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5881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3 1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以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车辆下侧且鼓出部(24)的车辆后侧处,配置有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在组件外壳(30)内配置有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以及充气装置(34)。充气装置(34)通过在中间部处形成有余长部(52)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而被安装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因此,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欲向车辆前侧移动时,余长部(52)将被压缩并变形,从而能够逸散该展开反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以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车辆下侧且鼓出部(24)的车辆后侧处,配置有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在组件外壳(30)内配置有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以及充气装置(34)。充气装置(34)通过在中间部处形成有余长部(52)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而被安装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因此,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欲向车辆前侧移动时,余长部(52)将被压缩并变形,从而能够逸散该展开反力。【专利说明】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涉及碰撞物保护装置的专利技术。在该碰撞物保护装置中,于前围板内配置有安全气囊组件,当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顶盖被展开,发动机罩安全气囊沿着发动机罩后端以及左右前柱而膨胀展开。此外,在日本特开2004-16811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涉及行人保护装置的专利技术。在该行人保护装置中,安全气囊组件被配置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侧,当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首先通过上弹机构而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向车辆上侧上升,接下来顶盖被展开,发动机罩安全气囊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的间隙沿着发动机罩后端以及左右前柱而膨胀展开。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利用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由于采用了将安全气囊组件配置于前围板内的结构,因此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会变得复杂,从而存在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动作情况不稳定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需要加强前围板以便对组件外壳进行固定,因此会增加质量及成本。另一方面,在利用日本特开2004-16811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由于发动机罩安全气囊从上弹了的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膨胀展开,因此与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相比,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较为稳定。但是,在需要加强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以承受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从而质量及成本会增加这一点上,残留有与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相同类型的课题。并且,考虑到如下情况,即,由于提高了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刚性以及强度,从而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刚性及强度会提高,由此会给行人保护性能带来影响。本专利技术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充气装置,其被配置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进行工作而喷出气体,其中,所述发动机罩被设为所述后端部能够向车辆上侧上升;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而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向车辆上表面侧且车辆后侧膨胀展开;充气装置安装托架,其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变形部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侧,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变形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且通过进行变形而伸长或缩短,从而容许所述充气装置向与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所述变形部被设为形成在所述板材上的余长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所述变形部被设为,通过在所述板材上形成弱化部从而被设置在该弱化部的周围的伸长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还具备止动件,所述止动件被设置于所述充气装置的移动方向侧,并且通过与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或所述充气装置发生干涉从而对所述充气装置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止动件由被固定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件的发动机罩内板上的另外的部件构成。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止动件由鼓出部的纵壁构成,所述鼓出部被一体地形成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件的发动机罩内板的后端部侧处且向车辆下侧鼓出。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还具备组件外壳和充气装置外壳,所述组件外壳将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收纳于内部,所述充气装置外壳经由密封部件而被安装在该组件外壳的前壁部上并且被设为能够通过被输入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抵接载荷而脱离。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还具备组件外壳,所述组件外壳将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收纳于内部,并且,在该组件外壳上的与所述充气装置对置的部位处,设定有通过被输入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抵接载荷而断裂的断裂预定部。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被形成为笔直柱状且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并且,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在中央部处配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且在该第二固定部的两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并且在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各第二固定部之间分别设置有所述变形部。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车辆后侧处,形成有向车辆下侧鼓出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鼓出部,并且该鼓出部被设置于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相比向车辆前侧偏移了的位置处,而且,在被形成于发动机罩内板的该鼓出部的车辆后侧的收纳空间内,配置有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利用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而被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鼓出部的底壁上。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一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是通过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带状的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被制造出的。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一方式或第十二方式中,还具有组件外壳,所述组件外壳被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大致箱状,并对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安全气囊进行收纳,且具备上侧安装壁以及下侧安装壁,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在被夹持于该上侧安装壁与该下侧安装壁之间的状态下,与该上侧安装壁及该下侧安装壁一同紧固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所述鼓出部的底壁上。第十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三方式中,所述组件外壳还具备沿着所述鼓出部的后端壁而直立设置的前壁部,所述余长部具备:第一倾斜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充气装置,其被配置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进行工作而喷出气体,其中,所述发动机罩被设为所述后端部能够向车辆上侧上升;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而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向车辆上表面侧且车辆后侧膨胀展开;充气装置安装托架,其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变形部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侧处,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变形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且通过进行变形而伸长或缩短,从而容许所述充气装置向与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康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