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74287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2 1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包括内缸、外缸,内缸与外缸之间形成贮油缸,内缸内设有连杆、活塞阀、底阀,连杆对应内缸与外缸顶部设置有导向密封装置,导向密封装置包括导向器与油封座,油封座的一端嵌设在导向器的一端内,导向器与油封座两者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进油通道与导油腔,导油腔通过进油通道与通孔相导通,导向器对应导油腔位置设置有导通导油腔与贮油缸的出油通道,导向器的相对面处对应导油腔位置设置有向油封座方向凸起的环状凸块,油封座的相对面处对应导油腔位置设置有向环状凸块方向凸起的环状舌片,环状舌片置于环状凸块对应出油通道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气密性更高、泡沫化程度降低、无空程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
技术介绍
汽车减震器,通常包括内缸、外缸,内缸与外缸之间形成贮油缸,内缸内设有连杆、 活塞阀、底阀,所述的活塞阀套设在连杆上,底阀设置在内缸底部,活塞阀将内缸分成上、下两个工作油缸,所述连杆对应内缸与外缸顶部设置有导向密封装置,所述导向密封装置包括呈同轴设置的导向器与油封座,导向器与油封座两者中部均设置有供连杆穿过的通孔, 油封座的一端嵌设在导向器的一端内,导向器与油封座两者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进油通道与导油腔,所述导油腔通过进油通道与通孔相导通,所述导向器对应导油腔位置设置有导通导油腔与贮油缸的出油通道。现有的汽车减震器的导向密封装置,当连杆相对底阀相上运动时,由于工作油缸内的油由导向器与连杆之间的间隙进入导油腔内,导油腔内的油压较大,从而导致由出油通道导出的油与贮油缸内的油形成飞溅,以致在贮油缸内出现泡沫化现象。并且,当连杆相对底阀相下运动时,贮油缸内的气体容易由出油通道、导油腔以及进油通道进入减震器的工作油缸内,从而造成减震器的空程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密性更高、泡沫化程度降低、无空程的减震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减震器,包括内缸、外缸, 内缸与外缸之间形成贮油缸,内缸内设有连杆、活塞阀、底阀,所述的活塞阀套设在连杆上, 底阀设置在内缸底部,活塞阀将内缸分成上、下两个工作油缸,所述连杆对应内缸与外缸顶部设置有导向密封装置,所述导向密封装置包括呈同轴设置的导向器与油封座,导向器与油封座两者中部均设置有供连杆穿过的通孔,油封座的一端嵌设在导向器的一端内,导向器与油封座两者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进油通道与导油腔,所述导油腔通过进油通道与通孔相导通,所述导向器对应导油腔位置设置有导通导油腔与贮油缸的出油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器的相对面处对应导油腔位置设置有向油封座方向凸起的环状凸块,所述油封座的相对面处对应导油腔位置设置有向环状凸块方向凸起的环状舌片,所述环状舌片置于环状凸块对应出油通道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环状凸块与环状舌片的作用,当连杆相对底阀相上运动时,环状凸块与环状舌片对由进油通道进入导油腔的油的流速进行缓和,使得导油腔内的油缓和的由出油通道进入贮油缸,从而使得由出油通道导出的油与贮油缸内的油不易形成飞溅,降低了贮油缸内的泡沫化程度。并且,当连杆相对底阀相下运动时,贮油缸内的气体由出油通道进入导油腔时,气压使得环状舌片与环状凸块相贴,从而阻止了导油腔内的气体由进油通道进入工作油缸,从而避免了减震器的空程现象。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环状舌片的顶部厚度小于底部厚度设置,所述进油通道3沿导向器与油封座两者的径向方向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环状舌片具有更好的弹性作用,从而环状舌片与环状凸块更够更好的相贴合,并且进油通道沿导向器与油封座两者的径向方向设置,使得环状凸块与环状舌片能够对进油通道进入的油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更大程度的降低减震器 C油缸的泡沫化程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阀包括有活塞,活塞上设有第一活塞阀孔、第二活塞阀孔,活塞上端面上设有流通阀片以及限位片,流通阀片延伸至第一活塞阀孔上,活塞下端面上设有阀片组,阀片组延伸至第二活塞阀孔上,所述的阀片组由多个直径各不相同的阀片叠加而成,所述的阀片组中阀片的直径由靠近第二活塞阀孔一侧向偏离第二活塞阀孔一侧依次减小设置。由于减震器的活塞阀与底阀的阻尼特性不同,因此,减震器的整体阻尼特性曲线一般都为几段弯折的直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片组中阀片的直径由靠近第二阀孔一侧向偏离第二阀孔一侧依次减小设置,因此,油液推开或关闭阀片组时阻尼力变化缓慢, 使得减震器的阻尼特性曲线为缓慢变化的弧状,从而减震器的阻尼特性更加稳定,从而使得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好。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的底阀包括有阀体、螺栓,阀体上设有第一阀体阀孔、第二阀体阀孔,所述的阀体上端设有补偿阀片、限位器,阀体下端设有压缩阀片,螺栓的头部位于阀体下端,杆部穿过阀体延伸至阀体上端,限位器与螺栓杆部螺纹连接,压缩阀片经螺栓头部压设在阀体下端面上,阀体上端还设有弹性碟片,所述的弹性碟片设置在补偿阀片与限位器之间,所述的弹性碟片包括有一上一下设置的内圈面、外圈面以及用于连接外圈面、内圈面的连接面,所述的内圈面与限位器抵触,外圈面与补偿阀片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补偿阀片与限位器之间设置的弹性碟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补偿阀片复位,从而使得减震器反应灵敏,能避免油液内泄现象发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的螺栓头部位于压缩阀片一侧的端面上绕其杆部周向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的环形凸台位于压缩阀片一侧的端面为平端面,所述的压缩阀片经环形凸台压设在阀体下端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环形凸台的设置,即使螺栓头部位于压缩阀片一侧的周向上会产生毛刺,毛刺的高度也会低于环形凸台的高度,通过环形凸台将压缩阀片压设在阀体下端面上,由于环形凸台位于压缩阀片一侧的端面为平端面,因而能很好地避免油液内泄现象发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活塞包括呈环状设置的活塞本体,活塞本体外周套设有包胶,所述活塞本体外周设置有若干数量的活塞凹槽,所述活塞凹槽呈环状并以活塞本体周向方向设置在活塞本体外周,所述包胶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活塞凹槽相适配的凸环,所述凸环嵌设在所述活塞凹槽内,所述包胶对应限位片一端与活塞本体之间设置有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活塞运动时,由于各个凸环与对应凹槽的配合作用,其包胶不易易移位,使得减震器不易造成内泄,并且有效改善了活塞的侧向受力;并且当连杆相对底阀相上运动时,减震液在该间隙处产生一个对该处包胶向外的作用力,使得该处包胶与减震器内缸内壁的密封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防止了减震器的内泄。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限位片呈圆盘状设置,限位片中心位置设置有供连杆穿过的中心孔,中心孔外侧均匀设置有若干数量的圆形通孔,所述限位片相对活塞另一侧的轴向端面的外周上设置有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限位片的一个轴向端面设置有凹槽,使得限位片的两个轴向端面产生区别,限位片加工时,只需保证限位片相对设有凹槽的轴向端面的另一轴向端面的平整度,减震器装配时,将限位片相对设有凹槽的轴向端面的另一轴向端面置于活塞一侧,便能满足减震器的性能要求。并且,凹槽是设置在限位片的一个轴向端面的外周上,从而又不影响该轴向端面内侧与连杆的配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减震器实施例结构剖视图2为本专利技术减震器的导向密封装置实施例结构剖视图3为图I的A部放大图4为图I的B部放大图5为本专利技术减震器的螺栓实施例立体结构图6为本专利技术减震器的活塞实施例结构剖视图7为图6的C部放大图8为本专利技术减震器的限位片实施例立体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附图I至附图8,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汽车减震器,包括内缸I、外缸2,内缸I与外缸2之间形成贮油缸3,内缸I内设有连杆4、活塞阀5、底阀6,所述的活塞阀5套设在连杆4 上,底阀6设置在内缸I底部,活塞阀5将内缸I分成上、下两个工作油缸7,所述连杆4对应内缸I与外缸2顶部设置有导向密封装置8,所述导向密封装置8包括呈同轴设置的导向器81与油封座82,导向器81与油封座82两者中部均设置有供连杆穿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里范海峰张良成郑光辉李才明陈万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戈尔德减振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