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的真核生物,从线虫到人类,几乎所有动物身上,都发现了微孢子虫。微孢子虫是昆虫、鱼类、啮齿类动物、兔类、皮毛动物和灵长动物的病原,也是蝗虫的生物防治杀虫剂。目前已经发现的微孢子虫超过1200种,分布于144个属中。·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b)寄生蚕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病害,该病病原于1857年在法国首次被发现,因其具有胚胎传染性而被世界各养蚕国家和地区列为蚕种生产的惟一检疫对象。目前该病害仍然对养蚕业存在重大威胁。目前,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已近完成,但缺乏微孢子虫的基因功能研究平台,基因的敲入和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建立家蚕微孢子虫转基因研究体系对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微孢子虫基因工程改造有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以便于进行家蚕微孢子虫基因功能鉴定以及微孢子虫基因工程改造。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1)用家蚕微孢子感染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构建转基因家蚕微孢子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用家蚕微孢子感染家蚕,感染后3~4天,体腔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转基因载体,继续饲养;(2)?2~4天后取家蚕的蚕血淋巴,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若观察到有部分血细胞呈绿色荧光,则取该家蚕的蚕血淋巴加入家蚕BmN培养细胞中,25~27℃培养;若没有观察到绿色荧光,则重复步骤(1)和(2);(3)?每隔2~3天,吸出一半旧培养液,补加新鲜培养基和正常家蚕BmN培养细胞,25~27℃培养;(4)?每天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当发现感染培养BmN细胞内的微孢子虫呈现绿色荧光时,取出部分感染培养细胞,提取总DNA,用荧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贡成良,曹广力,薛仁宇,朱越雄,郭睿,郑小坚,潘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