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在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应用锥环式CVT,且作为装置整体形成紧凑的配置。将输入侧摩擦轮(22)配置于与发动机输出轴同轴的第一轴(Ⅰ),将输出侧摩擦轮(23)配置于第二轴(Ⅱ),将电动马达(2)配置于与第一轴、第二轴平行的第三轴(Ⅲ)。将电动马达(2)与锥环式CVT(3)配置成在轴向上一部分重叠。第三轴(Ⅲ)配置于第二轴(Ⅱ)的上方、且配置于比通过该第二轴的铅垂线(v-v)靠第一轴(Ⅰ)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利用发动机和电动马达来驱动车轮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详细地说,涉及将电动马达和圆锥摩擦轮环式无级变速装置(锥环式CVT)组装成一体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利用发动机和电动马达来驱动车轮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公知有组合I个电动马达和无级变速装置而成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一般地,作为该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用的无级变速装置,采用带式无级变速装置,该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由一对带轮和卷绕于这些带轮的金属制带(或链条)构成,并通过改变带轮的有效直径来进行无级变速。另一方面,公知有锥环式CVT,其由I对圆锥状的摩擦轮和夹设在这些摩擦轮之间的金属制的环构成,并通过以改变环与上述两个摩擦轮的接触部的方式移动环,来进行无级变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最近,公开了将上述锥环式CVT用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专利文献(参照专利文献2)。对于该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上述锥环式CVT的输入侧的圆锥形状的摩擦轮配置在与内燃机的输出轴同轴的第一轴上,而电动马达配置在上述第一轴上或者其他轴上。专利文献I :日本特表 2006 - 501425 号公报(JP2006 — 501425A)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 2010 - 519470 号公报(W02008/104142A1)—般地,对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电动马达以及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主动轮配置在与发动机输出轴同轴的第一轴上。虽然可以考虑将上述锥环式CVT适用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然而该锥环式CVT的圆锥形状的摩擦轮形成为在轴向较长的结构,从而将输入侧摩擦轮与电动马达一并配置在与上述发动机输出轴同轴的第一轴上的做法会导致第一轴变长而不适合搭载于车辆。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了将电动马达配置于第一轴以外的轴的实施方式,然而无论哪种方式,电动马达都配置于与锥环式CVT在轴向不重叠的位置,而需要作为电动马达用的专用的轴向空间。作为组合锥环式CVT和电动马达而成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谋求紧凑地构成以提高车辆搭载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通过紧凑地配置锥环式无级变速机和电动马达来提高车辆搭载性。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具备输入轴(6),该输入轴连结于发动机输出轴(54);电动马达(2);以及圆锥摩擦轮环式无级变速装置(锥环式CVT) (3),该圆锥摩擦轮环式无级变速装置具有圆锥形状的输入侧摩擦轮(22)以及输出侧摩擦轮(23),该输入侧摩擦轮和输出侧 摩擦轮配置于互相平行的轴(1-1) (n - n)上、且以大径侧和小径侧相反的方式配置;环(25),该环围绕上述两个摩擦轮中的一方,且由两个摩擦轮的对置的倾斜面夹持;以及变速操作机构(60),该变速操作机构移动上述环而进行变速操作,经由上述圆锥摩擦轮环式无级变速装置(3)将上述输入轴(6)的旋转朝输出部(391、39r)传递、并且将上述电动马达(2)的动力朝上述输出部(391、39r)传递,上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将上述输入侧摩擦轮(22)以及上述输入轴(6)配置在与发动机输出轴同轴的第一轴(I)上,将上述输出侧摩擦轮(23)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I )平行且位于比上述第一轴靠上方的位置的第二轴(II)上, 将上述电动马达(2)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I )及第二轴(II)平行的第三轴(III)上,上述圆锥摩擦轮环式驱动装置(锥环式CVT) (3)和上述电动马达(2)配置成从径向观察,上述圆锥摩擦轮环式驱动装置(锥环式CVT)和上述电动马达在轴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例如参照图2),从轴向观察(例如参照图5及图6),上述第三轴(III)配置于比上述第二轴(II)靠上方、且比通过该第二轴(II)的铅垂线(V - v)靠上述第一轴(I )侧的位置。另外,第一轴、第二轴以及第三轴(也包括下述的第四轴)意味着分别独立的专用的轴(不包括共用的轴),且各轴意味着其轴心。并且,电动马达(2)可以经由上述锥环式CVT(3)与上述输出部(391、39r)驱动连结,或者也可以不经由该锥环式CVT而直接与上述输出部驱动连结。例如参照图5及图6,从轴向观察,上述第三轴(III)配置于比通过上述第一轴(I )、且与通过上述第一轴(I )和第二轴(II )的线(P — P)垂直的线(w - w)靠上述第二轴(II)侧的位置。例如参照图5及图6,上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配置成从轴向观察,上述电动马达(2)的壳体的外周(2c)与通过上述输出侧摩擦轮的最大直径部的上端(U)的水平线(h -h)相交。例如参照图2、图5以及图6,上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具备差动装置(5),来自与上述输出侧摩擦轮(23)连结的输出轴(24)的动力输入至该差动装置,且该差动装置将动力朝左右的上述输出部(391、39r)输出,上述差动装置(5)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I )、第二轴(II)以及第三轴(III)平行的第四轴(IV)上,从轴向观察,上述第四轴(IV)配置于上述第二轴(II )的下方、且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二轴(II)的铅垂线(V - v)而配置于上述第一轴(I )的相反侧。例如如图5所示,上述环(25)以围绕上述输入侧摩擦轮(22)的方式配置。例如如图6所示,上述环(25)以围绕上述输出侧摩擦轮(23)的方式配置。另外,上述括号内的标号是用于与附图进行对照的标号,并非意图借此对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结构赋予任何影响。根据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如下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电动马达配置于与锥环式CVT所被配置的第一轴及第二轴平行的第三轴,且以锥环式CVT与电动马达在轴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防止例如与发动机输出轴同轴的第一轴等一部分轴变长,从而能够实现轴向的小型化,并且,从轴向观察,输出侧摩擦轮所被配置的第二轴配置于比输入轴摩擦轮所被配置的第一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三轴配置于上述第二轴的上方、且配置于比通过上述第二轴的铅垂线(V - V)靠第一轴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电动马达与环干涉,能够将电动马达配置于锥环式CVT的附近,从而也能够实现径向的小型化,综上,能够提供在轴向及上下(高度)方向形成为紧凑的结构、并提高了车辆搭载性能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根据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第三轴配置于比通过第一轴、且与通过第一轴与第二轴的线(P - P)垂直的线(w — w)靠第二轴侧的位置,即配置于第二轴II的上方、且配置于上述铅垂线(V - v)与上述垂线(w - w)之间,因此,电动马达配置于锥环式CVT的上方且接近锥环式CVT,从而也能够实现左右(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根据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混合动力驱动装置配置成电动马达的壳体的 外周与通过输出侧摩擦轮的最大直径部的上端的水平线(h — h)相交,因此,电动马达能够尽量接近锥环式CVT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实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小型化。根据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差动装置所被配置的第四轴与电动马达所被配置的第三轴III及输入摩擦轮所被配置的第一轴,相对于通过第二轴的铅垂线(V - v)配置于相反侧,且第四轴配置于第二轴的下方,因此,能够抑制从差动装置到电动马达的高度,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整体。根据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本专利技术,电动马达相对于输出侧摩擦轮而配置于被环围绕的输入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3.08 JP 2010-050645;2010.03.09 JP 2010-051481.ー种混合动カ驱动装置, 所述混合动カ驱动装置具备 输入轴,该输入轴连结于发动机输出轴; 电动马达;以及 圆锥摩擦轮环式无级变速装置,该圆锥摩擦轮环式无级变速装置具有圆锥形状的输入侧摩擦轮和输出侧摩擦轮,所述输入侧摩擦轮和输出侧摩擦轮配置于互相平行的轴上、且以大径侧和小径侧相反的方式配置;环,该环围绕所述两个摩擦轮中的一方,且由两个摩擦轮的对置的倾斜面夹持;以及变速操作机构,该变速操作机构移动所述环而进行变速操作, 经由所述圆锥摩擦轮环式无级变速装置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朝输出部传递、并且将所述电动马达的动カ朝所述输出部传递, 所述混合动カ驱动装置的特征在干, 将所述输入侧摩擦轮以及所述输入轴配置在与发动机输出轴同轴的第一轴上, 将所述输出侧摩擦轮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轴平行且位于比所述第一轴靠上方的位置的第二轴上, 将所述电动马达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轴以及第ニ轴平行的第三轴上, 所述圆锥摩擦轮环式驱动装置和所述电动马达配置成从径向观察,所述圆锥摩擦轮环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香山和道,神谷美纱纪,梅田秀行,高桥昭次,前野克弘,榊原文彦,小川亮太,白井久则,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