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08800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1 1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从落座乘员的腰部到胸部或肩部、头部的较宽的范围进行保护的结构中,对该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发生干涉的情况进行抑制或防止。侧面安全气囊(42)一体地具备: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腰部保护气囊部(56)、和在落座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胸部肩部保护气囊部(58)。以从侧面安全气囊(42)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腰部保护气囊部(56)及胸部保护气囊部(58)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气体的非膨胀部(64),以使展开时的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至腰部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接缝而分割成下膨胀室(腰部腔室)和上膨胀室(肩至胸部腔室)的两腔式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083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2103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当在后座上搭载有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时,肩侧的安全带织带被倾斜架设在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面,且腰侧的安全带织带被架设在落座乘员的腹部下侧(腰部附近)。因此认为,当上述这种大型的侧面安全气囊展开时,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会与腰侧的安全带织带发生干涉。考虑到上述事实,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落座乘员的腰部到胸部或肩部、头部的较宽的范围进行保护的结构中,能够抑制或防止该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发生干涉的情况。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充气装置,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且在侧面碰撞时喷出气体;侧面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被收纳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部,并且一体地具备通过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而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腰部保护气囊部、和在落座乘员的至少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胸部保护气囊部,并且,以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及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所述气体的非膨胀部,以使展开时的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带状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侧。根据第一方式,当发生侧面碰撞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充气装置进行工作,并产生气体。所产生的气体向以折叠的状态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处的侧面安全气囊内流入。因此,侧面安全气囊的腰部保护气囊部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并且胸部保护气囊部在落座乘员的至少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由此,乘员的腰部及至少胸部被保护以免受到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在此,在本方式中,以从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腰部保护气囊部及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气体的非膨胀部。因此,当侧面安全气囊展开时,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端上端部将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带状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侧。即,包含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端部隐藏在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且胸部保护气囊部位于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上方。换言之,腰部保护气囊和胸部保护气囊以上下隔着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方式被分开展开。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非膨胀部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和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进行连结的布状部件而形成。根据第二方式,由于非膨胀部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进行连结的布状部件而形成,因此能够抑制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各自的松动。即,认为如果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被分离,则在展开了侧面安全气囊时,胸部保护气囊部相对于腰部保护气囊部将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上松动,且侧面安全气囊不会顺利地进入落座乘员的胸部等与车身侧部之间的较窄的间隙中。但是,如果预先通过由布状部件形成的非膨胀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两者进行连结,则还可抑制相 对于腰部保护气囊部的、胸部保护气囊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松动。此外,当对本方式和还向相当于非膨胀部的部分供给气体的情况进行比较时,本方式与所述情况相比,减少了使侧面安全气囊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并且缩短了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完成时间。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对所述非膨胀部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进行了缝制的外周缝制部,在该外周缝制部上,设置有在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所述前侧上端部的上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迂回的迂回部。根据第三方式,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对非膨胀部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进行了缝制的外周缝制部,而且在外周缝制部上,设置有在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的上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迂回的迂回部。由此,在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时,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容易挂在迂回部(即,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上。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在所述非膨胀部上,形成有相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和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行连结的线段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内陷的内陷部。根据第四方式,在对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进行连结的非膨胀部上形成有内陷部。该内陷部被构成为,相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行连结的线段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内陷的结构。因此,可抑制如下的情况,即,在侧面安全气囊展开,且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挂在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上时,侧面安全气囊中的尤其是非膨胀部的前端侧通过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而被强烈施压。S卩,在侧面安全气囊展开了的状态下,在非膨胀部的前端侧的边缘部上作用有张力。因此,当假设没有内陷部,且非膨胀部一直被设置到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行连结的线段的位置时,该非膨胀部的前端侧的边缘部将通过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而被强烈按压。其结果为,由于胸部保护气囊部被拉向车辆下方侧,因此认为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展开位置将向车辆下方侧稍微偏移。但是,当如本方式那样,在非膨胀部上设置有内陷部时,可抑制如下的情况,S卩,在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入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时,胸部保护气囊部通过作用于非膨胀部的前端侧的边缘部上的张力而被拉向车辆下方侧。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所述内陷部被形成在,从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跨至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至少下部的前端部的范围内。根据第五方式,由于内陷部被形成在,从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跨至胸部保护气囊部的至少下部的前端部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对于成年人乘员,也可获得通过上述的第四方式而获得的作用效果。即,一般情况下,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系绑高度随着落座乘员的体格的变大而向车辆上方侧移动。因此,只要内陷部被形成在,从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跨至胸部保护气囊部的至少下部的前端部的范围内,则即使落座乘员为成年 人,也可以不会很大程度地受到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张力的影响。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包含所述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侧上部的外周及前侧下部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并且该前侧上部的外周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该前侧下部的外周的半径。根据第六方式,腰部保护气囊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包含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侧上部的外周及前侧下部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而且,由于前侧上部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渡瀬修社本岳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