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685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包括放空管(1)和排气管(3),其中放空管(1)竖直设在油箱(2)的顶部,并与油箱(2)的内腔相通;所述排气管(3)位于放空管(1)的上端,该排气管下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5)与排气管(3)上管口的第一法兰盘(4)固定连接,在所述放空管(1)的上管口内设有呼吸阀(6),该呼吸阀通过具有内孔的连接件(7)与第一、二法兰盘(4、5)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设一个呼吸阀(6)来防止液压子站橇体停止工作时油箱内的天然气飘逸到外界,从而有效避免油箱内的天然气浓度落入爆炸浓度范围之内,进而可靠地杜绝了安全隐患,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结构的不足,通过小改动就解决了大问题,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适于大规模采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压子站橇体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液压子站橇体的油箱放空组件。
技术介绍
如图I所示,传统的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包括放空管I和排气管3,其中放空管I竖直设在油箱2的顶部,且放空管I的上管口设有第一法兰盘4。所述排气管3位于放空管I的上端,该排气管3下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5与所述第一法兰盘4通过螺栓8固定连接。在所述排气管3的顶部设有遮雨帽9,且油箱2的内腔通过放空管I、排气管3和遮雨帽9与外界大气相通。当液压子站橇体进行注油工作时,油箱从外界吸入空气,此时油 箱2内的天然气浓度(即天然气与空气的体积比)会降低,但不会低于30%。由于天然气的爆炸浓度为5% 15%,因此该浓度值没有落入天然气的爆炸浓度范围之内,故比较安全。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较小,所以油箱2内的天然气很容易飘逸到油箱外,当液压子站橇体停止工作超过一段时间后(通常在3h左右),油箱2内的天然气浓度就下降得很厉害,并极易落入天然气的爆炸浓度范围之内,这样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安全性很差,如果遇到火星或静电便很容易发生爆炸事故,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包括放空管(I)和排气管(3),其中放空管(I)竖直设在油箱(2)的顶部,并与油箱(2)的内腔相通;所述排气管(3)位于放空管(I)的上端,该排气管下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5)与放空管(I)上管口的第一法兰盘(4)通过螺栓(8)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空管(I)的内设有呼吸阀(6),该呼吸阀位于放空管(I)的上管口处,且呼吸阀(6)通过具有内孔的连接件(7)与第一、二法兰盘(4、5)固定连接。本技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放空管(I)内增设一个呼吸阀(6),该呼吸阀位于放空管(I)的上管口处,且呼吸阀(6)通过具有内孔的连接件(7)与第一、二法兰盘(4、5)固定连接。由于呼吸阀(6)为外购件,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常用,其结构与功能在此不做赘述。液压子站橇体工作过程中,当油箱内的气压为正压时且超出设定排气压力,油箱内的混合天然气可通过所述呼吸阀(6)排到外界;当油箱内的气压为负压时且低于设定进气压力,外界的空气可通过所述呼吸阀(6)进入油箱内。当液压子站橇体停止工作时,所述呼吸阀(6)则可关闭,从而有效避免油箱内的天然气飘逸到外界,进而防止油箱内的天然气浓度大幅度下降,并从根本上避免油箱内的天然气浓度落入爆炸浓度范围之内,这样就能很好地杜绝安全隐患,并大幅提高安全性。采用以上结构,本技术通过增设一个呼吸阀(6)来防止液压子站橇体停止工作时油箱内的天然气飘逸到外界,从而有效避免油箱内的天然气浓度落入爆炸浓度范围之内,进而可靠地杜绝了安全隐患,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结构的不足,通过小改动就解决了大问题,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适于大规模采用。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7)采用法兰盘,该连接件固设在所述呼吸阀¢)的上端,且连接件(7)位于所述第一、二法兰盘(4、5)之间,这三者通过所述螺栓(8)固定连接。当然,本技术也可采用其他结构的连接件(7)来安装呼吸阀(6),比如连接板,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法兰盘。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增设一个呼吸阀(6)来防止液压子站橇体停止工作时油箱内的天然气飘逸到外界,从而有效避免油箱内的天然气浓度落入爆炸浓度范围之内,进而可靠地杜绝了安全隐患,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结构的不足,通过小改动就解决了大问题,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适于大规模采用。附图说明 图I是传统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2所示,本技术由放空管I、油箱2、排气管3、第一法兰盘4、第二法兰盘5、呼吸阀6、连接件7、螺栓8和遮雨帽9构成,其中油箱2的顶部通过法兰盘(图中未标记)连接有所述放空管1,该放空管I与油箱2的内腔相通,且放空管I呈竖直设置,并在放空管I的上管口设有第一法兰盘4。所述排气管3位于放空管I的上端,并与放空管I同心,且排气管3下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5与排气管3上管口的第一法兰盘4固定连接。另外,在排气管3的顶部设有遮雨帽9,且排气管3的上管口与外界大气相通。作为本技术的改进点,特在所述放空管I的上管口内增设有一个呼吸阀6,该呼吸阀6为外购件,且呼吸阀6通过具有内孔的连接件7与第一法兰盘4和第二法兰盘5固定连接。作为优选,采用法兰盘来做连接件7,该连接件7固设在所述呼吸阀6的上端部,且连接件7位于所述第一法兰盘4和第二法兰盘5之间,并通过多根螺栓8与第一法兰盘4和第二法兰盘5固定连接。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技术为限制,如将呼吸阀6设在排气管3内,并位于排气管3的中部或下管口,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包括放空管(I)和排气管(3),其中放空管(I)竖直设在油箱(2)的顶部,并与油箱(2)的内腔相通;所述排气管(3)位于放空管(I)的上端,该排气管下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5)与放空管(I)上管口的第一法兰盘(4)通过螺栓(8)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空管(I)的内设有呼吸阀(6),该呼吸阀位于放空管(I)的上管口处,且呼吸阀(6)通过具有内孔的连接件(7)与第一、二法兰盘(4、5)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7)为法兰盘,该连接件固设在所述呼吸阀¢)的上端,且连接件(7)位于所述第一、二法兰盘(4,5)之间,这三者通过所述螺栓(8)固定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包括放空管(1)和排气管(3),其中放空管(1)竖直设在油箱(2)的顶部,并与油箱(2)的内腔相通;所述排气管(3)位于放空管(1)的上端,该排气管下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5)与排气管(3)上管口的第一法兰盘(4)固定连接,在所述放空管(1)的上管口内设有呼吸阀(6),该呼吸阀通过具有内孔的连接件(7)与第一、二法兰盘(4、5)固定连接。本技术通过增设一个呼吸阀(6)来防止液压子站橇体停止工作时油箱内的天然气飘逸到外界,从而有效避免油箱内的天然气浓度落入爆炸浓度范围之内,进而可靠地杜绝了安全隐患,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结构的不足,通过小改动就解决了大问题,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适于大规模采用。文档编号F15B21/04GK202560704SQ20122019530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日专利技术者谭世云, 唐春玲 申请人:重庆耐德燃气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子站橇体油箱放空组件,包括放空管(1)和排气管(3),其中放空管(1)竖直设在油箱(2)的顶部,并与油箱(2)的内腔相通;所述排气管(3)位于放空管(1)的上端,该排气管下管口处的第二法兰盘(5)与放空管(1)上管口的第一法兰盘(4)通过螺栓(8)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空管(1)的内设有呼吸阀(6),该呼吸阀位于放空管(1)的上管口处,且呼吸阀(6)通过具有内孔的连接件(7)与第一、二法兰盘(4、5)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世云唐春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耐德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