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架轧机机座具有沿与轧机运行路径垂直方向延伸的平行的第一和第二轧辊。第一轧辊的端部做成轴颈以便在装于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内的轴承中转动,而第二轧辊端部在第二轴承座组件的轴承中转动。每个第一轴承座组件靠近运行路径各侧的第二轴承座组件。成对的相同构造的螺杆将每个第一轴承座组件连接到相邻的第二轴承座组件。每个螺杆具有分别与第一及第二轴承座组件结合的第一螺纹段及第二螺纹段。螺杆同时转动以进行轧辊辊缝调整。(*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的涉及轧钢机,更具体地涉及用来调节所谓“无机架机座”的轧辊之间的辊缝锁口的改进系统。在传统的无机架机座中,一对轧辊的两端做出轴颈以便在轧辊轴承座组件中的轴承内转动,轧机机座每侧的各轧辊轴承座组件由成对在轧制时承受轧辊分离力的螺杆相互连接。成对螺杆具有反向螺纹段,且反向转动以便在轧辊之间进行辊缝调整。已知无机架机座中碰到的一个问题是,需要两个构造不同的螺杆以组成轧机机座每侧上的成对部件。比如,在一卧式轧机中,一个螺杆典型地具有分别与上下轧辊轴承座组件结合的左手螺纹段和右手螺纹段,而另一螺杆则具有分别与相同轧辊轴承座组件结合的右手螺纹段和左手螺纹段。由于需要不同构造的螺杆,不必要地增加了维修过程的复杂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零部件的库存开支。传统设计中还有一个问题是,螺杆由不必要那么复杂的驱动机构来驱动,此驱动机构包括很大的齿轮箱,它们使进入轧机机座不方便,也干扰了沿着轧机运行路径的紧凑机座空间。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无机架机座,其中辊缝由一对安装于轧机运行路径每侧的具有相同构造的螺杆来控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简化用来驱动螺杆的驱动机构并减少其外形尺寸。根据本专利技术,无机架轧机机座具有一对相对于轧机运行路径横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轧辊。第一轧辊的辊端做成轴颈以便在装有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中的轴承内转动,第二轧辊的辊端类似地做成轴颈以便在装在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内的轴承中转动。每个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与位于轧机运行路径各侧的一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相靠近。构造全同的螺杆使靠近的第一和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相互连接。每个螺杆有一与各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螺纹结合的第一螺纹段和一与各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螺纹结合的第二螺纹段。以驱动系统使每对螺杆沿同一方向同时转动,从而进行辊缝调整。更可取地,每对螺杆可转动地由位于相邻第一和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之间的架件支承并与架件相固定。架件支承并可移动地固定在位于轧制路径两侧的基座上。用来进行辊缝调整的驱动系统最好包括装于每个螺杆的小齿轮。每对螺杆的小齿轮与置于其间的第三个小齿轮相啮合,一蜗轮与每个第三小齿轮同轴且与之可转动地固定。每个蜗轮与一位于公共转动驱动轴上的蜗杆相啮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无机架轧机机座的实施例的前视图;图2是图1中轧机机座的侧视图,为更好地显示内部各部件,正面支承基座、轧辊轴承座组件以及架件的一部分被剖开;图3是图1和图2所示轧机机座的顶视图;图4是沿图3中4-4线的剖视图,轧辊轴承座组件用虚线表示;图5是沿图4中5-5线的剖视图;图6是各螺杆和各相关驱动机构的三维示意图。现请参看附图,本专利技术的无机架轧机机座示于10处。轧机机座包括沿相对于轧机运行路径P横向延伸的平行的第一和第二轧辊12、14。第一轧辊12的辊端做成轴颈以便在装在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18内的轴承16中转动,第二轧辊14的辊端类似地做成轴颈以便在装在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20内的轴承16中转动。每个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18靠近位于运行路径P相应侧上的第二轧辊承座座组件20。相邻的第一和第二轴承座组件由一对构造完全相同的螺杆12相互连接。每个螺杆包括一上部的左手螺纹段22a、一中间的圆柱段22b、以及一下部的右手螺纹段22c。上部的左手螺纹段与位于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18内的左手螺母24螺纹结合,右手螺纹段类似地与位于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20内的右手螺母26螺纹结合。中间圆柱段22b相对于架件28沿轴向固定并且做成轴颈从而在架件28内转动。架件本身支承在支承基座30上,且由旋转螺栓32可卸地固定在基座30上。螺纹螺杆段22a、22c与它们相应螺母24、26之间的任何间隙由在第一与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18、20之间延伸且其两端连接于轴承座组件18、20的液压活塞缸机构34所消除。每个螺杆22向上突伸入两个齿轮箱36之一,齿轮箱36内有一小齿轮38。每对螺杆的小齿轮38与一位于它们之间且支承于中间短轴42上的第三小齿轮40相啮合。一蜗轮44位于每一第三小齿轮40上面,且用键或其他方式连接至短轴42而一起旋转。轧机运行路径P每一侧上的蜗轮44与支承于一在齿轮箱36之间沿与轧机运行路径P的垂直方向延伸的驱动轴48上的蜗杆46相啮合。驱动轴48可以由任何方便的机构来驱动,比如包括位于齿轮箱之一36上的电动机50。通过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驱动轴48来调节轧辊12、14之间的辊缝,这取决于想要分开轧辊还是要闭拢轧辊。由液力活塞杆机构34施加的分离力由轧辊轴承座组件18、20上的螺杆22产生的力所超越。由于各螺杆22均沿同一方向旋转,因此可以制成完全相同构造,即,具有相同排列的相反方向螺纹段。这简化了维修,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库存成本。驱动各螺杆22的传动装置布置使齿轮箱36的尺寸达到最小,从而有利于沿轧机运行路径的各轧机机座间隔靠近。更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用各螺杆对的轴线之间的距离C作为尺寸的基准,各齿轮箱36的宽度W约等于C/2,长度L约为3C/2。这种紧凑结构还有优点,即,位于轧辊上面的区域整洁使操作者容易够及,从而便于维修。权利要求1.一种用来调整轧辊之间辊缝的装置,位于一无机架机座内,该机座具有相对于轧机运行路径沿横向延伸的平行的第一和第二轧辊,所述第一轧辊的辊端做成轴颈以便在装在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内的轴承中转动,所述第二轧辊的辊端做成轴颈以便在装在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内的第二轴承中转动;每个所述第一轧辊承座组件靠近位于轧机运行路径相应侧上的一第二轧辊轴承组件,还具有用来调整所述轧辊之间辊缝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成对构造完全相同的螺杆,使每个所述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与相邻的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相互连接,所述每个螺杆具有与各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螺纹结合的第一螺纹段和一反向的与各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螺纹结合的第二螺纹段;以及驱动装置,用来沿同一方向同时驱动每对所述各螺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由位于相邻的第一和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之间的架件支承并沿其轴向固定,支承装置位于轧机运行路径两侧以支承架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基座,其中还有用来可卸地将所述架件固定至所述基座的装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位于每个所述螺杆上的小齿轮,每对螺杆的小齿轮与位于其间的一第三小齿轮啮合,一相对于所述每个第三小齿轮同轴设置且可转动地与第三小齿轮相固定的蜗轮,每个所述蜗轮与位于一公共旋转驱动轴上的一蜗杆啮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螺杆的螺纹段与包括所述轧辊轴承座组件的一体式部件的螺母件螺纹结合。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来沿其各自相互连接螺杆平行方向对相邻第一和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施加分离力的装置。全文摘要无机架轧机机座具有沿与轧机运行路径垂直方向延伸的平行的第一和第二轧辊。第一轧辊的端部做成轴颈以便在装于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内的轴承中转动,而第二轧辊端部在第二轴承座组件的轴承中转动。每个第一轴承座组件靠近运行路径各侧的第二轴承座组件。成对的相同构造的螺杆将每个第一轴承座组件连接到相邻的第二轴承座组件。每个螺杆具有分别与第一及第二轴承座组件结合的第一螺纹段及第二螺纹段。螺杆同时转动以进行轧辊辊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来调整轧辊之间辊缝的装置,位于一无机架机座内,该机座具有相对于轧机运行路径沿横向延伸的平行的第一和第二轧辊,所述第一轧辊的辊端做成轴颈以便在装在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内的轴承中转动,所述第二轧辊的辊端做成轴颈以便在装在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内的第二轴承中转动;每个所述第一轧辊承座组件靠近位于轧机运行路径相应侧上的一第二轧辊轴承组件,还具有用来调整所述轧辊之间辊缝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成对构造完全相同的螺杆,使每个所述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与相邻的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相互连接,所述 每个螺杆具有与各第一轧辊轴承座组件螺纹结合的第一螺纹段和一反向的与各第二轧辊轴承座组件螺纹结合的第二螺纹段;以及驱动装置,用来沿同一方向同时驱动每对所述各螺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菲力浦韦克斯,
申请(专利权)人:摩根建造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