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索尼公司专利>正文

成型品及模内转印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6709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6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防止转印层变形和损伤的成型品及模内转印箔。上述成型品具有:一次成型树脂10’;转印在一次成型层10的表面的转印层30,该转印层30从一次成型树脂10’侧按顺序层叠有装饰层33、以聚酯或聚氨酯或聚酰亚胺或纤维素的任一个或其中二个以上组成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防箔流用印刷层31;形成在该转印层30的防箔流用印刷层31侧的二次成型树脂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型品及模内转印箔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使用不同树脂材料进行整体成型的成型品以及用于成型的模内转印箔。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知下面所述的双色成型法。首先,以形成了图案层等的模内转印箔夹在其间的方式把一次成型用型腔和型芯闭合,通过喷射出熔融的一次成型树脂,从而使表面转印了图案层的一次成型树脂部得以成型。然后,通过把装上了一次成型树脂部的型腔与二次成型用型芯闭合并喷射出二次成型树脂,形成覆盖一次成型树脂部表面的二次成型树脂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用双色成型法制造的成型品具有通过二次成型树脂部保护由模内转印箔转印到一次成型树脂部的图案层的优点。下面,对上述用于成型的模内转印箔进行说明。模内转印箔由基膜、在该基膜上形成的转印层构成。转印层是由多个层构成的层叠结构,例如,从基膜侧依次为硬涂层、施加有图形或文字等(图案)的装饰层、粘接层。把印刷有图案的模内转印箔放置于成型金属模具内,通过喷射出的熔融树脂的压力和热量,将模内转印箔的转印层转印到一次成型树脂上。像这样把施加在模内转印箔上的图案转印到树脂成型部,可同时进行成型与表面装饰。装饰层是用于对成型品赋予设计性的层。粘接层是用于将转印层粘接到成型品上的层,受喷射出的熔融树脂的热而软化而显示出粘接力。装饰层和粘接层可通过例如丝印和凹印形成。多在装饰层的基膜侧设置硬涂层。硬涂层是用于使所转印的装饰层免受由于摩擦或刮划引起的损伤的层。硬涂层有时是通过印刷法形成,但例如使用刮刀式涂布机涂敷在整个基膜上的情况也很多。然而,使用现有的模内转印箔进行上述双色成型法时,在二次成型过程中高压和高温流动的树脂有时会导致转印层变形或损伤。像这样印刷在基膜上的油墨层产生变形或受损伤的现象称为箔流、油墨流,也被称为印刷流。如果转印层的装饰层发生箔流,图案将无法达到设计的要求。而且,通过在转印层中印刷例如导电油墨,可形成担负着天线和静电开关那样的电路功能的导电配线,在形成了这样的导电配线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箔流,有时会出现导电配线短路或断线,电路就无法像设计的那样工作。如果使用在装饰层的基膜侧形成有传统的硬涂层的模内转印箔,则虽然由于在二次成型的树脂和装饰层之间存在硬涂层,二次成型时高压、高温流动的树脂不会直接与装饰层接触,但仍然会发生箔流。通常,硬涂层的材料多使用硬度高的丙烯酸(酯)系树脂和环氧系树脂(这些树脂多数是紫外光固化型树脂),但这些材料虽然硬度高,却有较脆(脆性)的一面。因此,这样的硬涂层虽适于防止擦伤,但防止在二次成型时流动的高压高温(压力可达100MPa以上,温度可达200℃以上)树脂造成的印刷层变形或损伤的功能却不充分。高压高温的流动树脂会使硬涂层受到损伤,其下的装饰层的图案会变形,导电配线会发生短路或断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11-11523号公报(图3至图5)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充分考虑到了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可防止成型品的转印层变形或损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成型品具有:一次成型层;转印在一次成型层的表面的转印层,所述转印层至少具有装饰层以及以聚酯、聚氨酯、聚酰亚胺和纤维素中任一个或其中的二个以上组成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防箔流用印刷层,且从一次成型层侧由近及远依次为装饰层和防箔流用印刷层;以及二次成型层,所述二次成型层形成于转印层的防箔流用印刷层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成型品,使用了上述材料的防箔流用印刷层比用于传统的硬涂层的丙烯酸(酯)系树脂和环氧系树脂韧性强。因此,二次成型时,即使高压高温树脂流过转印层,防箔流用印刷层也不会受到破坏。根据本专利技术,可防止成型品的转印层发生变形或损伤。附图说明图1作为构成电子设备的外观上可见部分的一部分的构造体成型品,示出了作为电子设备壳体的一部分的前盖成型品的平面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前盖的背面侧(壳体的内部侧)的平面图。图3是图2的A-A截面图。图4是对作为成型品的壳体的前盖的成型方法进行说明的图,示出了型腔板和第一型芯板的面对面状态。图5是示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闭模并填充了一次成型用树脂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了型腔板和第二型芯板的面对面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从图6所示的状态闭模后的状态的图。图8的A~C是对一般的模内转印箔设置导电配线层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9的A~C是使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内转印箔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10的A~C是使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内转印箔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11是使用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内转印箔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12的A~C是使用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内转印箔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13的A~C是使用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内转印箔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14的A~C是使用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内转印箔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15的A~C是使用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内转印箔进行双色成型时的说明图。图16是示出图15的A的模内转印箔的平面图。图17的A、B、C是分别示出各实施例的一次成型层的外形、二次成型层的外形、双色成型品的截面的图。图18是示出了实施例的转印层的导电配线的形状和与二次成型层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图19是示出了二次成型时的压力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图20的A、B是示出发生了箔流的成型品的说明图,图20的C是示出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模内转印箔时的成型品的一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说明按下列顺序进行。另外,在各图中,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共同的结构元件,并略去重复的说明。1.第一实施方式(装饰层、导电配线层的基膜侧具有用于防止箔流的印刷层的例子:图9)2.第二实施方式(导电配线层的上下都有印刷层的例子:图10)3.第三实施方式(装饰层、导电配线层的基膜侧具有用于防止箔流的印刷层且二次成型层是透明的层的例子:图11)4.第四实施方式(导电配线层的上下都有印刷层且二次成型层是透明的层的例子:图12)5.第五实施方式(一次成型层侧和二次成型层侧两者都具有粘接层的例子:图13)6.第六实施方式(导电配线层的上下都有印刷层且一次成型层侧和二次成型层侧两者都具有粘接层的例子:图14)7.第七实施方式(粘接层的边缘突出的例子:图15、图16)8.实施例和比较例〈1.第一实施方式〉(成型品的结构)图1作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未图示的电子设备的外观上可见部分的一部分的构造体成型品(双色成型品),示出了作为电子设备壳体的一部分的前盖成型品的平面图。作为电子设备,例如有便携式电话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PDA(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在壳体未图示出的本体上安装这个前盖100,从而构成了电子设备。图2是示出这个前盖100的背面侧2(壳体的内部侧)的平面图。图3是图2的A-A截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前盖100包括:形成这个前盖100的表面侧1的层的一次成型层10、形成背面侧2的层的二次成型层20以及夹在这些层之间的转印层30。为了能从一次成型层侧看到装饰层的图案,一次成型层10应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一次成型层10的材料可使用例如氯化乙烯、丙烯酸(酯)树脂、ABS树脂等通用树脂以及PC树脂、ABS树脂和PC树脂的混合树脂等塑料。将在后面说明包括装饰层的模内转印箔的层结构。二次成型层20具有用于连接壳体的本体的、未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成型品及模内转印箔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型品,具有:一次成型层;转印在所述一次成型层的表面的转印层,所述转印层至少具有装饰层以及以聚酯、聚氨酯、聚酰亚胺和纤维素中任一个或其中的二个以上组成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防箔流用印刷层,且从所述一次成型层侧由近及远依次为装饰层和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以及二次成型层,所述二次成型层形成于所述转印层的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6.20 JP 2011-136792;2012.04.24 JP 2012-09861.一种成型品,具有:一次成型层;转印在所述一次成型层的表面的转印层,所述转印层至少具有装饰层以及以聚酯、聚氨酯、聚酰亚胺和纤维素中任一个或其中的二个以上组成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防箔流用印刷层,且从所述一次成型层侧由近及远依次为装饰层和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二次成型层,所述二次成型层形成于所述转印层的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侧;导电配线层,所述导电配线层与所述一次成型层的距离比所述装饰层远但比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近;以及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形成于所述转印层的所述二次成型层侧,所述粘接层的外形形成得比所述转印层的所述装饰层和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的外形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品,其中,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的膜厚为2μm~4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品,其中,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形成于所述导电配线层的上下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品,其中,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的膜厚为5μm~20μm。5.一种成型品,具有:一次成型层;转印在所述一次成型层的表面的转印层,所述转印层至少具有装饰层以及以聚酯、聚氨酯、聚酰亚胺和纤维素中任一个或其中的二个以上组成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防箔流用印刷层,且从所述一次成型层侧由近及远依次为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和所述装饰层;二次成型层,所述二次成型层形成于所述转印层的所述装饰层侧;导电配线层,所述导电配线层与所述一次成型层的距离比所述防箔流用印刷层远但比所述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敦司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