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汽车轮毂与传动系统分合的装置,涉及机动车动力传动系统,该装置包括连接部件、控制部件、从动盘、主动盘和盖板,连接部件与轮毂连接,从动盘和主动盘可轴向滑动地设置在连接部件内部,盖板设置在连接部件轴向端部,驱动轴依次穿过盖板和主动盘并驱动主动盘转动,主动盘驱动从动盘转动,从动盘与轮毂的轴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制部件设置在从动盘与主动盘之间,用于控制从动盘与主动盘彼此轴向滑动,实现从动盘与主动盘的结合或分离,从而到达控制驱动轴与轮毂连接或断开的目的,解决了四驱车辆在驱动力断开情况下,传动系统仍然随着轮毂转动导致内部部件磨损加剧,特别是导致过多能量损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动力传动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轮毂与传动系统分合的装置。
技术介绍
四轮驱动车辆的驱动方式可以根据相应的情况进行选择,一般在上坡或路面情况不佳时启用四轮驱动,正常行驶时只使用前轮或者后轮来驱动,但是由于闲置的驱动轮跟随一起转动,从而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传动系统运转,由于传动系统中包括有传动轴与轴承、齿轮与齿轮等多种配合方式,所以这种被动的运转必将加剧各个部件的磨损;特别是对于电动车辆,这样的被动转动还将会造成能量的损失。摩卡车型是一款将轿车舒适安全和摩托车轻便灵巧集于一身的未来家庭新能源 车,目前均采用电能,车身内部中央通道处需放置摩托车,摩托车的动力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相关传动系统作用于轿车的后轮,实现四轮驱动;同样是在上坡或路面情况不佳时启用四轮驱动,在正常行驶时断开后轮驱动,因摩卡车为电动车,断开后轮驱动后,其传动系统中的传动轴和减速装置中齿轮等部件将与后轮一起运动,除了加剧内部部件的磨损外还使得部分能量损失,所以需要进行改进使摩卡车型克服这种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控制轮毂与传动系统分合的装置,设置在轮毂与传动系统驱动轴之间,可以控制轮毂与驱动轴结合或分离,解决了在驱动力断开情况下,传动系统仍然随着轮毂转动导致内部部件磨损加剧,特别是导致过多能量损失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轮毂与传动系统分合的装置,所述传动系统的驱动轴与轮毂连接并驱动轮毂转动,所述装置包括连接部件、控制部件、从动盘、主动盘和盖板;所述连接部件轴向一端与轮毂连接,所述从动盘和主动盘可轴向滑动地设置在连接部件内部,所述盖板固定设置在连接部件轴向另一端端部,所述驱动轴依次穿过盖板和主动盘并驱动主动盘转动,所述主动盘驱动从动盘转动,所述从动盘与轮毂的轴连接并驱动轮毂转动;所述控制部件设置在从动盘与主动盘之间,用于控制从动盘与主动盘的轴向滑动。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压紧块、电磁铁和回位弹簧;所述压紧块可轴向滑动地设置在主动盘与盖板之间,所述连接部件靠近轮毂的一端与压紧块之间设有电磁铁,所述压紧块与盖板之间连接有回位弹簧。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连接部件内部开设有轴向凹槽,所述电磁铁设置在凹槽内。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压紧块上设有与所述凹槽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应的凸起的导向块。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导向块与盖板固定设置在回位弹簧两端。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连接部件靠近轮毂的一端的内端面与压紧块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件一端的内端面上。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主动盘与从动盘的接触端均设有摩擦片。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轮毂的轴与从动盘以及驱动轴与主动盘均采用花键联接的方式。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连接部件内部轴向对称开设有两条凹槽。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连接部件为转向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I )、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可以控制轮毂与传动系统驱动轴的分离或结合,在驱动力断开情况下,驱动轴与轮毂之间分离,使传动系统不跟随轮毂转动,不会造成过多能量损失以及缓解内部部件的磨损;2)、针对如轿车和摩托车相结合的摩卡车型等新型电动车辆,更容易因为传动系统的被动运转导致能量损失,而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3)、本专利技术的控制部件是通过其电磁铁的吸力以及相对设置的回位弹簧的预紧力来控制主动盘与从动盘的分离与结合,从而达到控制轮毂与驱动轴分离与结合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4)、本专利技术的主动盘与从动盘采用接触端设置的摩擦片来传动的方式,使得控制轮毂与驱动轴的分离与结合更快速准确;5)、本专利技术的连接部件可采用传统的转向节,在其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可使用,节约生成成本,合理利用资源;6)、本专利技术轮毂的轴与从动盘以及驱动轴与主动盘均采用花键联接的方式,因槽较浅,齿根处应力集中较小,轴与毂的强度削弱较少,更重要的是花键联接的导向性好,使得轮毂与驱动轴分离与结合的过程更省力。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控制轮毂与驱动轴分离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控制轮毂与驱动轴结合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I-轮穀,2_转向节,3_从动盘,4-电磁铁,5-主动盘,6_压紧块,7_回位弹黃,8_盖板,9_驱动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图I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轮毂与传动系统分合的装置,所述传动系统的驱动轴9与轮毂I连接并驱动轮毂I转动,所述装置包括连接部件、控制部件、从动盘3、主动盘5和盖板8 ;所述连接部件轴向一端通过螺栓与轮毂I固定连接,所述从动盘3和主动盘5可轴向滑动地设置在连接部件内部,所述从动盘3和主动盘5轴线重合;所述盖板8固定设置在连接部件轴向另一端端部,一是将从动盘3和主动盘5限制在连接部件内部,另外也起到支撑和稳固驱动轴9的作用;所述驱动轴9依次穿过盖板8和主动盘5并驱动主动盘5转动,所述主动盘5驱动从动盘3转动,所述从动盘3与轮毂I的轴连接并驱动轮毂I转动;上述轮毂I的轴与从动盘3以及驱动轴9与主动盘5均采用花键联接的方式,因槽较浅,齿根处应力集中较小,轴与毂的强度削弱较少,更重要的是花键联接的导向性好,使得轮毂与驱动轴分离与结合的过程更省力。所述控制部件设置在连接部件内部的从动盘3与主动盘5之间,用于控制从动盘3与主动盘5的轴向滑动,也就能控制从动盘3与主动盘5结合或分离;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压紧块6、电磁铁4和回位弹簧7 ;所述压紧块6可轴向滑动地设置在主动盘5与盖板8之间,所述连接部件靠近轮毂I的一端与压紧块6之间设有电磁铁4,所述压紧块6与盖板8之间连接有回位弹簧7。 上述控制部件不局限于上述一种形式,还可以有多种,例如主动盘5与从动盘3之间还是采用摩擦片驱动方式,但是它们的分离与结合不再采用电磁铁4与回位弹簧7的组合方式;可以设计相应机械构件分别与主动盘5与从动盘3连接,从而通过控制机械构件的运动来控制主动盘5与从动盘3分离或者结合等等方式,此处不再赘述。上述设置在主动盘5与盖板8之间压紧块6可以直接套在驱动轴9上,本例中是将主动盘5设计为类似阶梯型的轴套,呈两极阶梯形状,靠近从动盘3的一端外径大于另一部分外径,而压紧块6设置在主动盘5小外径处,并轴向滑动,同样,压紧块6与盖板8固定设置在回位弹簧7两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靠近轮毂I的一端的内端面与压紧块6 —端的端面之间设有电磁铁4,在所述连接部件内部开设有轴向凹槽,本例中连接部件内部对称开设有两条凹槽,电磁铁4设置在凹槽内;所述电磁铁4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件一端的内端面上。所述压紧块6上设有与所述凹槽形状相同且位置相对应的凸起的导向块,即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块,所述每个导向块与盖板8固定设置在回位弹簧7两端,回位弹簧7的个数及弹性可以根据压紧块6的重量、压紧块6与驱动轴9或者主动盘5之间的摩擦力大小来确定。所述主动盘5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驱动从动盘3,例如齿轮传动或者摩擦片传动形式等,本例优选主动盘5与从动盘3的接触端均设有摩擦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控制轮毂与传动系统分合的装置,所述传动系统的驱动轴(9)与轮毂(1)连接并驱动轮毂(1)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连接部件、控制部件、从动盘(3)、主动盘(5)和盖板(8);所述连接部件轴向一端与轮毂(1)连接,所述从动盘(3)和主动盘(5)可轴向滑动地设置在连接部件内部,所述盖板(8)固定设置在连接部件轴向另一端端部,所述驱动轴(9)依次穿过盖板(8)和主动盘(5)并驱动主动盘(5)转动,所述主动盘(5)驱动从动盘(3)转动,所述从动盘(3)与轮毂(1)的轴连接并驱动轮毂(1)转动;所述控制部件设置在从动盘(3)与主动盘(5)之间,用于控制从动盘(3)与主动盘(5)的轴向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刚,席鹏东,刘巍,潘之杰,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