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43768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5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及车辆,包括相互独立且相适配的中保护梁和左、右保护梁;其中,中保护梁安装在车架上,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分别安装在车身上;中保护梁、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后保护装置分为三个部分,造成使得车架与车身的相对运动对左、右保护梁不再产生不利影响,可以有效减少工程对可视外表面的外观间隙要求,提高非承载式车身的造型设计自由度,有利于整车造型的设计创新。同时这种结构在发生碰撞时三部分相互不影响,可以有效减少维修成本。同时中、左、右保护梁以聚丙烯或玻璃纤维或GMT材料替代金属材质制作车角保护梁,以实现减重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有一刚性车架,且发动机、部分传动系统、车身等总成部件都是用悬架装置固定在车架上,且车架通过前后悬架装置与车轮联接。非承载式车身比较笨重,但是具有很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一些如大客车、货车的大型车辆,以及越野车都采用非承载式车身。以越野汽车为例,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可以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同样存在这以下问题 由于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导致位于车辆后部的后保护装置只能固定到车架上。而车架与车身存在加大的相对运动量,所以传统的后保护装置必须与车身之间预留比较大的间隙,导致车身的设计非常受限制,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造型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且轻便易装配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及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包括相互独立且相适配的中保护梁和左、右保护梁;其中所述中保护梁安装在车架上,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分别安装在车身上;所述中保护梁、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其中,所述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由聚丙烯及玻璃纤维制成。其中,所述中保护梁由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制成。其中,所述中保护梁距离车身的距离大于所述左、右保护梁距离车身的距离,以使所述中保护梁突出于所述左、右保护梁。其中,还包括车角装饰面罩,所述车角装饰面罩的结构与所述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相适配以套在所述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之外。其中,还包括中保护梁装饰面罩,所述中保护梁装饰面罩的结构与所述中保护梁相适配以套在所述中保护梁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车身,还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将后保护装置分为三个部分,且中保护梁安装在车架上,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分别安装在车身上。由于将中保护梁与左、右保护梁进行了分离,造成使得车架与车身的相对运动对左、右保护梁不再产生不利影响,可以有效减少工程对可视外表面的外观间隙要求,提高非承载式车身的造型设计自由度,有利于整车造型的设计创新。同时考虑到在实际交通行驶状况中,大部分后部碰撞都为非严重碰撞,而后车角多为刮蹭或轻微碰撞。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设置中保护梁突出于左、右保护梁,这样在发生碰撞时三部分相互不影响。这样依据不同的刮蹭或碰撞事故,只需要更换相应的保护装置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后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减少维修成本。由于车辆的后车角大部分事故皆为刮蹭或轻微碰撞,所以左、右保护梁以聚丙烯或玻璃纤维或GMT材料替代金属材质制作车角保护梁,以实现减重目的。经数据模拟和实车碰撞试验,中保护梁以GMT材料替代金属材质制作后防撞梁能够实现减重目的。由于后端保护装置分为了三个部分,有效减小了各个零部件的尺寸,降低了塑料模具成型工艺难度,有利于国内配套厂商的寻找和价格竞争。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包括相互独立且相适配的中保护梁I、左保护梁2、右保护梁3。其中所述中保护梁I安装在车架7上,左保护梁2和右保护梁3分别安装在车身8上;所述中保护梁I、左保护梁2和右保护梁3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其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后保护装置分割成了三个部分,这样可以降低装配复杂度,同时一旦发生碰撞可以分别更换,降低维修成本。同时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中保护梁I、左保护梁2和右保护梁3可以降低后保护装置的重量。其中,该左保护梁2和右保护梁3由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及玻璃纤维制成;中保护梁I由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Glass Mat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 GMT)制成。优选的,所述中保护梁I距离车身的距离大于所述左、右保护梁2、3距离车身的距离,以使所述中保护梁I突出于所述左、右保护梁2、3。这样在碰撞时可以保证先接触中保护梁I,以保护车辆。如图I所示的,还包括车角装饰面罩4、5,所述车角装饰面罩4、5的结构与所述左保护梁2和右保护梁3相适配以套在所述左保护梁2和右保护梁3之外。如图I所示的,还包括中保护梁装饰面罩6,所述中保护梁装饰面罩6的结构与所述中保护梁I相适配以套在所述中保护梁I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车辆,包括车架、车身,还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后保护装置。以上所述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独立且相适配的中保护梁和左、右保护梁;其中所述中保护梁安装在车架上,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分别安装在车身上;所述中保护梁、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由高分子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由聚丙烯及玻璃纤维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保护梁由玻璃纤维增强型热塑性塑料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保护梁距离车身的距离大于所述左、右保护梁距离车身的距离,以使所述中保护梁突出于所述左、右保护梁。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角装饰面罩,所述车角装饰面罩的结构与所述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相适配以套在所述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之外。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保护梁装饰面罩,所述中保护梁装饰面罩的结构与所述中保护梁相适配以套在所述中保护梁之外。7.—种车辆,包括车架、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及车辆,包括相互独立且相适配的中保护梁和左、右保护梁;其中,中保护梁安装在车架上,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分别安装在车身上;中保护梁、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将后保护装置分为三个部分,造成使得车架与车身的相对运动对左、右保护梁不再产生不利影响,可以有效减少工程对可视外表面的外观间隙要求,提高非承载式车身的造型设计自由度,有利于整车造型的设计创新。同时这种结构在发生碰撞时三部分相互不影响,可以有效减少维修成本。同时中、左、右保护梁以聚丙烯或玻璃纤维或GMT材料替代金属材质制作车角保护梁,以实现减重目的。文档编号B60R19/04GK102806878SQ20121033348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0日专利技术者杜贻帅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后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独立且相适配的中保护梁和左、右保护梁;其中所述中保护梁安装在车架上,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分别安装在车身上;所述中保护梁、左保护梁和右保护梁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贻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