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缸缓冲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3397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1:00
一种油缸缓冲控制阀,该控制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节流阀、低压溢流阀、高压溢流阀、常通电磁阀、常闭电磁阀、以及设置在阀体内连通阀体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的第一主油路和连通阀体第一油口与第三油口的第二主油路及相关油路;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第二主油路中;常闭电磁阀及第二单向阀与第一单向阀以串联的方式组成第一主工作油路;低压溢流阀位于第一油口与第四油口之间组成溢流旁路;常通电磁阀与高压溢流阀位于第二油口与第四油口之间;所述阀体第一油口通过管路与为油缸提供油源的齿轮泵相连通;所述第四油口T通过管路与液压油箱相连通;所述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分别直接与油缸的无杆腔、有杆腔的油口相连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适用于大吨位工程机械如液压强夯机等设备需要油缸支撑上车回转支承或增强整机平稳性能与支腿油缸共同使用的油缸缓冲控制阀
技术介绍
大吨位工程机械液压强夯机(以下简称强夯机)是建设机场、码头等需要夯实地基的重大设施的最有效的施工机械之一,在其施工过程中,存在一种工况为强夯机从地面吊起几十吨重的重锤,起升到十几米高的高空,在驾驶员的操纵下,使重锤从卷扬上脱钩自由下落,重锤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地面,达到夯实地面基础的目的。然而,对强夯机本身来讲,在重锤脱钩的一瞬间,夯机的臂架就会受到一个与重锤下落方 向相反的作用力,此力作用于整机上,会使整机受到一个非常大的向后倾翻的扭矩,一般情况下,强夯机履带所处地面比较松软,会使强夯机两履带后半侧地面有一定的下沉量,向后倾翻的扭矩同时作用于回转支承上,瞬间的扭矩对强夯机的回转支承性能及整机平稳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避免上述工况对整机性能的影响,目前大吨位强夯机多采用在整机的上车安装一支腿油缸,采用液压锁与油缸配合使用,为了能够控制油缸伸出与缩回,专门有一联多路阀控制油缸动作,如图I所示是现技术大吨位强夯机采用“多路阀+液压锁”供油控制回路的液压原理图,其控制油缸伸出与缩回操作过程如下当先导控制手柄10板向油缸回缩方向时,齿轮栗5供油经液控先导手柄10相应的操作角减压后,经先导控制手柄10的3号油口输出并经先导油路将先导控制油输送到多路阀7的先导控制油口 b腔,同时,先导控制油口 a腔内油液通过先导手柄10的I油口经先导手柄T 口至液压油箱1,在先导油压力的推动下,多路阀7的阀芯向控制油缸回缩的方向移动,当多路阀阀芯移动一定行程后,变量泵4的高压油由多路阀7的P 口经阀芯流入B-V2油路,进入V2油口的压力油,一路打开液压锁9中右侧单向阀进入油缸8有杆腔,另一路经液压锁内部控制油路打开液压锁9左侧单向阀,使油缸8无杆腔中油液能够经Vl-A油路进入多路阀7,再通过多路阀7阀芯经T 口至液压油箱1,这样,油缸8有杆腔不断有高压油进入,同时无杆腔油液排出至液压油箱1,油缸8活塞杆回缩,使支腿油缸8远离地面,当油缸8活塞杆回缩完全后,活塞杆停止动作,进入有杆腔的压力油没有流动,油液压力会迅速升高,直至油缸8的有杆腔内油液压力达到多路阀7设定中溢流阀设定压力时,溢流阀开始溢流,达到保护液压系统安全的目的,此时操作员松开先导手柄10,使之回中位,控制多路阀7阀芯的先导压力油被切断,多路阀7两控制油口 a腔与油口 b腔均与先导手柄10的T油口相连,多路阀7阀芯随之回中位,与液压锁9的Vl油口与V2油口同时与多路阀7的T油口连通,液压锁9将自动封锁油缸8有杆腔与无杆腔中的油液,不管作用于油缸8的外力F有多么大,油缸将始保持锁定静止状态。当先导控制手柄10扳向油缸伸出方向时,由齿轮泵5提供压力油经液控先导手柄10相应操作角减压后,经先导控制手柄10的I号油口输出并经先导油路将先导控制油输送到多路阀7的先导控制油口 a腔,同时,先导控制油口 b腔内油液通过先导手柄10的3油口经先导手柄10的T 口至液压油箱1,在先导油压力的推动下,多路阀7的阀芯向控制油缸伸出的方向移动,当多路阀阀芯移动一定行程后,变量泵4的高压油由多路阀7的P 口经阀芯流入A-Vl油路,进入Vl油口的压力油,一路打开液压锁9中左侧单向阀进入油缸8无杆腔,另一路经液压锁内部控制油路打开液压锁9右侧单向阀,使油缸8有杆腔中油液能够经V2-B油路进入多路阀7,再通过多路阀7阀芯经T 口至液压油箱1,这样,油缸8无杆腔不断有高压油进入,有杆腔油液排出至液压油箱1,油缸8活塞杆伸出,使支腿油缸8接近地面。当油缸8活塞杆伸出完全或活塞杆接触地面后,活塞杆停止动作,进入有杆腔的压力油没有流动,油液压力会迅速升高,直至有杆腔内油液压力达到多路阀7中的溢流阀设定的溢流压力时,溢流阀开始溢流,达到保护液压系统安全的目的,此时操作员松开先导手柄10,使之回中位,控制多路阀7阀芯的先导压力油被切断,多路阀两控制油口 a腔与b腔均与先导手柄10的T油口相连通,多路阀7阀芯随之回中位,液压锁9的Vl油口与V2油口同时与多路阀7的T油口连通,液压锁9将自动封锁油缸8有杆腔与无杆腔中的油液,油缸保持锁定状态。当强夯机上车突然受力时,液压油缸8能够启到支撑上车的作用,减小了作用于回转支承的作用力,利于保护回转支承不受损坏。上述现技术的不足在于I.不具备缓冲功能;支腿油缸无杆腔在受到瞬间高压冲击时,由于液压锁的作用,不能使油缸回缩一定的行程,使油缸及整机成为一整体的钢性件,由于瞬时压力非常大,这样会造成油缸或整机回转支承等结构件在瞬间外力的作用下损坏,造成危险。2.不具备补油功能;强夯机的工作地面比较松软,每当重锤落下后,整机在瞬时反力的作用下,油缸在支承上车的同时,会造成支腿油缸下方的地平面下沉,所以每落下一次重锤后,油缸要及时向无杆腔补油,使油缸伸出,补偿因地面下沉造成的油缸不支地的情况。3.操作控制较复杂;用液压锁实现此功能,系统元件复杂,成本高,操作也繁锁,每当油缸下方地面下沉后,必须由驾驶员操纵多路阀来实现油缸伸出,因每次下沉量不一样,所以控制多路阀换向时间也不易掌握,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因操作员在驾驶室无法看到支腿油缸,也无法判定油缸活塞杆是否触地,只能靠多路阀上溢流阀设定的压力来保护整机不至于油缸伸出过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适用于保护大吨位强夯机等工程机械整车性能的油缸缓冲控制阀。本技术油缸缓冲控制阀由齿轮泵自发动机起动后始终向油缸缓冲控制阀供油,通过两电磁阀控制油路通断,运用高、低压溢流阀功能及差动原理,最终实现对支腿油缸自动缓冲与补油功能。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本技术的油缸缓冲控制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节流阀、低压溢流阀、高压溢流阀、常通电磁阀、常闭电磁阀以及设置在阀体内连通阀体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的第一主油路和连通阀体第一油口与第三油口的第二主油路及相关油路;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第二主油路中;常闭电磁阀及第二单向阀与第一单向阀以串联的方式组成第一主工作油路;低压溢流阀位于第一油口与第四油口之间组成溢流旁路;常通电磁阀与高压溢流阀位于第二油口与第四油口之间,通过控制常通电磁阀实现第一主油路液压油在低压和高压两种状态下溢流;所述阀体第一油口通过管路与为支腿油缸提供油源的齿轮泵相连通;所述第四油口通过管路与液压油箱相连通;所述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分别与油缸的无杆腔、有杆腔的油口相连通。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分别采用法兰固接的方式直接与油缸的无杆腔、有杆腔的油口相结合,不使用任何连接胶管或钢管管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油缸缓冲控制阀的应用,有 效解决了目前油缸伸出时间由操作人员人为控制不准确、油缸受力过大不缩回以及操作人员频繁操作手柄控制油缸、劳动强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同地还减少了液压元件数量,结构紧凑,利于空间布置和降低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产品综合竞争力。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图2为采用本技术油缸缓冲控制阀控制油缸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油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缸缓冲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该控制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节流阀、低压溢流阀、高压溢流阀、常通电磁阀、常闭电磁阀以及设置在阀体内连通阀体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的第一主油路和连通阀体第一油口与第三油口的第二主油路及相关油路;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第二主油路中;常闭电磁阀及第二单向阀与第一单向阀以串联的方式组成第一主工作油路;低压溢流阀位于第一油口与第四油口之间组成溢流旁路;常通电磁阀与高压溢流阀位于第二油口与第四油口之间;所述阀体第一油口通过管路与为油缸提供油源的齿轮泵相连通;所述第四油口T通过管路与液压油箱相连通;所述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分别与油缸的无杆腔、有杆腔的油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亮堵利宾刘华亮李楠段俊锋张四全郑磊张成文金选仝文欢王红民王宏宇赵志刚刘朋李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