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差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87280 阅读:3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抑制差动限制力的偏差。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具有筒状部、第一侧壁部、第二侧壁部;第一输出部,通过螺旋齿使第一连结构件与第一侧齿轮啮合而成;第二输出部,通过螺旋齿使第二连结构件与第二侧齿轮啮合而成;及中间垫圈,配置在第一输出部与第二输出部之间,在中间垫圈与第一侧壁部之间第一连结构件及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互不相同,在中间垫圈与第二侧壁部之间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互不相同。

Differential device for vehi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fferential device for a vehicle,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and assembling hours, and restraining the devia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limiting force. Differential apparatus for vehicle includes a differential housing, has a cylindrical portion, a first side wall portion, a second side wall portion; a first output part, through the spiral tooth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member and a first side gear and a second output; through the spiral tooth,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s and second side gears and the like; and the middle gaske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output part and a second output, the axial width of gap between the intermediate washer and the first side wall portion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member and a first side gear can move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etween the washer and the second side wall portion second connecting member and two side gears to axial the width of the gap move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差动装置在2015年9月1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84135的公开,包括其说明书、附图及摘要作为参照而全部包含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车辆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的车辆用差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车辆的左右的驱动轴之间配置有差动装置(差速器装置),该差动装置(差速器装置)具备接受由发动机等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的输入的差速器壳体、能够自转地保持于差速器壳体并且通过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公转的多个小齿轮、及在相同的轴上能够相对旋转地收容于差速器壳体内的一对侧齿轮,该差动装置(差速器装置)将输入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这样的差动装置中存在具备差动限制功能的差动装置,该差动限制功能通过摩擦力来限制一对输出轴之间的差动旋转,提高车辆的直行性而提高行驶稳定性,并且能够抑制压雪路或泥泞路等低μ路上的车轮的空转(滑移)(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17457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174577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中,作为侧齿轮发挥功能的一对太阳齿轮由与输出轴连结的内侧部分及与小齿轮(行星齿轮)啮合的外侧部分这两个构件构成,在内侧部分与外侧部分之间设有由螺旋齿构成的推力产生机构。该推力产生机构对内侧部分及外侧部分产生彼此反方向的推力,使在内侧部分及外侧部分的轴向的端面产生的摩擦阻力增大。并且,通过该摩擦阻力来限制一对输出轴之间的差动。在各个太阳齿轮的外侧部分彼此之间配置中间垫圈,在内侧部分彼此之间也配置有与配置于外侧部分彼此之间的中间垫圈不同的中间垫圈。日本特开2009-174577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由于具有2个中间垫圈,因此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增大。因此,考虑了使2个中间垫圈成为1个并将这1个中间垫圈配置于一对太阳齿轮的内侧部分彼此及外侧部分彼此之间的方案。然而,这种情况下,如日本特开2009-174577号公报记载那样内侧部分的轴向长度与外侧部分的轴向的长度设定为相同尺寸时,由于与加工误差相伴的微小的轴向长度的差异而差动限制力发生变动。即,若外侧部分比内侧部分稍长,则在中间垫圈由于推力而移动到轴向的一侧的情况下,该一侧的太阳齿轮的外侧部分承受比内侧部分大的推力。另一方面,若内侧部分比外侧部分稍长,则内侧部分受到比外侧部分大的推力。在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由于其直径的差异,即使在受到相同大小的推力的情况下,产生的旋转阻力即差动限制力也会产生差异。因此,差动限制力容易产生偏差(各产品的个体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能够抑制差动限制力的偏差的车辆用差动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将车辆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接受所述驱动力的输入;多个小齿轮,能够自转地保持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并且通过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公转;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在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地收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将从所述差速器壳体经由所述多个小齿轮传递来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一对输出轴;及中间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之间,所述第一输出部具有: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一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一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一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部具有: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二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二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二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筒状部,所述第一输出部及所述第二输出部和所述中间构件一起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第一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一输出部的位置;及第二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二输出部的位置,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且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差动装置,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抑制差动限制力的偏差。附图说明前述及后述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将中立状态下的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状态图。图5A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图5B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图5C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图6A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图6B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图6C是将第一连结构件、第一侧齿轮、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二侧齿轮和中间垫圈、第一端面垫圈及第二端面垫圈一起表示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作为中间构件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该车辆用差动装置1为了将车辆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而使用。作为驱动源,可以使用发动机或电动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被使用作为将驱动源的驱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的差速器装置,将输入的驱动力分配到作为一对输出轴的左右的驱动轴。车辆用差动装置1具有:接受驱动力的输入的差速器壳体10;能够自转地保持于差速器壳体10并且通过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而公转的多个小齿轮21、22;及将从差速器壳体10经由多个小齿轮21、22传递的驱动力分别传递到一对输出轴的第一输出部4及第二输出部5。差速器壳体10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差速器壳体主体11;及以堵塞差速器壳体主体11的开口的方式配置的差速器壳体盖体12。差速器壳体主体11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110;以堵塞筒状部110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侧壁部111;从第一侧壁部111的中心部朝向外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延伸部112;从筒状部110的外周面向外方突出地形成的突缘部113。在突缘部113固定图示省略的齿圈,从该齿圈向差速器壳体10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差速器壳体10通过输入的驱动力,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用差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将车辆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接受所述驱动力的输入;多个小齿轮,能够自转地保持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并且通过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公转;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在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地收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将从所述差速器壳体经由所述多个小齿轮传递来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一对输出轴;及中间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之间,所述第一输出部具有: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一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一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一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部具有: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二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二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二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筒状部,所述第一输出部及所述第二输出部和所述中间构件一起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第一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一输出部的位置;及第二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二输出部的位置,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且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17 JP 2015-1841351.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将车辆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分配到一对输出轴,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接受所述驱动力的输入;多个小齿轮,能够自转地保持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并且通过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公转;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在相同的轴上相对旋转地收容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将从所述差速器壳体经由所述多个小齿轮传递来的所述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一对输出轴;及中间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之间,所述第一输出部具有: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一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一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一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第二输出部具有: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一对输出轴中的第二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及第二侧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与所述多个小齿轮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和所述第二侧齿轮通过螺旋齿而啮合,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筒状部,所述第一输出部及所述第二输出部和所述中间构件一起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第一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一输出部的位置;及第二侧壁部,设置于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夹着所述第二输出部的位置,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一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且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不同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所述第二侧齿轮能够沿轴向移动的间隙的轴向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中,所述中间构件从所述第一输出部及所述第二输出部中的、通过所述多个小齿轮与所述第一侧齿轮及所述第二侧齿轮的啮合而产生较大的推力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所述差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鹤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