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二级背压阀。包括:阀体,阀体内形成有空腔;空腔的两端分别为开放端和封闭端;在构成空腔的阀体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在空腔内固定设置有一定位环;在空腔的开放端处固定设置有第一挡环,在定位环与第一挡环之间设置有第一阀芯,第一阀芯与定位环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在定位环到密封端之间设置有第二阀芯,第二阀芯与密封端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一阀芯上设有第一导流通孔,用以在介质的第一预设压力作用下推动第一阀芯离开第一挡环时,还流过第一导流通孔作用在第二阀芯上,并在介质达到第二预设压力时,推动第二阀芯离开定位环。本二级背压阀可代替并联的两单向阀实现二级背压,减小背压阀所占用的空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元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二级背压阀。
技术介绍
在挖掘机等重型工程机械的液压控制系统中,一般会在总回路末端设置背压阀,以防止马达等执行元件停止工作后由于惯性移动而将与之邻近的油路抽成真空,从而保证整个液压控制系统的可靠、安全工作。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单向阀作为背压阀使用。图I为现有技术中背压阀的液压原理图;如图I所示,一级单向阀11和二级单向阀12并联后,分别与执行元件13和油箱14连接,且一级单向阀11和二级单向阀12均可在达到额定导通压力时沿执行元件13到油箱的方向导通,由于单向阀11和12反向不能导通,使得背压阀的输入点123处的压力会大于油箱14压力,当执行元件13停止后由于惯性继续移动造成内部压力减小时,压力较大的输入点123处的液压油便可流向执行元件13,及时为执行元件13补充液压油。由图I可以看出,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适应环境温度差异对液压油粘性影响,需同时设置具有额定导通压力较低的第一单向阀11和额定导通压力较高的第二单向阀12,以起到两级背压的作用。两级背压的具体实现原理为,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液压油回油压力达到第一单向阀11的额定导通压力时,第一单向阀11导通,液压油经散热器15流回油箱14,而在冬季温度较低时,液压油的粘度较大、在单向阀两端产生的压力也更大,因而当液压油回油压力达到较大的第二单向阀12的额定导通压力时,第二单向阀12导通,液压油大部分由第二单向阀12流回至油箱14,而仅有极少量液压油会经第一单向阀11流过散热器15,防止过大压力对散热器15造成损害。现有技术中这种通过两个额定导通压力不同的单向阀并联作为背压阀,虽然可以起到两级背压的作用,但是,两个单向阀的占用空间较大,且,由于连接点也更多,因而管路布置更为复杂、漏点也比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两级背压阀,可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两个单向阀实现两级背压,且节省空间,更能简化管路布置、减少漏点。本技术提供一种二级背压阀,包括一柱状的阀体,所述阀体内形成有柱状的空腔,在所述阀体上、且在所述空腔旁设置有供介质流入的入口 ;所述空腔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开放端与所述入口相连通;在构成所述空腔的阀体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出口靠近所述空腔的所述开放端,在所述空腔内同轴固定设置有一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外缘与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之间的所述空腔侧面紧密贴合;在所述空腔的开放端处固定设置有第一挡环,在所述定位环与所述第一挡环之间设置有可沿所述空腔的轴向滑动的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定位环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将所述第一阀芯抵顶在所述第一挡环上;在所述定位环到所述空腔的密封端之间设置有可沿所述空腔的轴向滑动的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与构成所述密封端的所述阀体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将所述第二阀芯抵顶在所述定位环上;所述第一阀芯上设有供所述介质流过的第一导流通孔,所述第二阀芯朝向所述开放端的一端为封闭表面,用以在所述介质的第一预设压力作用下推动所述第一阀芯离开所述第一挡环时,所述介质还作用在所述第二阀芯上,并当所述介质增加到第二预设压力时,推动所述第二阀芯离开所述定位环。如上所述的二级背压阀,优选地,所述空腔内沿所述空腔的轴向设置有一定位筒,所述定位环固定嵌设在所述定位筒的侧壁上,且所述定位筒的第一端与所述空腔的所述封闭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筒的第二端穿设在所述第一阀芯的第一导流通孔中,在所述定位筒上、且在所述定位环到所述第一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的通孔。如上所述的二级背压阀,优选地,所述第一阀芯用于抵顶到所述第一挡环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抵顶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压缩在所述抵顶部与所述定位环之间。如上所述的二级背压阀,优选地,所述第二阀芯用于抵顶在所述定位环上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抵顶部,所述第二弹性件压设在所述第二抵顶部与构成所述密封端的所述阀体内表面之间;且构成所述密封端的所述阀体内表面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第二阀芯背离所述第二抵顶部的一端滑设于所述定位槽中。如上所述的二级背压阀,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为柱状压缩弹簧,且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外侧面上。如上所述的二级背压阀,优选地,所述定位环与所述空腔侧面的之间设置有弹性密封垫圈。如上所述的二级背压阀,优选地,所述第一出口处固定连接有用于与液压系统管路连接的第一连接法兰。如上所述的二级背压阀,优选地,所述第二出口处设置有第二输出管,所述第二输出管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法兰。本技术提供的二级背压阀,可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两个并联的单向阀实现二级背压的作用,且能大大减小背压阀所占用的空间,以及连接点的数量,从而使管路布置更为简单,减少可能出现的漏点,有助于提高液压控制系统的性能,也更加方便了液压控制系统的安装工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压阀的液压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二级背压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本技术二级背压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二级背压阀实施例的外观俯视图;请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二级背压阀,包括一柱状的阀体2,阀体2内形成有柱状的空腔20,在阀体2上、且在空腔20旁设置有供介质流入的入口 3 ;空腔20的一端为开放端201、另一端为封闭端202,开放端201与入口 3相连通;在构成空腔 20的阀体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出口 21和第二出口 22,且第一出口 21靠近空腔20的开放端201,在空腔20内同轴固定设置有一定位环23,定位环23的外缘与第一出口 21和第二出口 22之间的空腔20侧面紧密贴合;在空腔20的开放端201处固定设置有第一挡环41,在定位环2与第一挡环41之间设置有可沿空腔20的轴向滑动的第一阀芯51,第一阀芯51与定位环23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511,第一弹性件511将第一阀芯51抵顶在第一挡环41上;在定位环23到空腔20的密封端202之间设置有可沿空腔20的轴向滑动的第二阀芯52,第二阀芯52与构成密封端202的阀体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512,第二弹性件512将第二阀芯52抵顶在定位环23上;第一阀芯51上设有供所述介质流过的第一导流通孔501,第二阀芯52朝向开放端201的一端为封闭表面,用以在介质的第一预设压力作用下推动第一阀芯51离开第一挡环41时,所述介质还作用在第二阀芯52上,并当介质增加到第二预设压力时,推动第二阀芯52离开定位环23。 具体地,阀体2和空腔20均可以呈圆柱状或棱柱状;阀体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组合结构;例如,可以将一圆形钢管的一端用端盖密封,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一连接块206来制造本实施例的阀体2,其中,圆形钢管内部即可形成圆柱状的空腔20,并可在连接块206上开设入口 3,并使入口 3与空腔20的开放端201相连通,从而,液压系统中的介质(液压油)便可由入口 3进入到阀体2内的空腔20中。进一步地,为保证阀体的密封性,防止漏油,还可将连接块206与圆形钢管焊接固定(如图4所示)。定位环23的外缘可以与空腔20侧壁固定连接,或者,也可通过将定位环23通过支撑杆等与空腔20的密封端202焊接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级背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柱状的阀体,所述阀体内形成有柱状的空腔,在所述阀体上、且在所述空腔旁设置有供介质流入的入口;所述空腔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开放端与所述入口相连通;在构成所述空腔的阀体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出口靠近所述空腔的所述开放端;在所述空腔内同轴固定设置有一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外缘与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之间的所述空腔侧面紧密贴合;在所述空腔的开放端处固定设置有第一挡环,在所述定位环与所述第一挡环之间设置有可沿所述空腔的轴向滑动的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定位环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将所述第一阀芯抵顶在所述第一挡环上;在所述定位环到所述空腔的密封端之间设置有可沿所述空腔的轴向滑动的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与构成所述密封端的所述阀体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将所述第二阀芯抵顶在所述定位环上;所述第一阀芯上设有供所述介质流过的第一导流通孔,所述第二阀芯朝向所述开放端的一端为封闭表面,用以在所述介质的第一预设压力作用下推动所述第一阀芯离开所述第一挡环时,所述介质还作用在所述第二阀芯上,并当所述介质增加到第二预设压力时,推动所述第二阀芯离开所述定位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铁,张权,张明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