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03115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4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通式Ⅰ所示的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其中取代基R1、R2具有在说明书中给出的含义。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通式Ⅰ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和其它增生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的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它们的制备方法以及 含有所述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用于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和其它增生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的变化,全世界癌症发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诊断出1000万肿瘤患者,700万人死于由肿瘤引起的相关疾病,因此恶性肿瘤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类大杀手。癌症是由于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失调,从而导致了癌细胞的快速生长与无限增殖。由磷酯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和其下游的蛋白激酶B(PKB/Akt)、雷帕霉素祀体蛋白(mTOR)组成的PI3K-Akt-mT0R通路简称为PI3K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已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PI3K由脂类和丝/苏氨酸激酶组成的一个庞大家族,包括数个磷酯酰肌醇激酶和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如ATM、ATR和DNA-PK等,它能使磷脂酰肌醇的第三位羟基磷酸化,产生具有第二信使作用的肌醇脂物质——磷脂酰肌醇-3-磷酸脂(PIP3)。第二信使PIP3可以使PI3K与下游的效应物(特别是Akt)配对结合,从而导致膜募集和磷酸化。研究表明PI3K家族与细胞增殖、抗凋亡、细胞迁移、膜泡转运、细胞癌性转化等众多过程相关,这些生物效应主要是通过PI3K催化形成的“锚”分子3-磷酸肌醇脂(PIP,PIP2, PIP3)介导的。研究发现,在广泛人类肿瘤谱中PI3K通路普遍失调,该通路中某些基因突变所致的功能异常或缺失会引起正常细胞转化、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并介导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因此是小分子抑制剂的较佳作用靶位,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机会。近几年涉及PI3K的抑制作用的专利(W02009055730/W02009036082)和相关报道(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08, 51(18): 5522-5532, Drugs of the Future,2007,32(6): 537-547.)急剧增加,目前已经发现了该信号通路中多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齐U,如天然产物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及槲黄素类化合物LY294002是两种广泛应用的PI3K抑制剂,前者可与PI3K的多种亚型结合;Akt的抑制剂lL-6-hydroxymethyl-chiro-inositol 2_ (R)-2-0-methyl-3_0- octadecylcarbonate,其选择性抑制 Akt 的 IC5tl 值大约是5 PM,明显小于其抑制PI3K的IC5tl值90 PM ;p70S6K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另一可行性靶点,免疫抑制剂Rapamycin (RPM)广泛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中,研究发现,RPM能够使P70S6K去磷酸化而抑制该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目前已经在多种PTEN突变或PI3K-Akt通路活性上调的人类肿瘤细胞系中观察到RPM的选择性抗肿瘤活性。在PI3K家族中,I型PI3K能被细胞外信号所激活,因此是众多PI3K亚型中迄今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目前,许多靶向I型PI3K的化合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如天然产物渥曼青霉素、PX-866、LY-294002、TGX-115、TGX-155、PI-103、⑶ C-0941 等,其中大部分是PI3K-mT0R双重抑制剂。文献报道的⑶C-0941 (Fig. I)属于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是由Genentech公司开发的口服PI3K抑制剂,目前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⑶C-0941对pllO a和S的IC5tl值均达到3 nM,为pllO ^ , y的10倍和25倍,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临床前研究表明,⑶C-0941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包括胶质母细胞瘤、乳腺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等)表现出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其IC5tl值达0. 009ug/mL。在裸鼠体内抗癌活性研究中,当口服剂量为75 mg/kg,对肿瘤的增长抑制率达至80%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30 CN 201110453574.01.通式I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2.权利要求I的通式I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 其中3.权利要求2的通式I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 其中 Rl 选自4.权利要求3的通式I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其中 R2的结构式选自5.权利要求2的通式I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 其中6.权利要求5的通式I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7.下列通式I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化物或前药, ⑶-4-[2-[2-[I-(3-氟苄基)-LY-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_6_[(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4-叔丁基苄基)-I//-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3,4-二氯苄基)-LY-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_6_[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B) -4- [6-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2- [ [2- [I - (4-三氟甲基苄基)- LY-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3-[3-[2-[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_2_基亚肼基]甲基]-I//-吲哚-I-基甲基苯甲腈; ⑶-4-[2-[2-[I-(2-氯苄基)-LY-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_6_[(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2,4-二氯苄基)-LY-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_6_[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3-[3-[2-[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_2_基]亚甲基]-LY-吲哚-I-基]甲基苯甲腈; (^)-4-[2-[2-(I-苄基-W-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6-[(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2,3- 二氯苄基)-I//-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 吗啉; ⑶-4-[2-[2-[I-(2,6-二氯苄基)-LY-吲哚-3-基]甲叉基]肼基]_6_[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3,4- 二氯苄基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6-[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3,4- 二氯苄基)-I//-吡咯-2-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3-氟苄基)-LY-吡咯-2-基]甲叉基]肼基]_6_[(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4-氯苄基)-LY-吡咯-2-基]甲叉基]肼基]_6_[(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3-氯苄基)-LY-吡咯-2-基]甲叉基]肼基]_6_[(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3-[3-[2-[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_2_基]肼基甲基]-I//-吲哚-I-基]甲基苯甲腈; ⑶-4-[2-[2-[I-(4-氟苄基)-LY-吡咯-2-基]甲叉基]肼基]_6_[(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4-叔丁基苄基、-\H-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6-[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4-甲基苄基)-LY-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_6-[(4_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4-[2-[2-[I-(2, 3- 二氯苄基)-L7-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6-[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2-氯苄基)-I//-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苄基-\H-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4-氯苄基)-I//-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4-[2-[2-[I-(3-氯苄基)-I//-苯并M咪唑-2-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⑶-2,4-二叔丁基-6-[2-[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2-基]亚肼基]甲基苯酚; (B) -5-氟-3-[2-[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2-基]亚肼基]吲哚-2-酮; ⑶-4-[2-[2-(1_吲唑-3-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 ⑶-3- [2- [6- [ (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2-基]亚肼基]吲哚-2-酮; ⑶-4-[2-[2-(1_吲唑-3-基)甲叉基]肼基]-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噻吩并[3,2-d]嘧啶-4-基吗啉;(B)-2-烯丙基-4-[2-[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2-基]亚肼基]甲基苯酚; (B) -5-溴-3-[2-[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4-吗啉噻吩并[3,2~d\嘧啶-2-基]亚肼基]吲哚-2-酮 (万)-4-[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2-[2-(3,4,5-三甲氧基苄叉基)肼基]噻吩[3,2~d\嘧啶-4-基吗啉; (万)-4-[6-(4-甲磺酰基哌嗪-I-基)甲基]-2-[2-(2,3,4-三甲氧基苄叉基)肼基]噻吩[3,2~d\嘧啶-4-基吗啉; (B) -2-烯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平刘亚婧赵燕芳翟鑫朱五福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