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98512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的进液管(4)和出液管(5),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多条冷却通道(2),且每条冷却通道具有与进液管(4)相连通的进液口和与出液管(5)相连通的出液口,所述进液管(4)的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冷却通道(2)的进液口距设置有所述进液管(4)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递增。该冷却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量不均匀和进液管处的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液的流量较小,导致冷却效果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汽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汽车。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纯电动汽车以其低噪声、无污染、能量来源多样化、能量效率高的特点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推动了纯电动汽车的加速发展。在纯电动汽车的结构设计中,电机控制器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在使用的过程中,电机控制器的温度会逐渐升高,严重时会影响电机控制器的工作性能,所以对电机控制器进行冷却是十分必要的。在现有技术中,如图I所示,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一般包括外壳01、设置于外壳01上的进液管02和出液管04,还有与进液管02和出液管04均相通的多条冷却通道03,冷却液从进液管02进入该装置后,在冷却通道03内流通以达到对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最终从出液管04排出。但是,目前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多条冷却通道03 —般都是并列排布,有的冷却通道靠近进液管02的中心线,而有的距离进液管02的中心线较远,这样冷却液从进液管02进入后,首先进入冷却通道03与外壳01之间的冷却水腔内,冷却液从进液管02流入后具有一定流速和流向,所以流入靠近进液管02的中心线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比排入距离进液管02的中心线较远的冷却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量大,这样位置不同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不同,所以冷却装置的各个部位的冷却效果不同,即冷却效果不均匀。另外,冷却装置中进液管处的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液的流量往往较小,使得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效果较差。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从而使其有效地解决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量不均匀和进液管处的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液的流量较小,导致冷却效果不均匀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该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量不均匀和进液管处的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液的流量较小,导致冷却效果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汽车。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包括夕卜壳,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的进液管和出液管,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多条冷却通道,且每条冷却通道具有与进液管相连通的进液口和与出液管相连通的出液口,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冷却通道的进液口距设置有所述进液管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递增。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冷却通道的进液口距设置有所述进液管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均匀递增。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出液管的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冷却通道的出液口距设置有所述出液管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所述出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递减。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出液管的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冷却通道的出液口距设置有所述出液管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所述出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均匀递减。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壁上。 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安装端设置有螺纹,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通过螺纹孔和螺纹配合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冷却通道具体为U形通道。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冷却通道具体由所述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导流筋配合形成。优选地,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导流筋通过焊接与所述外壳连接。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本技术提供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的进液管和出液管,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多条冷却通道,且每条冷却通道具有与进液管相连通的进液口和与出液管相连通的出液口,其中,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冷却通道的进液口距设置有所述进液管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递增。在使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时,上述冷却装置中进液管的中心线两侧的冷却通道的进液口距设置有所述进液管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进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递增,即最靠近进液管的中心线的冷却通道的进液口最接近安装有进液管的外壳壁也最接近进液管,距进液管的中心线的距离越远的冷却通道的进液口距安装有进液管的外壳壁的距离越远,所以冷却液从该冷却装置的进液口进入后,首先进入冷却通道与外壳之间的冷却空腔内,由于冷却液具有一定流速和流向,部分冷却液直接流入距离进液管的外壳壁最近的冷却通道内,而进液管内的冷却液的流量较大,其余的冷却液受到距离进液管的外壳壁最近的冷却通道壁的阻力影响而流向两侧的冷却通道,即向两侧分流,依次类推,使得由进液管流入到冷却水腔的冷却液得以良好的分流,即每条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较均匀,以致该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较均匀。此外,冷却液能够更多的流经进液管处的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避免了该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液流量较小而造成冷却水腔角落部位散热效果较差的情况,保证了该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良好的散热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由于上述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量不均匀和进液管处的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液的流量较小,导致冷却效果不均匀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与电机控制器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安装在电机控制器上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01-外壳、02-进液管、03-冷却通道、04-出液管;I-外壳、2-冷却通道、3-冷却水腔、4-进液管、5-出液管、A-电机控制器、B-冷却>J-U ρ α装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技术权利要求的限制。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该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量不均匀和进液管处的冷却水腔的角落部位的冷却液的流量较小,导致冷却效果不均匀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的进液管(4)和出液管(5),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多条冷却通道(2),且每条冷却通道具有与进液管(4)相连通的进液口和与出液管(5)相连通的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4)的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冷却通道(2)的进液口距设置有所述进液管(4)的外壳壁的距离沿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的方向依次递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泓清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