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动力电池的车辆整车绝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5408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由动力电池驱动的车辆的整车绝缘结构,包括轿厢厢体和通过电池安装机构安装在轿厢厢体外的动力电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轿厢厢体外侧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动力电池与轿厢厢体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动力电池和车辆轿厢厢体之间设置了绝缘层,即使在车辆经过剧烈撞击或者其它极端情况下,电池或者汇流排的电源正、负极碰撞到轿厢体上后,由于绝缘层的保护,使动力电池与车辆金属轿厢之间形成短路电流成为小概率事件,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短路电流的形成及其对车辆乘员的伤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多项安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带有动力电池的车辆中对整车进行绝缘的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车辆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中都有动力电池,其中,电动车辆是指以车载动力电池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采用柴油或者汽油发动机和电机作为动力共同驱动车辆行驶,电机由车载动力电池提供电力。不论电动车辆还是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机驱动过程都是蓄电池一电流一电力 调节器一电动机一动力传动系统一驱动车辆行驶。动力电池构成的车辆动力系统多是在低电压(< 500V)大电流(> 1000A)的工作状态下运行,因此对于大电流短路现象造成的损害必须严格防范。目前,动力电池对电动机供电过程中,在电力调节器到动力电池这一段的安全防范措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目前车辆轿厢厢体一般都是铁、铝或者其它金属材料制成,如果在车辆经过剧烈撞击或者其它极端情况下,动力电池或者汇流排的电源的正、负极都可能与厢体发生接触,由于厢体本身是良导体,瞬间厢体上将有巨大的电流流过,对乘坐在厢体内的乘员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目前车辆经过剧烈撞击或者其它极端情况下,动力电池或者汇流排的电源的正、负极与厢体接触,对乘坐在厢体内的乘员造成生命威胁的设计和工艺缺陷,本技术提供由动力电池驱动的车辆的整车绝缘结构。本技术为了完成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动力电池的车辆整车绝缘结构,包括轿厢厢体和通过电池安装机构安装在轿厢厢体外的动力电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轿厢厢体外侧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动力电池与轿厢厢体相对位置。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内底板上的第二绝缘层。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所述的动力电池设置在轿厢厢体底板下,所述的电池安装机构与轿厢厢体底板下的车架固定连接。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所述的第一绝缘层为设置在所述的动力电池与车辆轿厢厢体底板之间,紧贴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底板的橡胶绝缘板。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所述的第二绝缘层为铺满轿厢厢体内底部的一层橡胶绝缘板。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所述的橡胶绝缘板边缘沿所述的轿厢厢体内侧上翘15 — 20cm。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所述的橡胶绝缘板厚度应能满足安全绝缘要求。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所述的第一绝缘层或以涂敷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涂敷到所述的轿厢厢体外侧,所述的动力电池与轿厢厢体相对位置,所述的第二绝缘层或以涂敷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涂敷到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内底板上。进一步的,上述的整车绝缘结构中所述的第一绝缘层用喷塑工艺或者浸塑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附着到所述的轿厢厢体外侧,所述的动力电池与轿厢厢体相对位置,所述的第二绝缘层用喷塑工艺或者浸塑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附着到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内底板上。本技术由于在动力电池和车辆轿厢厢体之间设置了绝缘层,即使在车辆经过 剧烈撞击或者其它极端情况下,电池或者汇流排的电源正、负极碰撞到车辆轿箱厢体上后,由于绝缘层的保护作用,就不会在金属轿厢上形成短路点,避免短路电流的形成,从而避免了对轿厢内的乘员的伤害。下面通过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动力电池,2、轿厢厢体,3、电池安装机构,4、第一绝缘层,5、第二绝缘层,6、车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带动力电池的车辆整车绝缘结构,该机构包括轿厢厢体2、动力电池I、电池安装机构3,本实施例的电池安装机构3是一种笼式装置,固定在轿厢厢体2下面的车架6上,为了方便维护,电池安装机构3可以象抽屉一样从轿厢底部抽出,本实施例的特点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轿厢厢体2外侧的第一绝缘层4和设置在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上的第二绝缘层5,本实施例中,由于动力电池I是安装在轿厢下面的,因此,第一绝缘层4可以贴在轿厢厢体2底板的下面,大小与动力电池I的面积相配就可以了,第二绝缘层5铺满或部分铺敷在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还可以在轿厢内侧适当上翘,一般上翘15-20cm。本实施例中第一、二绝缘层都可以采用厚度为满足安全绝缘要求的橡胶绝缘板。目前,使用3mm厚的橡胶绝缘板就可以保证500V内的绝缘效果。实施例2、本实施例基本特点与实施例一致,主要差别在于第一绝缘层4和第二绝缘层5在实施例I中是采用铺敷的方式将橡胶绝缘板粘贴或者采用其它方法铺敷到特定的位置,适合于对目前的车辆进行安全改造。而实施例2是采用涂敷的方式在车厢厢体特定的部位,一般采用喷涂或者浸塑的方式将塑胶涂敷到车厢厢体的特定的部位,这种方式适用于在车辆生产过程中完成。本技术中,将传统汽车安全防护的重点从汽油油箱等部位,防止油箱燃烧爆炸,转变为重点防护动力电池部位,防止动力电池通过金属车体本身短路时,使短路电流流经车体造成乘员伤害。本技术中,根据动力电池的工况特点和短路现象造成的危害,提出了对短路点等关键部位进行防护,并将短路的范围进行科学的划 定,提出防护措施。权利要求1、一种带动力电池的车辆整车绝缘结构,包括轿厢厢体和通过电池安装机构安装在轿厢厢体外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轿厢厢体(2)外侧的第一绝缘层(4)和设置在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上的第二绝缘层(5),所述的第一绝缘层(4)设置在动力电池(I)与轿厢厢体(2 )相对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电池(I)设置在轿厢厢体(2)底板下,所述的电池安装机构(3)与轿厢厢体(2)底板下的车架(6)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层(5)为设置在所述的动力电池(I)与车辆轿厢厢体(2 )底板之间,紧贴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 )底板的橡胶绝缘板。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绝缘层(6)为铺满轿厢厢体(2)内底部的一层橡胶绝缘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绝缘板边缘沿所述的轿厢厢体(2)内侧上翘15-20cm。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绝缘板的厚度为3mm。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层(4)用涂敷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涂敷到所述的轿厢厢体(2 )外侧,所述的动力电池(I)与轿厢厢体(2 )相对位置,所述的第二绝缘层(5)用涂敷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涂敷到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上。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层(4)用喷塑工艺或者浸塑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附着到所述的轿厢厢体(2)外侧,所述的动力电池(I)与轿厢厢体(2)相对位置,所述的第二绝缘层(5)用喷塑工艺或者浸塑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附着到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由动力电池驱动的车辆的整车绝缘结构,包括轿厢厢体和通过电池安装机构安装在轿厢厢体外的动力电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轿厢厢体外侧的第一绝缘层,所述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动力电池与轿厢厢体相对位置。本技术由于在动力电池和车辆轿厢厢体之间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动力电池的车辆整车绝缘结构,包括轿厢厢体和通过电池安装机构安装在轿厢厢体外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轿厢厢体(2)外侧的第一绝缘层(4)和设置在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上的第二绝缘层(5),所述的第一绝缘层(4)设置在动力电池(1)与轿厢厢体(2)相对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电池(1)设置在轿厢厢体(2)底板下,所述的电池安装机构(3)与轿厢厢体(2)底板下的车架(6)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层(5)为设置在所述的动力电池(1)与车辆轿厢厢体(2)底板之间,紧贴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底板的橡胶绝缘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绝缘层(6)为铺满轿厢厢体(2)内底部的一层橡胶绝缘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绝缘板边缘沿所述的轿厢厢体(2)内侧上翘15?20cm。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绝缘板的厚度为3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层(4)用涂敷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涂敷到所述的轿厢厢体(2)外侧,所述的动力电池(1)与轿厢厢体(2)相对位置,所述的第二绝缘层(5)用涂敷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涂敷到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层(4)用喷塑工艺或者浸塑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附着到所述的轿厢厢体(2)外侧,所述的动力电池(1)与轿厢厢体(2)相对位置,所述的第二绝缘层(5)用喷塑工艺或者浸塑工艺将绝缘塑胶材料附着到所述的车辆轿厢厢体(2)内底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玉娇谭继明徐大风周永贞高咏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晋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