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通过优化散热片的厚度,加工性优异,并且可以得到更优异的冷却效果。该热交换器是搭载于在建筑现场使用的机械,对变成高温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1),该热交换器(1)具备:在内部流动冷却水的管(21)、与管(21)接合并且具有无开口的面状的散热面的散热片(25),散热片(25)的厚度设定在超过0.2mm且0.4mm以下。管(21)和散热片(25)的材料选择铝,通过使用铝焊剂彼此接合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变成高温的冷却水和油进行冷却的散热器、油冷却器以及冷却燃烧用的供气的后冷却器等热交換器。
技术介绍
目前,通过燃料的燃烧产生动カ的发动机利用水等冷却介质(下面,简称为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发动机后的冷却水变成高温,因此需要进行冷却。在该冷却中使用热交换器(例如,參照专利文献1、2)。热交换器具备使冷却水流动的多根管和架设于这些管的彼此之间用于散放管的热量的散热片。散热片适当地弯曲,以与管彼此相接的状态架设。在管内流动的冷却水经由架设的散热片与外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 现有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昭60 — 18765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 — 836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热交換器中,考虑到制造上的优点,要求减薄散热片的厚度等。但是,散热片的厚度过于薄时,管和散热片之间的热传导不足,会阻碍冷却效果。相反,为了提高管和散热片之间的热传导性,若散热片的厚度过于厚,则不仅弯曲加工困难,而且在散热片之间流动的外气的通风阻カ増加,散热片之间的空气变得易滞留,会阻碍冷却效果。另外,在建筑机械中,也存在因在散热片彼此之间流动的外气所含有的砂粒等尘埃而散热片彼此之间被堵满等问题。特别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热交换器用的波纹散热片上,通过切起加工设置有多个通风窗,但是,由于在该通风窗部分易堵满尘埃,因此外气的通风阻カ大幅度増加,对热交換作用带来障碍。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些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优化散热片的厚度,能够得到加工性优异,并且得到更优异的冷却效果的热交換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所述的热交換器。即,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換器是对变成高温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热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内部流动有所述冷却介质的管和与所述管接合并且散热面的整个面为无开ロ的面状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厚度设定为超过0. 2mm且0. 4mm以下。在此,“散热面的整个面为无开ロ的面状”是指未设置有专利文献2记载的通风窗等开ロ,只要不存在开ロ即可,因此,除了完全平坦面状的散热面以外,还包括如图2所示的加工为有起伏的凹凸面状的散热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散热片的厚度设定为超过O. 2_且O. 4_以下,因此,可以在保持适合于弯曲加工的优选的厚度的同时,在提高从管至散热片的热传导的状态下能够使在散热片之间流动的外气的通风阻力处于理想的状态,因此,在对冷却水进行冷却时可以得到优异的冷却效果。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作为所述管及所述散热片的材料优选铝。根据本专利技术,作为管及散热片的材料,由于选择了热传导性非常优异的铝,因此,可以提高管和散热片之间的热传导量,从而在对冷却水进行冷却时可以得到优异的冷却效果。另外,在管和散热片的接合时,也可以将同种金属的铝焊剂作为焊材使用,以确保接合部位的热传导性。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作为所述管及所述散热片的材料优选铜,所述散热片的厚度设定为超过O. 2mm且O. 3mm以下。 根据本专利技术,作为管及散热片的材料,由于选择了热传导性非常优异的铜,因此,可以提高管和散热片之间的热传导量,从而在对冷却水进行冷却时可以得到优异的冷却效果。另外,在管和散热片的接合时,也可以使用同种金属的铜系的焊材来确保接合部位的热传导性。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优选搭载于建筑机械。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是建筑机械,因外气所含有的较多砂粒等尘埃不会堵满散热片彼此之间,从而能够良好地使外气流出流入。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的整体图;图2是剖切表示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沿外气流通方向观察散热片的主视图;图4是在将管彼此的间隔设定为10mm、将散热片的弯曲部的间隔设定为2mm、作为它们的材料选择铝的例子中表示与散热片的厚度对应的热交换特性的曲线图;图5是在将管彼此的间隔设定为8mm、将散热片的弯曲部的间隔设定为4mm、作为它们的材料选择铝的例子中表示与散热片的厚度对应的除热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6是在将管彼此的间隔设定为5. 6mm、将散热片的弯曲部的间隔设定为5. 6mm、作为它们的材料选择铝的例子中表示与散热片的厚度对应的除热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7是在将管彼此的间隔设定为10mm、将散热片的弯曲部的间隔设定为2mm、作为它们的材料选择铜的例子表示与散热片的厚度对应的除热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8是在将管彼此的间隔设定为8mm、将散热片的弯曲部的间隔设定为4mm、作为它们的材料选择铜的例子中表示与散热片的厚度对应的除热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9是在将管彼此的间隔设定为5. 6mm、将散热片的弯曲部的间隔设定为5. 6mm、作为它们的材料选择铜的例子中表示与散热片的厚度对应的除热率变化的曲线图;图10是沿外气流通方向观察散热片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散热片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I的实施方式的整体图。热交换器I搭载于在建筑现场使用的建筑机械及输送车辆等机械上。热交换器I作为将用于冷却搭载于这些机械的发动机的冷却水(冷却介质)和外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的散热器使用。热交换器I大致具备框状的框状部10和设置于框状部10内的热交换器主体20。框状部10具备配置于图中的上下方向的流入侧箱11及流出侧箱12、将这些流入侧箱11及流出侧箱12彼此的侧端部连结的支承板13、14。 流入侧箱11位于热交换器主体20的上方,是向构成热交换器主体20的管21内流入冷却水的箱。在流入侧箱11的侧部配置有供从发动机侧送来的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IlA0在流入侧箱1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供给冷却水的供水口 15。流入口 IlA和发动机的水套(未图示)用软管连接。流出侧箱12位于热交换器主体20的下方,是从构成热交换器主体20的管21流出冷却水的箱。在流出侧箱12的侧部配置有向发动机输送冷却水的流出口 12A。流出口12A和水套(未图示)用软管连接。支承板13、14将相互相对配置的流入侧箱11及流出侧箱12的侧端部彼此连接,并支承这些箱11、12。图2是剖切表示热交换器I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热交换器主体20具备隔着规定间隔配置且内部流动冷却水的多根管21和位于该多根管21之间且与管21接合的多个波状散热片25。该热交换器主体20是使冷却水在从流入侧箱11内至流出侧箱12的管21内通过的过程中经由散热片25和外气进行热交换的部分,经过该热交换对冷却水进行冷却。如图I及图2所示,管21具有内部中空的扁平形状。管21的图示上下两端部和流入侧箱11及流出侧箱12均连通。即,冷却水从流入侧箱11流入管21,通过管21的内部并和外气进行热交换,然后从管21向流出侧箱12流出。管21相对于散热片25沿深度方向(外气的流通方向)每排并列有四个。散热片25的长度尺寸设定为100_,而该管21的一个剖面形状的长度尺寸LI设定为22_,内宽度尺寸L2设定为I. 6mm。而且,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管21彼此的间隙L3 (图3)可以选择例如10mm、8mm、5. 6mm等适当的间隔,但在图示例中选择了 8mm。图3是沿外气流通方向观察散热片25的主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散热片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部充男,樱木俊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