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建福专利>正文

双向可控制超越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30882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3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可控制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扭矩轮、位于扭矩轮内侧的扩张夹片组以及位于扩张夹片组内侧的摩擦轮,所述扩张夹片组是由多个两头呈楔形的扩张夹片围成环状,所述扩张夹片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有限位柱,所述扭矩轮的旁侧设置有与限位柱相配合的控制轮,所述控制轮上开设有与限位柱相配合的限位孔,所述控制轮通过控制销和第一预紧弹簧与扭矩轮相连接,所述扭矩轮与扩张夹片组为接触面,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摩擦轮为面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受力面为面接触,具有材料应力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可控制超越离合器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超越离合器有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和楔块式超越离合器两大类,但由于它们都是线接触或小面积接触而且接触面都会产生滑动摩擦,具有容易磨损的缺点,所以其可承载转矩较小且接触面容易磨损,使用寿命比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承载转矩较大且寿命长的双向可控制超越离合器,该双向可控制超越离合器具有接触面积大、材料应力小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可控制超越离合器,其包括扭矩轮、位于扭矩轮内侧的扩张夹片组以及位于扩张夹片组内侧的摩擦轮,所述扩张夹片组是由多个两头呈楔形的扩张夹片围成环状,所述扩张夹片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有限位柱,所述扭矩轮的旁侧设置有与限位柱相配合的控制轮,所述控制轮上开设有与限位柱相配合的限位孔,所述控制轮通过控制销和第一预紧弹簧与扭矩轮相连接,所述扭矩轮与扩张夹片组为面接触,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摩擦轮为面接触。进一步地,所述扭矩轮沿其轴向开设有能与控制销相配合的第一锁定孔和第二锁定孔,所述控制轮沿其轴向开设有与第一锁定孔相对准的第三锁定孔以及中部与第二锁定孔相对准的长圆弧孔,所述第一预紧弹簧沿长圆弧孔的弧长方向设置于长圆弧孔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用于抵住长圆弧孔两端的第一活动环和第二活动环。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轮的限位孔内设置有第二预紧弹簧,所述第二预紧弹簧的一端与控制轮相连接,所述第二预紧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三活动环相连接,所述第三活动环与限位柱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扭矩轮和扩张夹片组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圆柱滚子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圆柱滚子组件经平衡弹簧与扭矩轮或扩张夹片组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扭矩轮相接触的面上开设有储油槽。进一步地,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摩擦轮相接触的面上开设有导通槽。进一步地,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扭矩轮之间的接触面为摩擦系数较小的接触面,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摩擦轮之间的接触面为摩擦系数较大的接触面。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受力面为面接触,材料应力小,使用寿命长;(2)可承载转矩比传统的超越离合器大5至10倍;(3)带有圆柱滚子、滚珠等滚动材料的接触面为纯滚动运动,不容易磨损。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爆炸示意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装配剖面图。图3为扭矩轮与一控制轮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爆炸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装配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爆炸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装配剖面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爆炸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装配剖面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爆炸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装配剖面图。图12为图2中扭矩轮变形后的结构剖面图。图13为圆柱滚子组件变形后的结构剖面图。图中1-扭矩轮,2-扩张夹片,3-摩擦轮,4-控制轮,5-控制销,6-限位柱,7-限位孔,8-第一预紧弹簧,9-第一锁定孔,10-第二锁定孔,11-第三锁定孔,12-长圆弧孔, 13-第一活动环,14-第二活动环,15-第二预紧弹簧,16-第三活动环,17-圆柱滚子组件, 18-平衡弹簧,19-导通槽,20-储油槽,21-弧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实施例一如图广3所示,一种双向可控制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扭矩轮I、位于扭矩轮I内侧的扩张夹片组以及位于扩张夹片组内侧的摩擦轮3,所述扩张夹片组是由三个(但不局限于三个)两头呈楔形的扩张夹片2围成环状,所述扩张夹片2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有限位柱6,所述扭矩轮I的旁侧设置有与限位柱6相配合的控制轮4,所述控制轮4上开设有与限位柱6相配合的限位孔7,所述控制轮4通过控制销5和第一预紧弹簧 8与扭矩轮I相连接,所述扭矩轮与扩张夹片组为面接触,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摩擦轮为面接触。在实施例一中,所述扭矩轮I沿其轴向开设有能与控制销5相配合的第一锁定孔 9和第二锁定孔10,所述控制轮4沿其轴向开设有与第一锁定孔9相对准的第三锁定孔11 以及中部与第二锁定孔10相对准的长圆弧孔12,所述第一预紧弹簧8沿长圆弧孔12的弧长方向设置于长圆弧孔12内。所述第一预紧弹簧8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用于抵住长圆弧孔 12两端的第一活动环13和第二活动环14。所述控制轮4的限位孔7内设置有第二预紧弹簧15,所述第二预紧弹簧15的一端与控制轮4相连接,所述第二预紧弹簧15的另一端与第三活动环16相连接,所述第三活动环16与限位柱6相配合。在实施例一中,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扭矩轮I之间的接触面为摩擦系数较小的接触面,所述扩张夹片组与摩擦轮3之间的接触面为摩擦系数较大的接触面。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如下沿图I中的箭头方向看,当控制销5未将扭矩轮I与控制轮4连接在一起时,第一锁定孔9与第三锁定孔11相对齐(由于此时扭矩轮I与控制轮4不是刚性连接,因此也允许第一锁定孔9与第三锁定孔11不对齐),第一活动环13在第二锁定孔10的顺时针方向上,第二活动环14在第二锁定孔10的逆时针方向上。当控制销5要插入第二锁定孔10和第一活动环13时,第一活动环13必须相对于扭矩轮I逆时针移动一定距离,此时扭矩轮I通过第二锁定孔10 —控制销5 —第一活动环13—第一预紧弹簧8 —第二活动环14 —控制轮4 —限位孔7 —第三活动环16 —限位柱6与扩张夹片组连接在一起,并且在第一预紧弹簧8的作用下使得与控制轮4相连接的扩张夹片组相对于扭矩轮I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也使得各扩张夹片2逆时针方向上的楔合面与扭矩轮I相楔紧(这里的楔合面仅指扩张夹片组与扭矩轮的接触面),并且在这个楔合面的楔紧分力作用下各扩张夹片2与摩擦轮3相接触的面上产生初始摩擦力。当扭矩轮I相对于摩擦轮3逆时针旋转时,扭矩轮I通过第二锁定孔10 —控制销5 —第一活动环13 —第一预紧弹簧8 —第二活动环14 —控制轮4 —限位孔7 —第三活动环16 —限位柱6把相对于摩擦轮3逆时针旋转的转矩传递给各扩张夹片2,使得各扩张夹片2随着扭矩轮I相对于摩擦轮3逆时针旋转;当扭矩轮I相对于摩擦轮3顺时针旋转时,在初始摩擦力的作用下各扩张夹片2与摩擦轮3保持相对静止,此时扭矩轮I相对于摩擦轮3顺时针旋转的转矩作用在扭矩轮I与扩张夹片2相接触的楔合面上使得扭矩轮I与摩擦轮3楔紧为一体;当扭矩轮I相对于摩擦轮3从顺时针旋转变为逆时针旋转时因扭矩轮I与各扩张夹片2相接触的楔合面上压力的减小而解锁,扭矩轮I再次通过第二锁定孔10 —控制销5 —第一活动环13 —第一预紧弹簧8 —第二活动环14 —控制轮4 —限位孔7 —第三活动环16 —限位柱6把相对于摩擦轮3逆时针旋转的转矩传递给各扩张夹片2使得各扩张夹片2随着扭矩轮I相对于摩擦轮3逆时针旋转。当控制销5要插入第二锁定孔10和第二活动环14时,第二活动环14必须相对于扭矩轮I顺时针移动一定距离,此时扭矩轮I通过第二锁定孔10 —控制销5 —第二活动环14—第一预紧弹簧8 —第一活动环13 —控制轮4 —限位孔7 —第三活动环16 —限位柱6与扩张夹片组连接在一起,并且在第一预紧弹簧8的作用下使得与控制轮4相连接的扩张夹片组相对于扭矩轮I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也使得各扩张夹片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建福
申请(专利权)人:赖建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