过改进阀芯结构来实现差动功能,整体结构改动少,易实现;4、本实施例所述的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的第一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均为阶梯槽结构,在实现差动功能的同时,通过改变阀芯的位移量,可实现流量的无级控制。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液压阀阀芯在中位时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B-B面剖视图;图3为图I中阀体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液压阀的阀芯主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液压阀的阀芯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阀体,11-第一沉割槽,12-第二沉割槽,13-第三沉割槽,14-第四沉割槽,15-第五沉割槽,16-第六沉割槽,2-阀芯,21-左台肩,22-左轴颈,23-中台肩,231-环形槽,232-第二阀口,233-第一阀口,234-第三阀口,24-右轴颈,25-右台肩,251-第四阀口,3-流量调节装置,P-进油口,T-回油口,A、B-工作油口。具体实施例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I至图5即为本实施例的相关附图,如图中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包括阀体I和设置在阀体I孔内的阀芯2,该阀体I孔内依序设有第一沉割槽11、第二沉割槽12、第五沉割槽15、第六沉割槽16、第三沉割槽13和第四沉割槽14,该第一沉割槽11和第四沉割槽14与回油口 T连通,该第二沉割槽12和第三沉割槽13分别与工作油口 A、工作油口 B连通,该第五沉割槽15、第六沉割槽16与进油口 P连通,在该进油口 P上还设有流量调节装置3。该阀芯2由左至右包括左台肩21、左轴颈22、中台肩23、右轴颈24和右台肩25,在该中台肩23左部的外圆上设有环形槽231和互不连通的第一阀口 233、第二阀口 232,该第一阀口 233与左轴颈22连通,该第二阀口 232与环形槽231连通,在该中台肩23右部的外圆上和右台肩25左部的外圆上分别设有与右轴颈24连通的第三阀口 234、第四阀口 251 ;其中,第一阀口 233、第三阀口 234和第四阀口 251均为阶梯槽结构,都设置有两个,且都分别设置在阀芯2的顶面和底面,该第二阀口 232为条形槽结构,也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阀芯2的前后两侧。当阀芯2处于中位时,该左台肩21封闭第一沉割槽11,中台肩23封闭第五沉割槽15和第六沉割槽16,右台肩25封闭第四沉割槽14,该左轴颈22、第一阀口 233与第二沉割槽12连通,该第二阀口 232、环形槽231与第五沉割槽15连通,该第三阀口 234、第四阀口251及右轴颈24与该第三沉割槽13连通。当工作油口 A与油缸的有杆腔连通,工作油口 B与油缸的无杆腔连通时,若阀芯2向右移动,则工作油口 A通过第二沉割槽12、第一阀口 233、第五沉割槽15与进油口 P连 通,工作油口 B通过第三沉割槽13、第四阀口 251、第四沉割槽14与回油口 T连通,使油缸完成回缩动作;若阀芯2向左移动,则工作油口 A通过第二沉割槽12、第二阀口 232、环形槽231、第五沉割槽15与进油口 P连通,工作油口 B通过第三沉割槽13、第三阀口 234、第六沉割槽16与进油口 P连通,实现差动连接,从而达到油缸伸出提速的目的。而且因为第一阀口 233、第三阀口 234和第四阀口 251均为阶梯槽结构,所以通过改变阀芯2的位移量,可轻易实现流量的无级控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阀口 232也可以为阶梯槽结构或三角形的槽状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包括阀体(I)和设置在阀体(I)孔内的阀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I)孔内依序设有第一沉割槽(11)、第二沉割槽(12)、进油沉割槽、第三沉割槽(13)、第四沉割槽(14),所述第一沉割槽(11)和第四沉割槽(14)与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沉割槽(12)和第三沉割槽(13)分别与工作油口连通,所述进油沉割槽与进油口连通; 所述阀芯(2)由左至右包括左台肩(21)、左轴颈(22)、中台肩(23)、右轴颈(24)和右台肩(25),在所述中台肩(23)左部的外圆上设有环形槽(231)、互不连通的第一阀口(2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差动功能的滑阀式液压阀,包括阀体(1)和设置在阀体(1)孔内的阀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孔内依序设有第一沉割槽(11)、第二沉割槽(12)、进油沉割槽、第三沉割槽(13)、第四沉割槽(14),所述第一沉割槽(11)和第四沉割槽(14)与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沉割槽(12)和第三沉割槽(13)分别与工作油口连通,所述进油沉割槽与进油口连通;所述阀芯(2)由左至右包括左台肩(21)、左轴颈(22)、中台肩(23)、右轴颈(24)和右台肩(25),在所述中台肩(23)左部的外圆上设有环形槽(231)、互不连通的第一阀口(233)和第二阀口(232),所述第一阀口(233)与所述左轴颈(22)连通,所述第二阀口(232)与所述环形槽(231)连通,在所述中台肩(23)右部的外圆上和所述右台肩(25)左部的外圆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右轴颈(24)连通的第三阀口(234)和第四阀口(251);当阀芯(2)处于中位时,所述左台肩(21)、中台肩(23)、右台肩(25)分别封闭所述第一沉割槽(11)、进油沉割槽、第四沉割槽(14),所述左轴颈(22)、第一阀口(233)与第二沉割槽(12)连通,所述第二阀口(232)、环形槽(231)与进油沉割槽连通,所述第三阀口(234)、第四阀口(251)及右轴颈(24)与所述第三沉割槽(13)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勇,刘正雷,陆晓兵,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