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用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93892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4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尤其公开一种通过在内肋的两端部形成与管道曲面部对应的第一加固部以及与第一加固部接合的第二加固部,从而沿着管道的空气流动方向提高两端部的强度的热交换器用管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在内肋的两端部形成与管道曲面部对应的第一加固部以及与第一加固部相接的第二加固部,从而沿着管道的空气流动方向提高两端部强度的热交换器用管道。
技术介绍
在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部件中,热交换器承担转换热交换介质的状态或借助于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功能。热交换器包括:一对集管箱,相隔预定距离而平行地设置;管道,两端固定于所述集管箱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流路;翅片,夹设于所述管道之间。所述管道可以通过挤压方式和折叠板材的方式(FOLDED TUBE)制造,且根据热交换器的种类以及需要的规格(大小、重量、耐压性、热交换介质流动量等)而被选择性地使用。板材折叠方式的管道相比挤压方式的管道,其生产性更好,但是有着材料强度更低的缺点。并且,对于板材折叠方式的管道而言,板材的两端部预定区域彼此相接而形成在内部流动热交换介质的空间(热交换介质流路)。日本公开专利第2005-214511号(专利技术名称为“热交换器”)中提出了板材折叠方式的管道,其示于图1中。所述图1中示出了如下的热交换器的管5,由外表面形成有覆层材料5c的板材5a弯曲而形成,弯曲的接合部47在在附图中的左侧方向彼此相接,并且在内部空间中,两面形成有覆层材料49b、49c的板材49a弯曲而形成内肋(inner fin;或被称为“内置翅片”)49。对于所述图1中示出的管而言,在图的左侧方向形成有接合部而可以增强强度。但是在相反侧只存在用于形成管的板材,因此存在难以具有足够的耐久性的问题。尤其,在所述热交换器被用作车辆用冷凝器的情况下,对应于所述图1的左侧和右侧的部分是溅起异物而受损的可能性高的区域,因此存在依旧持有损坏隐患的问题。并且,小型化及减少重量的必要性最近也在增加,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减少材料且具有足够耐久性的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热交换器用管道:通过在内肋的两端部形成与管道曲面部接合的第一加固部,以及与第一加固部接合的第二加固部,从而能够沿着管道的空气流动方向提高两端部强度。尤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利用厚度薄的板材而制造管和内肋,因此能够确保生产性并使强度增强,从而能够确保耐久性。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连接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之间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在内部配备有内肋(inner fin),所述管道包括:平面部,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以及曲面部,以曲面的形态连接所述平面部,所述内肋在两端部形成有:第一加固部,与所述管道内侧的曲面部接合;第二加固部,从所述第一加固部延伸而与所述第一加固部接合,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曲面部的强度。此时,包括以下形态:所述内肋的所述第二加固部与所述第一加固部的外表面及所述曲面部的内表面接合的形态;所述第二加固部与所述第一加固部的内表面接合。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由一个第一板材弯曲而形成,作为所述第一板材的两端部预定区域的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彼此接合,从而可以形成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将管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的隔板。此时,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可以形成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的端部延伸而接合到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的与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相接的面的反面;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的端部延伸而接合到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的与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相接的面的反面。尤其,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形成有接合区域和空间形成区域,所述接合区域是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的预定区域从所述管道的外侧彼此接合的区域;所述空间形成区域是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的其余区域从所述接合区域形成第一角度,从而使所述空间形成区域在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第二隔板形成部和内肋之间形成第三空间部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角度优选为10°至30°。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在所述管道的外侧相接的第二角度优选为5°至15°。并且,所述内肋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以所述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中心为基准,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的基准线与连接所述第二加固部的端部的线之间的第三角度优选为10°至45°。并且,所述内肋交替形成有接合部和分隔部以使一个第二板材弯曲而将所述管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多个空间,其中,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管道的平面部接合;所述分隔部从所述接合部弯曲而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分隔所述管道的内部空间。另外,所述内肋可以在所述第二加固部与第一加固部的内表面接合的形态下,形成有:第三加固部,从所述第二加固部延伸而接合于所述接合部。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可以在所述第一板材的外表面涂覆有覆层材料,并在所述第二板材的两面涂覆有覆层材料;或者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在所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中的一个板材的两面涂覆有覆层材料,而另一个未被涂覆所述覆层材料。并且,所述第一板材的厚度优选为0.1至0.2mm,所述第二板材的厚度优选为0.05至0.12mm。有益效果据此,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内肋的两端部形成与管曲面部接合的第一加固部,以及与第一加固部接合的第二加固部,从而能够沿着管的空气流动方向提高两端部强度。尤其,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具有以下优点,利用厚度薄的板材而制造管和内肋,因此能够确保生产性并使强度增强,从而能够确保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现有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图。图2是示出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另一剖视图。图5是图4中示出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局部放大图(隔板形成部位)。图6和图7是所述图4中示出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其他部位放大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又一剖视图。图9和图10是所述图8中示出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局部放大图。图11和图12分别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又一剖视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第一板材展开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第二板材(形成内肋)展开图。符号说明1000:热交换器 10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100a:第一空间部 100b:第二空间部100c:第三空间部 101:平面部102:曲面部 103:隔板110:第一板材 110a:覆层材料111:第一隔板形成部 111-1:第一弯曲部112:第二隔板形成部 112-1:第二弯曲部120:内肋 121:第二板材121a:覆层材料 131:第一加固部132:第二加固部 132a:第三加固部133:分隔部 134:接合部200:翅片 310:第一集管箱20:第二集管箱 410:入口管420:出口管 500:气液分离器α:第一角度 β:第二角度A1:接合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连接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之间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在内部配备有内肋,所述管道包括:平面部,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以及曲面部,以曲面形态连接所述平面部,所述内肋在两端部形成有:第一加固部,接合于所述管道内侧的曲面部;第二加固部,从所述第一加固部延伸而与所述第一加固部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21 KR 10-2014-0020212;2014.03.05 KR 10-2011.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连接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之间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在内部配备有内肋,所述管道包括:平面部,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以及曲面部,以曲面形态连接所述平面部,所述内肋在两端部形成有:第一加固部,接合于所述管道内侧的曲面部;第二加固部,从所述第一加固部延伸而与所述第一加固部接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肋构成为所述第二加固部接合于所述第一加固部的外表面及所述曲面部的内表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肋构成为所述第二加固部接合于所述第一加固部的内表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由一个第一板材弯曲而形成,作为所述第一板材的两端部预定区域的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彼此接合,从而形成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将管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的隔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形成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的端部延伸而接合到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的与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相接的面的反面;以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的端部延伸而接合到所述第二隔板形成部的与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相接的面的反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形成:接合区域,所述第一隔板形成部和第二隔板形成部的预定区域从所述管道的外侧彼此接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弘永宋埈煐李东锡辛圣泓吳光宪赵伟杉权容成李仙美戴维森·丹尼尔惠特洛·格雷多布奈尔·吉瑞金荣相金正浩郑焞安陈永好
申请(专利权)人:翰昂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