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包括风道前端、电机、第一斜齿轮转轴、第二斜齿轮转轴和转页格栅,其中电机被固定在风道前端上;风道前端内部有三根径向布置的第一支杆,第一支杆的一端连接至风道前端的圆筒壁,另一端连接在位于风道前端的中心轴线的第一旋转孔上,风道前端的圆筒壁上还开有第二旋转孔;第一斜齿轮转轴与第二斜齿轮转轴啮合,从而在第二斜齿轮转轴的带动下转动;第二斜齿轮转轴穿过第二旋转孔与电机连接,从而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第一斜齿轮转轴穿过第一旋转孔并与转页格栅紧固,从而转页格栅在第一斜齿轮转轴的带动下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可以自动调节风向。(*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更特别地,本技术涉及一种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车载空调系统的出风口主要是桶装型和双叶片型的结构,这两种出 风口都是通过手动调节整个出风口或叶片的方向来控制气流的方向。手动调节的出风口的缺陷在于如果不进行调节,从空调出来的风持续朝向一个方向将导致车厢内的温度不均匀,并且长时间吹向人体还将使人感到不适;然而在驾驶过程中,频繁改变空调的出风角度是一件繁琐的事情,对于驾驶员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采用桶装型和双叶片型这两种形式的出风口对车厢内进行送风,车厢内的舒适性和驾驶的安全性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本技术的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包括风道前端、电机、第一斜齿轮转轴、第二斜齿轮转轴和转页格栅,其中风道前端为圆筒形,其圆筒壁上设有三个凸台定位孔,电机设有三个与所述凸台定位孔对应的孔,通过将电机上的孔套在凸台定位孔外部并将螺钉旋入所述凸台定位孔,电机被固定在风道前端上;风道前端内部有三根径向布置的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连接至风道前端的圆筒壁,另一端连接在位于风道前端的中心轴线的第一旋转孔上,风道前端的圆筒壁上还开有第二旋转孔;第一斜齿轮转轴和第二斜齿轮转轴均具有锥形齿轮的顶部和细圆柱形的杆部,通过所述锥形齿轮,第一斜齿轮转轴和第二斜齿轮转轴啮合在一起,从而第一斜齿轮转轴在第二斜齿轮转轴的带动下转动,第一斜齿轮转轴和第二斜齿轮转轴的杆部相互垂直;第二斜齿轮转轴穿过所述第二旋转孔与电机连接,从而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第一斜齿轮转轴穿过所述第一旋转孔,第一斜齿轮转轴的前端部分露出第一旋转孔并与转页格栅紧固,从而转页格栅在第一斜齿轮转轴的带动下转动;转页格栅为圆形,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片状竖直格栅和多个彼此平行的片状水平格栅。转页格栅的中心具有带内螺纹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在一端为开放端,而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开放端承接第一斜齿轮转轴露出所述第一旋转孔的前端部分,所述前端部分具有外螺纹,通过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的内螺纹配合,第一斜齿轮转轴与转页格栅紧固。优选地,转页格栅与风道前端的内壁的单边间隙大于或等于2_,转页格栅包括三个彼此平行的片状竖直格栅和五个彼此平行的片状水平格栅,任一水平格栅与任一竖直格栅彼此垂直,并且任一水平格栅与任一竖直格栅的交线与该竖直格栅的边缘所成的角度为60度。优选地,第一斜齿轮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孔之间的单边间隙小于或等于2mm,第二斜齿轮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孔的单边间隙大于或等于1mm。优选地,所述第一旋转孔内注塑有内壁光滑的金属嵌件,第一斜齿轮转轴涂有润滑剂并且穿过所述金属嵌件,第一斜齿轮转轴与所述金属嵌件之间的单边间隙小于或等于2mm ο优选地,所述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还包括环形的风道外饰环和带外螺纹的风道旋钮,风道外饰环与风道前端的圆筒壁通过螺纹固定在一起,风道外饰环具有三根径向布置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连接至风道外饰环的内侧,另一端连接在一位于风道外饰环的中心轴线的第二螺纹孔上,风道旋钮旋入所述第二螺纹孔。优选地,所述第二螺纹孔的轴向长度为4_,风道旋钮的长度大于4_。风道旋钮伸出所述第二旋转孔并且抵住所述所述第一螺纹孔的封闭端,从而固定转页格栅。 可选择地,风道旋钮离开所述封闭端,从而转页格栅能够转动。本技术的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可以使空调的出风自动形成旋转扰动,并且也可以通过手动旋转风道旋钮,使得空调吹出的风朝向固定的方向。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转页式车载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转页式车载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的第一斜齿轮转轴和第二斜齿轮转轴的啮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转页式车载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的风道前端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风道前端中心轴线的第一旋转孔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的转页式车载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的转页格栅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的转页式车载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的风道外饰环与风道前端结合的立体图,还示出了待旋入风道外饰环的风道旋钮。图7是本技术的转页式车载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组装后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安装在风道I的出口处,并且包括风道前端2、电机3、第一斜齿轮转轴4、第二斜齿轮转轴5、转页格栅6、风道外饰环7和风道旋钮8。本技术的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电机3带动第二斜齿轮转轴5转动,第二斜齿轮转轴5与第一斜齿轮转轴4啮合并带动第一斜齿轮转轴4转动,进而带动转页格栅6转动,使通过出风口的气流旋转扰动;然而,还可以用风道旋钮8抵住转页格栅6,使其停止转动,从而获得朝向固定方向的气流。下面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第一斜齿轮转轴4和第二斜齿轮转轴5均具有锥形齿轮的顶部和细圆柱形的杆部。通过二者的锥形齿轮,第一斜齿轮转轴4和第二斜齿轮转轴5啮合在一起,并且第二斜齿轮转轴5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斜齿轮转轴4的转动。所述锥形齿轮的顶部的底角为45度,从而当啮合在一起时,第一斜齿轮转轴4和第二斜齿轮转轴5的杆部相互垂直。如图3所示,圆筒形的风道前端2是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的主要构架。风道前端2由其内部径向布置的三根第一支杆21支撑,任意两根第一支杆21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每根第一支杆21的其中一端连接至风道前端2的内壁,另一端连接在一位于风道前端2的中心轴线的第一旋转孔22上。第一斜齿轮转轴4的杆部可以从第一旋转孔22内穿过,并且其露出第一旋转孔22的前端部分41与转页格栅6紧固,以带动转页格栅6转动(在图3中未示出,具体见下文的描述)。优选地,风道前端2 (包括第一支杆21和第一旋转孔22)为塑胶材料。更加清晰地如图4所示,为减小第一斜齿轮转轴4在第一旋转孔22内转动时的阻力,第一旋转孔22内注塑有内壁光滑的环形金属嵌件23,第一斜齿轮转轴4在所述金属嵌 体为,第一斜齿轮转轴4与金属嵌件23之间配合的单边间隙不超过2_,单边间隙过大会使第一斜齿轮转轴4在转动时产生晃动。第一斜齿轮转轴4需选用表面光滑的材质,使其在第一旋转孔22内转动时的阻力尽量小。优选地,在第一斜齿轮转轴4装配到第一旋转孔22内之前需要涂抹润滑剂,以进一步降低阻力。选用的润滑剂不能对第一斜齿轮转轴4和金属嵌件23有腐蚀作用,并且润滑剂能够在-40度到60度的温度范围内长时间保持有效性。再次如图3所示,风道前端2的外壁有三个圆柱形的凸台定位孔24,所述凸台定位孔24内有螺纹。电机3上有三个与所述凸台定位孔24配合的孔31,通过将所述孔31套在相应定位孔24的外部(由图7可见)并将螺钉(未示出)旋入凸台定位孔24,电机3可以固定在风道前端2上,并且在安装后的工作过程中不发生晃动。凸台定位孔24侧面设有加强筋结构,用来防止凸台定位孔24在装配电机3时断裂。风道前端2的圆筒壁上开有第二旋转孔25,第二斜齿轮转轴5穿过第二旋转孔25与电机3连接,使得电机3能够带动第二斜齿轮转轴5转动。第二旋转孔25与第二斜齿轮转轴5的单边间隙至少为1mm,保证第二斜齿轮转轴5在转动时不会受到干扰。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转页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页式空调风道出风口总成包括风道前端(2)、电机(3)、第一斜齿轮转轴(4)、第二斜齿轮转轴(5)和转页格栅(6),其中:风道前端(2)为圆筒形,其圆筒壁上设有三个凸台定位孔(24),电机(3)设有三个与所述凸台定位孔(24)对应的孔(31),通过将电机(3)上的孔(31)套在凸台定位孔(24)外部并将螺钉旋入所述凸台定位孔(24),电机(3)被固定在风道前端(2)上;风道前端(2)内部有三根径向布置的第一支杆(21),所述第一支杆(21)的一端连接至风道前端(2)的圆筒壁,另一端连接在位于风道前端(2)的中心轴线的第一旋转孔(22)上,风道前端(2)的圆筒壁上还开有第二旋转孔(25);第一斜齿轮转轴(4)和第二斜齿轮转轴(5)均具有锥形齿轮的顶部和细圆柱形的杆部,通过所述锥形齿轮,第一斜齿轮转轴(4)和第二斜齿轮转轴(5)啮合在一起,从而第一斜齿轮转轴(4)在第二斜齿轮转轴(5)的带动下转动,第一斜齿轮转轴(4)和第二斜齿轮转轴(5)的杆部相互垂直;第二斜齿轮转轴(5)穿过所述第二旋转孔(25)与电机(3)连接,从而在电机(3)的带动下转动,第一斜齿轮转轴(4)穿过所述第一旋转孔(22),第一斜齿轮转轴(4)的前端部分(41)露出第一旋转孔(22)并与转页格栅(6)紧固,从而转页格栅(6)在第一斜齿轮转轴(4)的带动下转动;转页格栅(6)为圆形,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片状竖直格栅(61)和多个彼此平行的片状水平格栅(6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祥,郑国胜,孙建逵,钱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