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和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38107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1 0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和空调装置。该风道包括风道组件和安装到所述风道组件的多个风机部件,其中,所述多个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连线呈折线。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多个风机部件按折线形布置,因而不仅使风道部件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在保证蜗壳型线完整的前提下极大地改善了出风性能,最大程度的优化风道部件的性能,解决了风道空间与风量性能之间的矛盾,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道和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风道常用于空调系统以及其它通风装置中。如对空调系统而言,风道是与整个空调性能高低密切相关的部分,而风道产生的风量大小与换热效率直接相关,其电机消耗也与空调能量消耗有直接关系。以圆形柜机为例,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多个风机部件,这些风机部件的电机一般采用串联的方式。进一步地,风机部件的电机则采用前后错位布局或者是直线式布局这两种方式。虽然前后错位布局有利于进出风循环交换,出风比较顺畅,但是在前后错位布局的情况下,风道的体积偏大,结构不够美观。另外,直线式布局时,三个风机部件的电机呈直线排列,虽然这样能够节省空间,但是该结构会造成出风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风道和空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布置风机部件时,引起风道空间与风量性能之间产生矛盾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包括风道组件和安装到所述风道组件上的多个风机部件,其中,所述多个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连线呈折线。优选地,所述多个风机部件之间完全隔离地分布。优选地,所述多个风机部件沿同一平面分布。优选地,所述风机部件的个数为三个。优选地,所述三个风机部件均设置在偏离所述风道组件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处。优选地,所述三个风机部件分别为上出风风机部件、中出风风机部件和下出风风机部件,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风道组件的中心轴线平行。优选地,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连线与所述风道组件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15-30mm。优选地,所述下出风风机部件的设置姿态与将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绕所述风道组件的中心轴线旋转第一角度后的姿态相同,所述第一角度为183-190°。优选地,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的出风方向一致。优选地,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与所述下出风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比为35:2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上述的风道。由于本技术中将多个风机部件按折线形布置,因而不仅使风道部件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在保证蜗壳型线完整的前提下极大地改善了出风性能,最大程度的优化风道部件的性能,解决了风道空间与风量性能之间的矛盾,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中的风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中的风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中的风道的上风口、中风口和下风口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风道组件;2、上出风风机部件;3、中出风风机部件;4、下出风风机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请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特别是一种用于圆形柜机的风道。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风道可包括风道组件1和多个风机部件,其中,风道组件1包括蜗壳、导流圈和扩压段,所述多个风机部件安装到所述风道组件1中。特别是,安装到风道组件1上的所述多个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连线是折线形,例如,可以是由两段或更多段直线构成的折线。安装时,所述多个风机部件优选沿前后方向上的同一平面分布,如图1、图2所示,风机部件呈相对于风道组件1中的中心轴线非对称地布置安装在对应的蜗壳与导流圈之间。由于本技术中将多个风机部件按折线形布置,因而不仅使风道部件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在保证蜗壳型线完整的前提下极大地改善了出风性能,最大程度地优化了风道部件的性能,解决了风道空间与风量性能之间的矛盾,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优选地,所述多个风机部件之间完全隔离地分布。例如,对于图1和图2中具有三个风机部件的实施例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三个风机部件分别称之为上出风风机部件2、中出风风机部件3和下出风风机部件4。这样,可通过扩压段来实现上出风风机部件2、中出风风机部件3之间的隔离,更优选地,扩压段与风道组件1的中风口对应,可防止中出风风机部件3中的风进入上出风风机部件2中,造成出风混流的问题。如图3所示,上出风风机部件2具有上风口C、中出风风机部件3具有中风口D、下出风风机部件4具有下风口E,所述上风口C、中风口E和下风口E分别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三个风机部件均优选地设置在偏离所述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处。例如,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2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3之间的连线与所述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平行且在竖直方向上保证处于同一直线上分布,而中出风风机部件3和下出风风机部件4之间的连线则相对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呈倾斜状态,即下出风风机部件4偏离上述直线,更进一步地,下出风风机部件4也偏离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这样,上述两个连线形成拆线状。为了更好地解决风道空间与风量性能之间的矛盾,在一个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2的风机轴线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3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连线与所述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a为15-30mm,优选为20mm,因而在保证风叶尺寸风量的情况下,减小了蜗壳的体积。而下出风风机部件4则可通过将上出风风机部件2绕所述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旋转183-190°,优选为185°后平移至相应的下出风风机部件4处的方式得到,也就是说,下出风风机部件4的设置姿态与将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2绕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旋转185°后的姿态相同,这样增加了扩压段长度,提高了风机效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上出风风机部件2、中出风风机部件3和下出风风机部件4需要完全独立,并且使蜗壳型线之间组合,所以需要一定的让位空间。由于上出风风机部件2和下出风风机部件4分别属于上下出风机部件,而中出风风机部件3属于中风机部件构,因此优选地,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2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3的出风方向一致,从而可保证出风时风量叠加,制冷制热时主风量不衰减。进一步地,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2的风机轴线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3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A,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3的风机轴线与所述下出风风机部件4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由于需要开设中风口,因此,风机部件1与2之间让位空间较大,可将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B之比设置为35:26,这样可让出足够的空间设置中风口,以增加风量并保证整体出风性能最优。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上述的风道。由于采用了上述风道,因此,本技术中的空调装置的风道体积较小,使结构上更加美观,但是却能大大改善出风性能,可以很好地解决风道空间与风量性能之间的矛盾。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组件(1)和安装到所述风道组件(1)上的多个风机部件,其中,所述多个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连线呈折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组件(1)和安装到所述风道组件(1)上的多个风机部件,其中,所述多个风机部件的风机轴线之间的连线呈折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风机部件之间完全隔离地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风机部件沿同一平面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件的个数为三个。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风机部件均设置在偏离所述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风机部件分别为上出风风机部件(2)、中出风风机部件(3)和下出风风机部件(4),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2)与所述中出风风机部件(3)之间的连线与所述风道组件(1)的中心轴线平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风风机部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颖颖刘明校陈荣华孙小洪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