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1554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在所述的外壳内;所述的外壳包括上板面(1)及后侧板面(2);所述的电路板包括前电路板(3)和后电路板(4);所述的后电路板(4)固定在所述的后侧板面(2)上;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左侧中部和右侧中部均通过固定柱(5)固定在后电路板(4)上;所述的上板面(1)上设有编码线接口(6)及通信线接口(7);编码线接口的连接件(6.1)及通信线接口的连接件(7.1)均设在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与后电路板(4)上侧之间也通过固定柱(5)连接。该伺服控制器编码线接口与通信接口均较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伺服控制器
技术介绍
伺服控制器又称伺服驱动器或伺服放大器,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一种控制器,其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伺服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及外壳,所述的电路板设在所述的外壳内。外壳的上板面为控制面板。所述的控制面板上设有编码线接口、通信线接口、接线端子及显示屏。所述的电路板包括前电路板及后电路板。所述的后电路板固定在外壳的后侧板面上,所述的接线端子与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的接线端子设在所述的后电路板的上侧。所述的前电路板通过固定柱固定在后电路板上,即所述的前电路板的左侧中部和右侧中部均通过固定柱固定在后电路板上。所述的编码线接口内的连接件及通信线接口内的连接件均设在所述的前电路板的上侧。 以上结构的伺服控制器存在以下缺陷伺服控制器在使用的时候,编码线接口的连接件需要与编码线接头相连接,通信线接口的连接件需要与通信线接头相连接,而编码线接口与通信线接口均设在前电路板的上侧,离固定柱较远,因而受力会晃动不够稳定,而编码线接头与通信线接头与接口连接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力,因此在组装的过程中,编码线接口内的连接件和通信线接口内的连接件都容易产生轻微地晃动,长时间下来接口内零件容易松动;此外,目前的编码线接口内的连接件与编码线接口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4_,通信线接口内的连接件与通信线接口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4_,都比较宽,接头与接口组装之后,若与接头相连接的线缆受力较大时,连接头和连接件将不能直接接触,而会产生一定倾斜角度的形变,导致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编码线接口与通信接口均较稳定的伺服控制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伺服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在所述的外壳内;所述的外壳包括上板面及后侧板面;所述的电路板包括前电路板和后电路板;所述的后电路板固定在所述的后侧板面上;所述的前电路板的左侧中部和右侧中部均通过固定柱固定在后电路板上;所述的上板面上设有编码线接口及通信线接口 ;编码线接口内的连接件及通信线接口内的连接件均设在所述的前电路板的上侧;所述的前电路板的上侧与后电路板上侧之间也通过固定柱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的伺服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技术的伺服控制器的前电路板的上侧与后电路板上侧之间也通过固定柱连接,这样,前电路板上侧就比较稳定,前电路板上侧上的编码线接口连接件和通信线接口连接件离固定柱就比较近,因此也比较稳定,在接口与接头连接的过程中,前电路板上的编码线接口连接件和通信线接口连接件也不会产生晃动的现象,提交伺服控制器的可靠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前电路板的上侧与后电路板上侧之间通过两根固定柱连接。此种结构为最佳实施方案。作为本技术的另ー种改进,所述的编码线接口内的连接件与编码线接口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2_,所述的通信线接ロ内的连接件与通信线接口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2_。采用此种结构后,编码线接头与编码线接ロ可紧密配合,通信线接ロ与通信线接头可紧密配合,避免编码线接ロ内的连接件和通信线接ロ内的连接件接触不良的现象。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伺服控制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伺服控制器的上板面打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上板面,2、后侧板面,3、前电路板,4、后电路板,5、固定柱,6、编码线接ロ,6. I、编码线接ロ的连接件,7、通信线接ロ,7. I、通信线接ロ的连接件,8、接线端子,9、显示屏,10、按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请參阅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伺服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在所述的外壳内。所述的外壳包括上板面I、下板面及侧板面。所述的侧板面包括前、后、左、右侧板面。所述的电路板包括前电路板3和后电路板4。所述的后电路板4固定在所述的后侧板面2上。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左侧中部和右侧中部均通过固定柱5固定在后电路板4上。所述的上板面I上设有编码线接ロ 6、通信线接ロ 7、接线端子8、显示屏9及按钮10。所述的编码线接ロ的连接件6. I及通信线接ロ的连接件7. I均在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側。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与后电路板4上侧之间也通过固定柱5连接,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与后电路板4上侧之间通过两根固定柱5连接。所述的编码线接ロ的连接件6. I与编码线接ロ 6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2mm,所述的通信线接ロ的连接件7. I与通信线接ロ 7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2_。权利要求1.ー种伺服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在所述的外壳内;所述的外壳包括上板面(I)及后侧板面(2);所述的电路板包括前电路板(3)和后电路板(4);所述的后电路板(4 )固定在所述的后侧板面(2 )上;所述的前电路板(3 )的左侧中部和右侧中部均通过固定柱(5)固定在后电路板(4)上;所述的上板面(I)上设有编码线接ロ(6)及通信线接ロ(7);编码线接ロ的连接件(6. I)及通信线接ロ的连接件(7. I)均设在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与后电路板(4)上侧之间也通过固定柱(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伺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与后电路板(4)上侧之间通过两根固定柱(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码线接ロ的连接件(6.I)与编码线接ロ(6)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2_,所述的通信线接ロ的连接件(7. I)与通信线接ロ(7)内壁的间隙的宽度为2m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在所述的外壳内;所述的外壳包括上板面(1)及后侧板面(2);所述的电路板包括前电路板(3)和后电路板(4);所述的后电路板(4)固定在所述的后侧板面(2)上;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左侧中部和右侧中部均通过固定柱(5)固定在后电路板(4)上;所述的上板面(1)上设有编码线接口(6)及通信线接口(7);编码线接口的连接件(6.1)及通信线接口的连接件(7.1)均设在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与后电路板(4)上侧之间也通过固定柱(5)连接。该伺服控制器编码线接口与通信接口均较稳定。文档编号H05K7/12GK202634970SQ20122031027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专利技术者王奇峰, 严志桥, 陈腾飞 申请人:宁波海得工业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伺服控制器,包括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在所述的外壳内;所述的外壳包括上板面(1)及后侧板面(2);所述的电路板包括前电路板(3)和后电路板(4);所述的后电路板(4)固定在所述的后侧板面(2)上;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左侧中部和右侧中部均通过固定柱(5)固定在后电路板(4)上;所述的上板面(1)上设有编码线接口(6)及通信线接口(7);编码线接口的连接件(6.1)及通信线接口的连接件(7.1)均设在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电路板(3)的上侧与后电路板(4)上侧之间也通过固定柱(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奇峰严志桥陈腾飞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海得工业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